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Course: Media democracy and global communicatio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Course: Media democracy and global communicatio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

11 Media Problem in Taiwan I


11. 台灣媒體的問題 I

在進入台灣媒體問題討論之前,本文希望先介紹一篇文章,或說一篇演講。是由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發表關於媒體的演說。該篇演說中,將媒體發展對於民主政治的影響,有非常貼切的描述。我們在反省台灣媒體現狀前,可以先討論這篇文章,有助於我們對於台灣媒體亂象的理解。

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

回到課程主題。

前面的課程談到媒體對於民主政治的影響與提供的正面功能。我們這堂課要開始批判媒體。我們藉由一位政治人物的切身經驗,來反省媒體對於政治與公眾生活的不良影響。

首先,介紹一下布萊爾。

布萊爾在英國工黨低迷不振時,接下工黨領袖職位,並提出「新工黨」、「第三條路」等政策主張,後來接連帶領工黨打贏三次國會大選。當年陳水扁競選總統時,他的幕僚就是以布萊爾政策路線為範本,當時在台灣也風行一陣。

布萊爾在43歲時就當選首相,並任10年之久。他與當時的美國總統柯林頓相類似,年輕、英俊、口才極佳、學歷漂亮,深受媒體喜愛,而且沒有柯林頓的性誹聞案纏身。不過,後來因為美國在攻打伊拉克事件上(小布希總統時期),根據的是當時英國情報局報告,提到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 WMD ),成為發動戰爭的重要理由。可是美英聯軍佔領伊拉克後,卻找不到大規模毀滅武器的蹤跡。許多英國美國民眾認為布萊爾政府說謊、誤導民眾,甚至當時一位官員為此自殺。布萊爾的聲望遭到質疑,甚至被視為是操縱媒體的能手,因此,卸任前受到諸多指責,支持度也大幅滑落。

‘Media Speech’

對於一個政治人物而言,要批判媒體,除了不同黨派立場之外,幾乎是一個自毀前程的事。不過,布萊爾卸任在即,他似乎豁出去了。他說出一些真心話,他承認他們過去確實過於迎合媒體,理由是工黨在野多年,為了要想重新執政,所以不得不力求主流媒體的青睞。此外,他也坦承作為政治人物,事實上,花太多的時間在應付媒體,而沒有專心在實際政務上,而且他認為這是許多行業人的心聲。只是大家擔心媒體的批判,所以不敢說出來而已。

即使如此,布萊爾整篇講詞還是十分技巧地,強調當前媒體與政治的關係正在惡化我們的公共生活,但這種惡化,罪不在媒體,也不在政治人物,布萊爾將問題歸咎於客觀環境的改變,特別是傳媒環境的改變。

不過,仔細推敲,布萊爾似乎還是把責任推到媒體身上,最後的結論也是希望媒體除了自律,應該要有另外的監督機制。以及媒體在報導時,應該強調客觀事實,而不是評論與報導混淆。也難怪,一些媒體人對這篇演說,相當感冒,對於布萊爾強調錯在客觀的傳媒環境變化的說法,一點也都不領情。

不過,布萊爾確實在演講中,反覆強調,傳媒環境的改變,包括於科技進步與資訊傳播的自由化,越來越多媒體加入競爭行列。電視台數目大幅增加,報社記者面臨網路資訊的挑戰還有日益下滑的閱報率,激烈競爭之下,媒體開始專注在「影響力」(impact。布萊爾似乎還是用語婉轉,簡單來說,就是閱報率
收視率(ratings)。

 市場競爭激烈,媒體要生存,要有更多閱聽者,就要能有吸睛的能力。什麼容易引人注目呢?獨家報導、陰謀論大解密、猛烈批判、夾敘夾議的論述,以及不能有獨漏新聞。為什麼人們喜歡猛烈批判的文章呢?這就像是喜歡暴力血腥片一樣,觀眾像鯊魚般的嗜血,媒體就要投其所好。在媒體詞彙中,這類的新聞稱為「煽色腥」新聞(sensational news),這是少見傳神的音義兼譯的詞彙。

簡單來說,當你拿起遙控器,轉換頻道在看報導颱風的新聞時。如果是小風小雨的報導,你可能不以為意,隨意轉台。但是,一旦某一台報導大風大浪、土石流崩塌、記者半身在水中時,你開始好奇的停留在這一台,你開始感到緊張、擔憂、好奇,甚至等著更刺激的報導。即使是廣告時間,你又看到別台的小風小雨時,就更覺得無趣,等著要回來看這台的大風大浪。

這就是迎合觀眾所好的煽色腥新聞為何當道的原因,因為人們喜歡這類新聞。

但即使如此,這又與政治有何關聯?而這些又是怎樣的傷害我們的生活呢?

布萊爾認為當媒體一再的以陰謀論、猛烈批判,伺候這些政治人物,還有多少民眾會信任政治人物、信任政府、信任各種被媒體繪聲繪影攻擊的機構?這是一種憤世疾俗的犬儒主義(Cynicism)。人們不相信民主政治裡的機構、政治人物,那麼會不會有一天人們不再接受民主政治,轉向另外一種政體?這是我們要擔憂的。倘若情況不怎麼糟,民眾可能對政治人物不再相信,不參與投票、不支持任何政治活動?那麼天下烏鴉一般黑,即使有心想要清白從政者,也隨時被打成像一般爛蘋果一般,政治改革如何有希望?或者真正有心於公共事務者,不會就此卻步嗎?那我們對於政治還能報什麼樣的希望?

此外,媒體為了要發掘內幕,會不斷地質問政治人物的企圖、作為。政治人物就必須花大量的精力應付媒體的需求,包括解釋無中生有的事。而且在這網路時代,民意在網路上不斷地累積呈現,需要政治人物即時回應,否則會被視為遲鈍、麻木不仁、沒有作為。而且政治人物稍有不慎,譬如一場政策說明會,本來是說明政策的好處,可是若中間有官員打瞌睡,那麼所有的焦點或明日見報的圖片就是官員瞌睡集錦之類。立刻會把原來是一齣好戲,變成一個災難。新聞焦點馬上在差錯上,而不是政策。

布萊爾在卸任之際,語重心長地公然指出媒體生態的問題,他一再強調這些不是對於媒體的反擊,也不是一種抱怨,而是真正希望大家開始及早思考這個問題,討論因應的對策。否則,這種惡化的政媒關係將會腐蝕民主政治的運作。

台灣媒體亂象

因此,台灣媒體的亂象,其實不是台灣僅有的現象,當然有可能更為明顯而已。因此,其他國家的反省,就值得我們的借鏡。

歸結布萊爾的觀點,當前媒體因為傳播科技的發展,促成媒體大量興起,除了網路媒體外,電視頻道也因傳播技術的進步,增加了更多頻道。但是,這種媒體群雄並起,過於激烈競爭下,迫使媒體記者不斷找尋勁爆內幕、以評論取代報導,像野獸般撕裂名人、政治人物。此外,在符合民眾對於煽色腥新聞的需求下,以及對於平等社會中的優異份子的「嫉妒」心,媒體像是利爪,攻訐、批判、詆毀。最後,人們對於民主政治中的從政人物,失去信心;對於機構,也失去信心,甚至最後對於民主政治本身也失去信心。這就是布萊爾所擔心的。

台灣有沒有這樣的問題呢?我認為是有的。各種政治節目、新聞、評論,以攻擊政治人物為本業,致使政治人物的滿意度,一向甚低。當然,媒體自身也落得同樣類似的下場,成語「狗咬狗一嘴毛」,大概是這類意思吧!

不過,並非說任何批判政治人物(無論執政、在野黨)的報導都是錯的,我們也不是推崇歌功頌德的報導,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但是,我們認為台灣目前媒體的表現,有些太過了。過猶不及,應該適當。原本是看守民主的看門狗,轉為批判敵對政治人物的「鬥犬」(attack dog),就是太過了。這也是台灣社會批評「為反對而反對」,而沒有一種持平的立論。





2014年5月13日 星期二

10. Spin Doctor


2014/5/14
製造共識(manufacture of consent

美國著名的政治評論家Walter Lippmann 1889-1974)在其著名作品《民意》(Public Opinion)(1922)一書中,指出隨著心理學研究與當代傳播技術的發展,民主政治已經到了一個新的境界,溝通、說服成為執政者施政的關鍵。而人們自認為自己做出的決定,事實上,只是一種製造出來的共識(manufacture of consent)。人們的想法、決定,事實上是受到少數人提供的訊息或說服技巧所影響,最後做出以為是自己的判斷。

承繼相類似的概念,著名的語言學家、哲學家Noam Chomsky1937- Edward S. HermanManufacturing Consent : The political economic of the mass media(1988). 分析縱使在民主國家,其實媒體本身也扮演著傳遞當權者(政客+資本家)的意識形態或立場,藉由提供偏袒自身利益的資訊,最後讓民眾做出支持特定立場的輿論或判斷。

因此,媒體塑造我們所認知的世界。人們以為自己已經自由了、啟蒙了,其實,只是在接受扭曲後的資訊,做出符合主流價值的判斷。而「主流價值」卻只是符合少數人利益下,被界定出來的。

接下來,我們會分別從政治面:政治操盤手(spin doctor)與媒體:媒體大亨(media tycoon)兩個面向,介紹他們對傳遞資訊的影響。本堂課先介紹政治操盤手。

政治操盤手(Spin doctor

在媒體政治中,有幾個詞彙很難找適當的中文翻譯,spin doctor就是其中一個。字面上的意義,是一個會丟旋球的高手(棒球),運用在媒體政治上,就成為一個善於操縱媒體、民意的政治操盤手。

事實上,這個引申意義,也是近二十年才開始流行。特別是在英國首相Tony Blair與美國總統Bill Clinton時代,特別流行。隨著他們的幕僚人員在書中或訪問時,透漏當時的公關、媒體操作,更使得人們證實這些謀士的存在。人們對於這些政治操盤手,非常感冒。因此,這些人非常具有爭議性,特別是媒體記者想要修理的對象。不過,當他們位高權重時,很難被修理。或許是因為掌握政治資源、資訊,記者不敢翻臉。可是一旦卸任後,很多批評的文章,蜂擁而來。所以,這些曾經風光的操盤手,往往聲譽不佳,千算萬算,卻未能替自己謀得好名聲。

我們課程之所以介紹政治操盤手,其實是從「製造共識」(manufacturing consent)開始。政治操盤手能夠製造民眾的共識,另外一個則是後面要介紹的媒體大亨,他們也有這種操控的能耐。因此,似乎是一個相當負面的角度。

事實上,我自己本身就做過政治幕僚,就曾想當一位呼風喚雨的操盤手。假使我們知道(認為)自己是為正義而戰,為好的政策而戰,政治操盤手又何罪之有?退一步來說,面對媒體與對手的猛烈攻勢,任何政治幕僚都希望自己的老闆能受到媒體的青睞,受到民眾的愛戴。否則縱使有遠大理想,在民主政治中,無法獲得民眾的認可、同意,又如何能獲得權力,做出有益的貢獻?

所以,不希望同學把政治操盤手認為就是邪惡的。其實,他們本來存在有其意義。只是,拿捏之間,有些原則不能跨越,否則,就成為欺騙或是玩弄。當然,藉此謀個人私利、犯法,更不是我想要為之辯護的。

在課程中,我曾穿插一張超人的照片。那是我在當立委助理時,我的老闆要登記參選連任,在登記那一天,我穿著超人裝,希望製造一個話題,給記者報導,成為隔日報紙或地方電台的新聞花絮(這個主意不是我出的,是小老闆指示)。這樣可以增加這位立委的曝光度。

當然,現在回頭看,當時真有點蠢。我印象中,隔日報紙(地方版)只是約略帶過。造勢活動似乎不是很成功。事實上,我們當時為了博取版面,做了許多「秀」,包括街頭發放保險套、簽署器官捐贈等等。

除了增取曝光度,我當時還負責青年軍拉票,找了一群年輕人掃街拜票、車隊遊行。另外,還有負責電話拜票中心,在一間房間牽了十數條電話線,然後招募一些大姊,來這裡進行民調與電話拜票。

事實上,我本來是在立法院辦公室裡,擔任法案助理,主要工作是寫文章、擬質詢稿,待了四個月左右。因為選舉在即,就調到地方開始輔選。當時,幾乎沒有休假日,從早到晚。除了在文宣組外,有時也跟著去拜票,站在遊行車隊上,吹著寒風,向沿路的民眾揮手。其實,真的蠻好玩的。

這是我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八個月後,我就失業了。因為,我的老闆選輸了。不過,這對我而言,是非常有意思的經歷。以前只是在學校知道一些理論,關心的總是中央層級的國家大事。到了地方,才知道立委要處理紅綠燈問題、水溝通不通、土地糾紛等等這些大大小小的事。

當時,覺得能當一位成功的政治幕僚,真得很不容易。尤其是要能讓政治人物曝光,而且受到新聞媒體的正面的報導,進而獲得更多選民的認識以及願意支持。這並不簡單。以前在學校就是習慣找書、找資料,可是真正要運用時,真有些傻了,不知道從何開始。腦袋似乎讀傻了。坦白地講,我也不喜歡「騙人」、不喜歡「耍花招」、用計謀。加上個性有些害羞,所以,才知道自己其實不是很適合實務政治這條路。後來,轉到政黨智庫當研究人員,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日後再分享。

強調一下,我並非指用計都錯。事實上,當我們讀三國演義時,大多數人不都稱讚孔明的多謀善慮。我可以欣賞這種政治上的作為,也知道這並不是容易之事。

稍微岔題了。不過,也是向各位說明,我在談政治操盤手時,其實還有一個從政治幕僚的角度在思考。各位或許會覺得有些遙遠。其實,若各位將來有意從政或者自己親屬、朋友有意參選時,各位會發現這些問題就一點也不遙遠了。甚至於各位將來從事商品行銷工作,很多概念是類似的。此外,我們要作為一個明智的公民,慎選好的政治人物,對於政治人物如何操盤,我們也要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在課程中,我們曾秀出一些政治人物與政治操盤手的名字。今日媒體時代,政治人物旁似乎都會有一兩位專責媒體溝通的幕僚。尤其媒體對政治影響力甚巨,因此這些幕僚往往是深受政治人物信賴的親信。甚至,有論者認為這些善於與媒體打交道的幕僚,在媒體政治當道的情況下,未來很有可能成為政治人物接班人。當然前提是,他的名聲還沒有臭掉。亦即,人們尚未覺得他只是化妝師或是強辯的炮手。

人們後來知道這些操盤手的作為,往往是透過政治人物的回憶錄或是幕僚出版的著作中得知,更加深了解他們當時的作為。也因此,我在英國上課時,就曾舉手問老師,為何他所舉的例子都是十幾年前,而當今操盤手消失了嗎?他當然說不是,只是這些正在發生的進行式,原則上,當然保持低調,外界的報導或指責,往往也是能猜測或是陰謀論的假定,實情如何,比較難知道。另外,有一個解釋可能,就是操盤手有時不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公司、一組人馬,這裡就很難明確指出是誰,而且這種力量可能更大、更為效率化,因為個人還是會有「風格」問題,一組人馬時,若運用得當,就會更有效率,卻沒有凸顯個人。

接下來,我們談到政治操盤手的工作。我分為五大類,以下扼要說明:

一、      形象塑造(image building
這是首要工作。一個政治人物,尤其是透過媒體讓民眾認識的政治人物,首要要了解自己的特質,經適當修飾後,傳達給民眾,讓民眾易於了解與認識。譬如,陳水扁在擔任立委時,就是以揭露弊端聞名。人們一想到有弊端,就會想到他。又譬如,有人認為馬英九優柔寡斷,他的幕僚立刻幫他修正為「沉默的魄力」。試圖化負面形象,轉為正面。
一個政治人物要做的事可能千百種,在確立好自己的形象之後,就可以知道哪些議題不要碰,哪些議題的立場為何?反應態度為何?
這裡接近心理學所說「協調一致性」理論,民眾的認知,喜歡接受一個具有一致性的認知,否則會產生不舒服,甚至拒絕接受。強化這種一致性,有助於民眾的認識與加深記憶。
二、民調 polling
民調的目的是要了解民眾的態度,同時可以找出目標群眾,將有限的廣告經費,投入在特定群體當中。譬如發現較受到國民黨籍、五十歲以上的男性、高教育程度者的支持時,就可以考慮在這群民眾觀看電視的時段,插入他們可以接受的廣告宣傳。譬如,訴諸的議題,可能不是青年失業問題,而是稅制改革、年金、健康政策等。
另方面,由於民調往往可以透過操弄文字,而達到不同的答案,進而有不同的民調結果。因此民調往往也被用來「形塑」民眾的認知。譬如,有些政治人物喜歡發表自己的民調,告訴民眾自己的支持度已經在一二名之間,請民眾繼續支持。民眾若信以為真,為了避免自己的選票浪費(投給落後的人,沒有機會當選),就有可能開始轉向這位支持者。
三、      演說
媒體政治當中,如何透過演說、新聞記者會、新聞稿、訪問等與大眾溝通,成為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政治人物如此忙碌,很難每次都自己寫稿,往往有ghost writer代筆。政治操盤手或許擔任此一角色,或許指出大方向,強調某些特定的概念。
我們在介紹時,特別強調兩個概念:
sound bite (訪問、演講中最重要一段話)
因為現在電視報導,往往只能給你十秒鐘,表達你的意思。倘若你不能用幾句話表達重點,很抱歉,你就沒有辦法在新聞裡曝光,因為電視台的編輯不知道如何剪輯播出。也就不是能用的新聞。
你可能覺得,這又有什麼了不起呢?我們可以用金錢作一個衡量(因為實際金額有些範圍,此處只是粗估,提供一個概念)。
根據粗估,電視台播十秒的廣告是3萬元。倘若二十四小時的新聞台,願意在八小時的新聞報導裡提到你這則新聞。
就是3*8=24萬元
若有八家電視新聞願意播放:24*10=240
恭喜你!成功的sound bite已經使你的曝光收益賺了240萬元。
而且著名的公關大師曾說:新聞的效益是廣告六倍。因為,大家比較相信新聞的真實性,對於廣告則視為是宣傳而已。
所以,240*6=1440萬元。
但是,倘若你沒有把握這個原則,沒有提出簡短精要的語句。很抱歉,這一千多萬元的效益就飛了。
另外一個概念是「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
同樣也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同樣一件事情,當我們用不同的認知角度看問題時,我們往往會有不同的答案。
譬如,當有人說,倘若你這麼做,有三分之一的人可以得救。
請問你,願不願意做?(直覺回答)

又有人問你,倘若你這麼做,有三分之二的人會死掉。
你願不願意做?

可能多數人直覺回應,會同意前者,對後者猶豫。
同樣地,在媒體政治上,也有同樣的操弄。當政治人物說「那些享受年金、政府津貼的人們」與那些「貧困無依、年老無助的人們」,幾乎是兩個不同的景象。但事實上,可能談的,卻是同樣的一群人。
這也是我們常聽到的「話語權」、「詮釋權」,誰能界定這些問題,受到輿論、大眾的接受,大眾的思考或態度就比較受到影響。
四、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
        一個好的操盤手,知道自己陣營的優缺點,就會努力彰顯優點,避免缺點。
譬如,執政黨在經濟表現不佳,可是推動了一些新的教育措施時,就會努力召開「全國教育會議」,推出「教育元年」、「教育是國家的基礎」之類的活動或口號。這樣有可能轉移人們的注意焦點。
事實上,在台灣最有常用的招數,就是統獨、省籍問題,只要一丟出來,藍綠選民選邊站。人們看得不是經濟成長、失業、社會貧富不均等等。這些變成次要的議題,只要基本盤夠大,就可以獲得勝選。
因此,議題設定是操盤手善用的手法,這是我們在關注選舉新聞時,可以小心的地方。
五、      公共關係
操盤手要能獲得媒體的青睞,必須營造良好關係。其實,政治活動就像做人一樣,沒有良好的關係,很難獲得媒體、公共團體等的支持。
當然,人們也不是傻蛋,偶爾的花腔技巧,可能欺騙一時。但是,一旦被揭發,失去信用,就沒有關係可言。
事實上,公共關係一個概念,可以成為一個學系的學習內容。我這裡只是簡單帶到,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參閱相關的書籍。

總的來說,政治操盤手在試圖「製造共識」,型塑人們的意象,讓人們以為是自己作決定,事實上,只是在接受扭曲後的資訊,做出的判斷。一般的操盤手,在欺騙幾次之後,被人們發現,進而唾棄。

而真正的高手,則是讓人們死心踏地的支持,甚至成為一種信仰。當然慶幸地,歷史上有這麼高竿者,事實上不多。






2014年4月30日 星期三

8 Pundit and Persuasion

-->
Article 8: Pundit and Persuasion
Class note

l   名嘴與說服
l   2014/4/30
l   地點:大葉大學

l  複習: Detect Media Bias
n   如何檢視「媒體偏誤」(media bias)?
u  媒體無論因為自身商業利益、意識形態或政治立場,在選擇新聞議題或報導時,而有所偏頗,這稱為「媒體偏誤」
u  我們可以從幾個面向來檢視一篇文章是否有「偏誤」?
l   譬如從資料來源、預設立場、平衡報導等來檢視
n   但是有同學認為「媒體偏誤」是必然的
u  甚至認為媒體就是要創造「偏誤」,才能吸引讀者的注目,就像廣告一樣。因為,媒體本身就是商品
l   à讀者自己可以選擇媒體,不需要媒體求公正
l   à媒體太過四平八穩,了無趣味
l   à媒體不能報導事實,因為記者有可能失去飯碗或對自己不利
n   特別是傳記類的書籍,若傳記主仍在世,就會有這種問題
u  ß   
l   我個人認為媒體偏誤是不好的、應受指責的、不能默默接受
n   我承認商業邏輯的運作
u  有煽色腥才會好賣
u  有立場才能迎合特定讀者
l   沒有一個媒體能全括所有的消費者,所以迎合的讀者一定預設是分眾(小眾)而已
n   但是,「媒體」不僅是商業公司的而已
u  也是社會重要的「公器」
u  也就是還要負起「社會責任」
l   其實,即使是一般商業公司,晚近也不再全視為只有商業邏輯可以依循,還會要求負起社會責任而且,此舉也有助於建立更好的商譽,吸引更多的消費者
u  倘若一味放任「媒體偏誤」,會造成什麼結果?
u  我覺得最嚴重的,就是會使得社會內部激化更為嚴重,甚至兩極化。
u  以台灣為例(事實上,美國學者也有類似的評斷),由於許多媒體各有偏藍、偏綠色彩,讀者也多依其屬性購買。
l   換言之,偏綠的讀者習慣接受偏綠的媒體,反之亦然。
l   這樣的結果,讀者心中出現截然不同的「事實」,更難達成兩方可能產生的共識。因為,許多基本的事實認知都不一樣。
n   譬如,在社會運動中,一方只完全報導警察的暴力;另方只看到抗議群眾的失序
u  那麼雙方群眾(讀者)對於這樣的一個社會運動評價,就可能出現截然不同的評價
u  雖然原本就有各自的偏好,但是在媒體的加乘效果下,更顯惡化。
l   因此,我是從一個結果論的觀點,來評斷「媒體偏誤」的問題
l   事實上,即使從媒體原先存在的功能來看,「提供資訊」是原先人們預設其應有的功能
n   假若,提供的只是偏頗的訊息,那不算是一個好的媒體報導
l   另外,本來呈現一個新聞事件時,我們應該盡可能忠實呈現。
n   雖然嚴格來說,「真正的客觀」在社會現象中,很難呈現
n   即使測量,也會牽涉到是「測體重」還是「量身高」,這些看似可以呈現客觀的數字,其實還可是有價值判斷。
u  可能有人會難以理解這裡的意思,再舉一組客觀數字為例,譬如「三圍」的數字。這裡看似中立的數字,但是為何要提「三圍」,是否是物化、性化女性(通常)。這裡不就有預設了特定的價值?
u  又譬如詢問IQ智商、收入等,都很難說報導者不是有特定的想法與立場
n   但是,即使如此,真正中立客觀的報導難求。但是,這是光譜的問題。一個力求公正中立的報導還是有意義的。因為,可以讓人們盡可能理解事務的(概略)的「全貌」。這樣讓人們判準時,不會只因過於偏狹的事實而誤判,或者根本無法與持不同意見者對話、找尋共識。
n   此外,我們與其要求讀者多讀幾份報紙。這是將責任推給過於廣大的群眾。
u  不如將責任交付少數的媒體,這些掌有「社會公器」的組織,有責任依照一些報導的準則,呈現新聞。
u  如果不設這樣的標準,只會讓目前商業引導新聞的現象更為惡化,我們更難期待一個可以有共識的社會。
l  當代民主的特質
n   民主政治的一個基本的核心原則是由人民統治(rule by people)。而這裡的人民很難是全民,而是由多數人代表全民。但是,多數人持相同的意見或進而透過投票方式選出代議士、領導者,來進行真正治理時。這裡的多數是如何形成呢?
u  就是「說服」
u  因此,民主政治中,能言善道者通常比較能獲取權力,透過說服群眾贏得選舉,進而能夠擁有分配資源的能力
n   當代民主政治的發展,一方面繼承古希臘民主政體以來的運作核心原則;另方面,也因當代公民權的擴大、教育程度普遍提升以及媒體科技的科技的蓬勃發展。人們不再滿足於現代民主發展之初的純代議模式(或以時下用語不願接受「黑箱作業」)。人們越來越希望透過媒體輿論平台或其他社會運動方式,表達對於相關政策「知的權利」(right to know),以及要求和政治人物對話。
n   然而,即使如此
u  當代社會的發展,許多事務也越來越複雜,人們縱使智識提升,也很難完全掌握爭議事務的全貌
u  因此,急需要有人能夠作為中介的橋強
l  名嘴(pundit
n   而這其中有一種人:名嘴(pundit)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u  他們具備了一種很重要的能力
u  就是能夠以淺白的話,向民眾說明、辯駁相對的論點
l   因此,我們在台灣的各種電視節目、報章雜誌上,就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
n   這類的談話性節目中的名嘴,常常能夠左右政局的發展
n   也吸引許多支持者
l   名嘴的功能
n   (一)以淺白語言讓民眾了解
n   (二)代表特定聲音
n   (三)適切表達人們的意見
n   (四)監督官員
n   (五)娛樂化,民嘴透過嬉笑怒罵的方式,讓複雜、生硬的政治爭議,多了些趣味。
l   名嘴的缺點
n   (一)名嘴為了提升收視率,增加支持者,常常以煽動性的情感訴求激化群眾
n   (二)名嘴常常雖然具有良好的表達能力,但是,並非全能。可是,因應爭議的多元性,名嘴幾乎什麼問題都談,卻提供了一些是是而非的論點,提供錯誤的資訊或評判
n   (三)名嘴多有政治立場,激化對立
n   (四)名嘴往往只是迎合民意,並非真正有智慧去作判斷,只是將民意的偏好視為自己的論點。這樣不能提出任何有益的論斷。倘若民眾犯錯,名嘴只是將民眾此時此刻的偏見,而形惡化而已。
l  說服
l   前面提透到說服的重要性,也提到民嘴在民主政治中的角色。倘若,我們想當名嘴或者擁有良好的說服力。我們應該要做什麼呢?
n   我們藉由亞里斯多德對於說服的界定
u  說服是一種能夠影響人們信念的過程
u  一般有三種說服的模式
l   Logos:理性論證
n   就是透過邏輯推論的方式,鋪陳自己的主張,藉此說服
u  譬如:
l   應該廢除死刑
n   因為,人皆會有失誤,一旦法官誤判,會造成死刑犯一旦被誤判,而沒有挽救的機會。
l   pathos: 情感論證
n   這是訴之以情的方式
u  特別是要掌握聽眾的情緒
u  人們的判斷,往往很多是情緒性的
l   當訴求廢死刑時
l   可以強調死刑犯的恐懼與無助
l   甚至,有心悔改,希望能貢獻社會之類的
l   這類的說詞,固然也有一定的邏輯道理,但是,更可以著重在情緒層面的影響,會讓這種說服更有力。
u  ethos: 人格論證
l   說服時偏重強調自身的可信度
n   譬如,當我們說自己是專家、博士、研究此問題已經許多年了、自己是誠實的人…….
n   這些有時甚至比長篇大論來得有限,因為,人們所知有限,最後只能依賴專家
l   小結
n   本課程關注民主政治在當代的發展,說服成為其中重要的一環,特別是媒介的快速發展
u  而其中,名嘴是重要的一類人,他們有時似有對台灣政壇呼風喚雨的功能,影響力甚大
l   本課程討論其正反優點
u  而對於「說服」此一民主的核心活動
l   本課程也試圖介紹亞里斯多德區分的三種說服方式
n   這種分類,在現今任何談說服技巧的書籍上,還是可以看到。因此,好的概念不會因為時代久遠,而失去其效力
u  因此,希望同學們可以了解這三種方式,運用在生活中,會有很大的幫助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