顯示具有 課程:政治學經典導讀_《論自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課程:政治學經典導讀_《論自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4月18日 星期日

《論自由》章節概述

推薦文章:神經與哲學_我們有自由意志嗎?(《自然》)

《論自由》一書中,Mill開宗明義說,他不討論自由意志(相對於「哲學必然論」)的觀點。不過,一直有同學們提到這個「自由意志」的問題。

推薦一篇新的文章(科學研究),供同學們參考:【知識通訊評論月刊七十九期】2009.06.01


原文(Is free will an illusion?)為德國符茲堡大學生物系榮譽教授海森堡(Martin Heisenberg)2009年5月14日於《自然》雜誌的專文

科學家與哲學家以神經科學的新發現,質疑自由意志是否存在。但德國生物學家Martin Heisenberg可不這麼想,他認為只要透過觀察動物行為,就能顯現人類的行動的確出於自由意志。


撰文 ∣ Martin Heisenberg

  我們把自身對未來的影響力,視為像呼吸一般理所當然的事。我們認為未來之事尚未底定,能夠讓事情轉向我們想要的方向發展。這份自由的觀念,以及其所委與的責任感,似乎是我們日常生活賴以存在的根本。

  然而這個概念現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攻擊。有些科學家與哲學家認為,以神經科學領域最近的一些研究結果,加上認為任何行動必以先前成因為依歸的哲學原理,顯示出我們的行為從來不是自發性的,而所謂的自由只是一種幻象。去年發表的一份研究資料正指出來,在我們意識到之前七秒鐘,我們的頭腦就已做出了決定。

  辯論的焦點雖然集中在人類與「有意識的自由意志」,然而我們在討論到人類如何開始行動的時候,還是可以從觀察動物學到許多。縱然我們並不認為動物擁有任何類似人類意識的東西,研究者卻發現,動物行為並不像它表面上那麼不由自主。動物只根據外在刺激產生反應的概念早已遭到揚棄,現在多已認為,動物跟人類一樣,是根據內在狀態產生行動的。.......................

其他內容,參見:http://case.ntu.edu.tw/blog/?p=2713

2010年4月10日 星期六

《論自由》:導讀_2010.04.12

時間:2010年4月12日
地點:北一女中

本課程前半部扼要介紹政治學門的範圍與內容;後半部介紹彌爾的生平與有關《論自由》一書討論的議題與重點

上課時,同學介紹
浩恩 家家  唱的「不自由」http://www.youtube.com/watch?v=W3lRrDDyp7A
張震嶽的「自由」http://www.youtube.com/watch?v=wo--P--OR9o

雖然與Mill的《論自由》沒有太大關係,呵呵,放輕鬆一下!

2010年3月2日 星期二

推薦:《讓天賦自由》

在上完《論自由》導讀課程第一堂時,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書店中,暢銷書架上的這本《讓天賦自由》(The Element: How Finding Your Passion Changes Everything)。我隨意翻了一下,驚覺這不就是John S. Mill所強調發揮「個人獨特性」的另外一種陳述方式。所以,立刻買回家,仔細讀了一遍,作了一些摘要。希望可以給修這門課的同學,另外一種證成個人獨特性的參考。

書中強調教育不是齊頭式的,也不應要求每個人在數學、語文等科目上齊一發展。其實,每個人都有其「天命」,亦即獨特的才能與偏好。人們只有在自己的才能(擅長之事)與喜歡之事相結合時,才能充分發揮潛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我們的體內其實已經存在著成長的元素,所以必須設法發現並培養自己獨特的資質與心中的熱情,這才是確保個人成長的最佳途徑」(p.310)。

為什麼要強調個人獨特性,難道我們應該要接受數學O分,英文O分,生活O分嗎?社會應該樂見於這種畸形人的發展嗎?

作者認為強調個人獨特性的發展,有幾點好處:
1. 人們樂在其中時,才會全力以赴,獲得比較好的成果。
2. 大環境變動過大,倘若我們只是按部就班,依照現成的方式受教育,一旦環境變動,現成的工作消失了,我們如何面對變動?可是,結合個人特質與興趣者,則可以勇於面對外在變化的環境,因為這是他的興趣與專才,他願意持續下去,配合環境的變動。反之,沒有興趣的事物,一旦遇到變動,自己就放棄了,沒有辦法再從中發展與變化。
3. 去個人化,會導致暴民行為。人們不在仰賴自己的判斷,而是順著群體走,成為失去判斷力的群氓。

至於如何培養個人找到自己的天命,作者提出了一些方式:
1. 打破固有的「智力」概念,智力測驗本身一直受到質疑。人的才能遠遠超過「智力」所能含括的。所以,一定有屬於我們的才華。可能是數學、音樂、繪畫,或者是科學喜劇(用喜劇方式表達科學),可以區分的很細,因為人的才能本來就不是一致的。
2. 找到好伙伴,一同發展。
3. 找到良師,欣賞你的伯樂。
4. 堅持你的熱情,不要被世俗的價值擊退。
5. 運用「想像力」,想像你的無限可能性,然後透過適當的媒介(繪畫、演說、電影、企業……),經想像力實踐,成為一種「創意」。這就是你的力量的展現。

@我自己作為一個父親,要如何利用這本書的宗旨,教育我的孩子?
當我孩子說,最喜歡的事,是打架、看電視、賭錢,我要認為這就是他的熱情所在,這就是他的天命嗎?尤其有些孩子,一會說喜歡做化學實驗,一會兒又說喜歡彈琴,那他們的「天命」到底是什麼?其實,就算我們自己,也會很好奇,自己的天命又是什麼?確實對一些事情有興趣,可是,又知道有時候,也不是這麼確定,也沒有那種忘卻一切辛勞的準備。而且自己也懷疑是否是真的有興趣。
我想,我們有的時候,是因為作為一個人,尤其是社會中的「人」。其實,除了個人的興趣嗜好,還有很大程度,是與家庭、人際關係相結合。我們除了天命之外,還有角色扮演。人生本來就是在取這中間。放棄了家庭,只追求個人成就,我個人比較不偏好。

我想人本來就有千百種,同樣在追求「天命」的過程中,也許,需要時間去發掘。不用急著立刻宣判,但是,將心力放在自己有興趣的事,這是值得努力的方向。譬如喜歡科學實驗的人,會試著開始學英文、數學、繪畫等,為了追求他想要的科學實驗。而無須先急著他要有英文等學科的能力,這種逼迫,反而容易讓他不知道自己的天命所在。因為,他還沒有找到自己的人生樂趣。

【佳句摘錄】

「人之所以為人的獨特之處,就是來自於想像力。」(p. 91)
「群體的力量在於認可成員的共同利益,集體思考的危險則是抹滅了個人判斷力,一個團體若思想一致、行動一致,那麼跟一群於有什麼不同?」(p.187)
「教育體系其實不需要改革,他們需要轉型。轉型的關鍵也不是追求一致性,而是要適應個體的需求,發現每個孩子的個人天賦。我們營造的教學環境必須讓孩子產生學習欲望,並自然發現自己真正的熱情。」(p.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