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會議與訪問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會議與訪問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

體驗式學習與創業教學工作坊

日期:2014.1.14-17
地點:靜宜大學
主辦單位:靜宜大學與北美智權

一,從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從做中學,教師扮演教練、引導者、提問者的角色
二,可以將個案討論,分派角色,從演戲的方式,角色扮演,讓學生體驗其中的想法
      譬如,性交易是否合法,可以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思考其中的問題。
三, 討論時要從發散、到收斂。有了不斷地發散,才會有創意與熱情,收斂是從現實中審視。
四、與學生是互學。
五,作老師是教授「ASK」,A attitude(難) S  skill(中) K knowledge(最容易)
六,在設計活動時,要思考目的。

2013年12月7日 星期六

通識教學心法要訣

日期:2013.12.6
地點:中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一,主講者:林文源副教授:「走出專業藩籬:跨領域教學理念、規劃與心得」

@一位非常誠懇的學者,談到面對不同學門結合的困境,如何跟不同學門的對話。是需要一個新的基礎。一個接合的基礎。

主講者提到當前學界的危機:

(一)只傳授專業知識,沒有幫助學生面對現實環境
         學生以為目的是考試,而不是做出實踐。
(二) 學生中,只有百分之十,從事學術研究
          但是,老師卻以專業領域。對於其他從事實際工作者,怎麼辦?
@其實,也不盡然。有的是,提供執照考試。另外,每個都要變成「人」。
   所以,通識教育在幫助作為全人教育。

(三)提供專業知識動機、感受力與價值評判能力
         @在上課時,要提醒同學為何我們要學這項科目。著重核心能力的培養,基本的知識。

 (四)一個非常有趣的「蠟燭難題」的啟示(我們很容易把事務界定在特定功能,而忘了其他可能的變化。另外,急功近利的獎勵,反而會減慢我們的創意。複雜問題上如此,簡單問題,是有效的。)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77mNwMoWBBIT1lJRGRxbGl3UTA/edit?usp=sharing

(五) 林文源的教學網站
http://wylin.gec.nthu.edu.tw/

二,主講者:黃俊儒副教授

課程架構 (圖解)

公民核心素養







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國關學會2013

日期:2013.12.7

地點:中央研究院
會議:國關學會年會
發表文章:馬基維利與軟實力

 @很驚訝,一個年會的場合,可以這樣多的參與者。在政治年會上,雖然也是一年一度的舉辦。但是,平均分攤場次下來,每個會場往往發表者比參與者多。不過,這次場合,竟然人數這麼多。

不過,就國際關係的各種理論來看,坦白地說,對我而言,真的又是另外的一個學門,我不是很了解,這些理論、名詞,一個又一個,當然每個學門都有其專業性。

此外,這次準備也是為倉促,下次還是要寫發言稿,這是需自我警惕。

不過,提到一些有趣的觀念

一,權力平衡的概念,已經不能用了。太多的混淆論述。權力平衡不能談「體系」,可以談「狀態」。

二, 許多與會者,一而再、再而三,提到西方的理論,不能運用在東亞的政治體系當中,因為,國關理論還是有西洋哲學、西洋歷史的基礎之上,這些與東亞文化是不同的。

這也就呼應到,前日談到中西文化思維。一方面,社會科學學者,認為自己是全盤西化,完全不會有文化的考量。可是,事實上,在研究的對象,可以發現,西方理論其實奠基在西方的歷史哲學當中,所以,這些理論套到非西方國家,就出現很多的困境。
國際關係理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有趣的是,多數提出這些觀點,就是學術界的資深教師。在他們歷經數十年的介紹西方理論之後,最後他們反省,這些理論的侷限性。

年輕輩的學者,理解尚且都來不及了。又如何能夠,提出這樣的反省。當然,年紀也是一個問題。年紀到了,會發現自己更接近文化、習俗傳統之中。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研習:傑出通識教師演講

主講者:陳炳宏教授(台師大傳播研究所教授)
講題:通識教育課程規劃與設計:以媒體素養課程為例
2013/11/27 台中中國醫藥大學

陳炳宏教授的網站:http://www.pxc24.url.tw/

1. 教學就是「一邊教,一邊學」
2. 老師就是作學生的榜樣,「人師」:The way to learn is to learn from the best
                                                   I wish that I can be the best to my students.
@每次看同學報告時,運用的詞彙與肢體語言,常常有看到自己的樣子,覺得有些欣慰。

3. 教育學生,批判媒體不當的地方(他律),讓台灣的媒體可以更好,可以傳達比較好的資訊。
民主政治中, 一個擁有適當資訊的公民(informed citizens)是很重要的,才能期待有好的民主政治

4. 近用媒體是公民的權利。
「有線廣播電視法」第25條規定,申請營運有線廣播電視必須「免費提供專用頻道供政府機關、學校、團體及當地民眾播送公益性、藝文性、社教性等節目者。」
5. 重視公共電視。公共電視不是政府的,而是公民的。
利用學習單:詢問同學,或用問卷詢問。
6. 電視台,一分鐘,一個百分比的收視率5500(有線)-6500(無線)。
7. 課程網站,提供學生學習資料,就可以開展討論,甚至有討論,才有分數。
8. 課程綱要與安排助教工作,都寫得十分詳細。
9. 學生人數要有限制,才能有品質。事實上,作業很多,學生就自然退選了。
10. 推薦書:

公共知識分子:衰落之研究

@陳教授是一個授課非常認真的學者,整場演講,時間不多,可以看到豐富的資訊。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研習:釋放教室掌控權:參與式教學

主講者:黃銘章教授(靜宜大學企管學系教授)
2013/11/21 (靜宜大學)

參與式教學談的是「個案教學法」。其教學理念是認為,學生不僅是認識「概念」而已,還要有能力去實踐,同時也培養出一種素養。
概念(知識)--->解決問題(能力){同時也在累積一種思維模式}

過程:

了解個案--->整理爭議點-->形成自己的理趣-->對話--->修正自己的原先的偏見-->再對話-->試著判斷
(這已經與講者提供的不同,我想作一些修正)

撰寫個案的流程:

了解個案-->安排訪問-->撰寫草稿--->後續訪問--->個案發布

所以,將來研究時,對於個案的處理,也要加入訪問,而不是只是蒐集資料,或是找二手資料而已。


     

2013年6月5日 星期三

Leeds University: Class of Methodology

-->
Today I attended a class in Leeds University. Leeds, York and Sheffield are the alliance of White Rose. These universities apply for fund by patterns of gangs to gather to group to show its size power.

This class is about methodology, entitled as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Research Perspectives: The Importance of Metatheory,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Reflexivity in Craf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To be brief, the professor indicates that any research should be aware its approach is objective, subjective or intersubjective. Each approach has its respective ontological and epistemic assumption. Moreover, depending on different approaches has each rationality, durability, meanings, historicity, mediation and form of knowledge. Objectivism relies on objective reality and believe we can grape with it by specific procedure, and it emphasizes causal relation. Subjectivism think that social realty is created by human construction. There is no objective outside reality. And we can understand and enrich human understanding. Intersubjectivism seems to stand between and emphasize objective should be through dialogue and conversation to create together.

This class stimulates me to read more about methodology and research methods. Social scienc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methods”.  It is a necessary to have a clear concept of methodology. In addition,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talk, the professor tells us each time when we read or write an article. We should think about two things. One is contribution. Does it contribute to theory, methodology or practice? Second is coherence. Does the paper conduct coherence and rigor in validity?  I think these two simple standards are very useful.
University of Leeds, Business School

City Council, Leeds, UK

2013年6月3日 星期一

First School of Education Research Student Conference

Today, I attended a student conference by school of education. The students who sponsor the conference are really nice and willing to spend time on these, offering a chance for us to practice and learn from others. It is also a place for social interactions.

I met a lady who said that she is a political activist from Yemen. She looks tough and enjoys talking about politics. She talks about the problem of NGO, which every critical. She claims that these NGOs have spent years in these poor countries. Why is there no change? She says that because these people in NGOs don't really want the poor independent. If all the needed can stand alone. All these NGOs have no reason to survive. So they don't really want to help the people. They consider themselves first. Second, she mentions that these foreign representatives with money come to their places. They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the rural area but want to tell the local people to change. How could be possible? These people don't know local people needs and have and have-not. First point, I thought it a little too cynical. However, I am not qualified to judge. Second point is quite convincing for me. She campaigns for woman' s empower of education. In poor countries, girls are sacrificed for the boys, she says.

Another interesting article, one of my friends has many activities for the audience to play, including drawing and tell the drawing to the one sitting besides you. She also asks us what is our definition of a better English teacher. I find it interesting to have all these activities, not only attend a lecture. Another lecture which I am interested in, the presenter seemingly from Middle East very good Englsh, is about rhetorical moves in an English article. She emphasizes that it's good to emphasize the result of a study and make the article clearly.

I myself present "Learning 'Rhetoric': To be a part of Education". I argue that political rhetoric shall be a part of civic education, which will make our democracy better. I hope to write it in Chinese this summer.



  

 

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Conference: 11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Communication in the Millennium

自從到Yale大學訪問一年之後,一直希望能再去美國,曾經報名在芝加哥的會議,但是最後未能寫成全文,只好放棄。六年之後,終於再藉會議之名,來到了美國。除了對這個世界帝國,仍想多認識他,另外,也希望借此機會拜訪過去在Yale的老師,我的86歲的英文家教,我很想她,一直擔心再也看不到她。

不過,這次報名的會議是在美中,在明尼蘇達州的St. Cloud州立大學,沿著密西西比河河畔,風景十分優美,河岸林邊兔子蹦蹦跳跳,讓人十分驚艷。

舉辦會議的主事者非常用心,除了會前一而再的來信提醒各項細節,到了實際會議時,更驚訝於辦會的周到之處。譬如會議第一天,早上與休息時間的餐點不說,中午時,還特別安排美國傳統Bar BQ,這對於我這一兩天為了擔心身上美金不夠,而謹慎飲食,可以飽餐一頓,感到非常的快樂。



而且,相較於在英國吃的是乾憋的牛排,這裡的牛肉淋上肉汁,真是美味可口,也不會無法咀嚼。

當然,我每次參加會議或是工作坊最大的收獲,就是認識新朋友。總是有一兩位比較談的來的新朋友,這對於我就是最大的收獲。這是認識一位美國的William是Winthrop大學的助理教授,他人很率直,他的論文是處理有關於科技變遷,報社新聞中心倫理、規則的轉變,他說現在媒體老板喜歡以時代變遷為由,辭退資深的記者,而強調新血必須對於資訊科技熟悉,才能因應新時代。但是他認為,即使是現在,報紙仍然應該提供事件的來龍去脈、歷史經驗、類似案例等。而不是只求及時資訊而已,瀏覽即過,沒有內容。

另一位長談的朋友是Issack,他是韓國人,但是在美國任教,人十分友善。通常我們東方人在國外,有些人會刻意彼此避開,但是他很友善的找我聊天。他說他因為討厭韓國的教育,他不希望孩子在走上他的後路,所以選擇留在美國。他提到從幼稚園開始補習,中學時,依名次排座位,一切都必須為了課業,不能有自己的休閒活動。同學彼此之間如競爭對手的敵人一般。這些雖然有些極端,但是,真得很像我以前的國中時代生活,那種課業壓力與封閉的勝利觀。我很慶幸高中時,就自由多了,也比較沒有這樣強烈地感受。不過,我現在的體認是,沒有一種完美的制度,每種制度都有優劣。美式教育的小孩,有時自由過了頭,吸毒,暴力,未婚生子等等,我不是說,台灣就沒有,但是也是程度之別。不過,不可否認,他們能夠選擇自己的路,全心投入,表現得非常優秀。我的美國同學就十分認真,他也說他的美國同事像是工作狂,如同當年到新大陸開墾一般,他們的工作動力十分強烈,獲得個人成就。我想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仍有期當代意義。

這次會議,另一個值得我高興的事,就是我的發表成果還不錯。除了自己講得很順,當然還是有些地方,不盡如意,但是大部份出乎我自己的預料之外。我想以後這種國際會議,PPT要多些原文,可以幫助聽眾理解。另方面,許多教授都跟我提到我的發言很棒,至少有三位。當然他們這是客氣話,但是,實際上,他們也可以不這麼說,因為畢竟發表的人這麼多,他們也無需刻意跑來跟我這麼說。我發現我結和修辭與民主政治,在傳播學系裡,其實還是頗有賣點的,不想政治思想界,可能沒有那麼感興趣,這也鼓勵我繼續在這題目上努力
。最後大會頒給我最佳發表獎,這對我來說某有意義的,至少這一年來在英國的努力,獲得了一點肯定。
得奬者合影


這次另外請到兩位理論開創者,Agenda-setting 的McCombs與Knowledge Gap的Phil Tichenor
我深刻體認到,其實,理論不需要太多,只要在一個領域中發揚光大,日後人們自然會認為你是這方面的專家、權威,每個地方都去沾一點,那就注定只能是一個小學者而已,當然最後縱整成就大學問者例外,但是,這非平常人可為。
這次會議除了參觀印第安保留區之外,也還有安排宴會與跳舞,系主任教大家跳舞,簡單的舞蹈拉近彼此的距離。




會議也安排到印第安保留區參觀,由學校印第安中心的主任,本身也是印第安人帶團,介紹當地的環境。我們到了一個湖區邊,在林中有一個搭建的簡單高塔,爬上去後看著周遭的樹林以及旁邊深藍的湖,像極了平靜的海。多種綠色夾雜的樹葉,一眼望去,十分美麗。

當天午餐吃的是印第安傳統食物,有wild rice,就像是我們的菜飯,比鹹稀飯再乾一些。另外就是doughnut(多拿滋,甜甜圈),因為當時美國政府提供免費的麵粉、糖和奶油給印第安人,他們很自然就學著做起甜甜圈。確實有些無奈。其實文化是不斷地在變,倒也無需力求一樣。而外在強勢文化的影響力,則改變了原有的樣貌。

這位印第安主任說,他們也試著要改回原來的食物,因為甜食造成他們糖尿病的問題。提到糖尿病,順帶提一下,這次聽到一位美國教授的先生有糖尿病,理由是他們推測,因為曾在越南待過(打越戰?)。受到美軍在越南時,為了殲滅越共,而噴灑除草劑。據說,除草劑與糖尿病是有相關性的。歷史悲劇留下的惡果,真是難以抹滅,而且不分敵我的。










2009年11月20日 星期五

Naval Academy Foreign Affairs Conference(2007)

49th Naval Academy Foreign Affairs Conference in Annapolis, Maryland, April 9-13, 2007


Subject: Asia at the Crossroads


2007年4月,參加美國海軍學院舉辦的會議<
會議主題:「十字路口的亞洲」。雖然分作二十幾個小組討論各種關於亞洲的議題,但據說,大家的焦點都在「中國」。

與會人士除了美國海軍官校的師生,還有美國大學的學生以及我們這些外國學生代表。

會中看到了Henry Kissinger(季辛吉),一位我以為已經是歷史人物的人。不過,也是我自己孤陋寡聞,他到現在還有一定的影響力,也常在報章發表評論與接受訪問。雖然,有人說我應該敵視他,因為正是他,擔任美國國務卿時,幫助美國總統尼克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1972年訪問中國),也埋下了後來中美建交、台美斷交的契機。


這次會議中,我本來想要參加的是「台灣問題」的小組(panel),可是後來卻分配到The Future of US-Japan Alliance,有點遺憾。原本想要努力爭取,我是唯一來自台灣的代表。不過,後來考量,這不是外交角力的場合,我也無須對工作人員表達我的抗議。也就安於處在美日聯盟這一小組,同時也提交了一份會議報告。

這次會議期間,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 ADM Gary R. Roughead 來發表演講,演講後,我在會場中向他提問有關中共攻台,美國是否會援助的問題,以及多少天內可以抵達。他並沒有具體回答,只是很漂亮地答道美國會注
意台灣海峽的安全,以及強調外交手段避免衝突。

與會的許多人,都很欣賞我這樣直接的問題,因為很多官方的外交說詞,似乎掩蓋了問題的本質。我只是想點明一個具體的事實,希望與會者能重視到中共對台灣的威脅。

當然,每次參加這種會議,最喜歡的就是能遇見來自各地的朋友。譬如這次遇到來自南美洲的Guyana的朋友,讓我第一次知道南美洲國家除了說西班牙話(其他所有國家),葡萄牙話(巴西),還有Guyana(官方語言是英文)。而且他的人口中,有43.5% East Indian, 30.2% Black, 17% Mixed, 9.1% Amerindian。百分之43.5印地安人?不!是印度人。我也很訝異,怎麼會有印度人。原來以前除到非洲尋找黑奴,還到印度運來奴隸。所以,印度人來到了美洲。那位朋友志在從政,非常有政治人物的樣貌。他也說,他們國家的政治人物,重點在於和美國的關係,所以他先在美國發展。

另一位朋友來自新加坡,他們的制度是鼓勵國內的軍人到國外留學,三年的學費完全由政府支出。其用意在於培養軍隊人才,而且也是與世界、潮流接軌。這些人將來與國際合作時,一點也不會自卑,而且很容易打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