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演講(Speech)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演講(Speech)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6月10日 星期三

關於英語演說的三個想法



前言
對於一般人來說,英語演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中文演說已經不是很容易了。還要用英文侃侃而談,可能很多人都會視為畏途。不過,其實有些觀點想通了,其實,英語演說就不會是洪水猛獸,而且其實也有一些小技巧可以注意。本文就是
希望對於英語演說提出一些淺見。

破英文、好溝通
首先,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在許多場合裡,也不是大部分聽眾的母語。即使我們在國際性的場合,也會有很多非英語系的國家,大家以英語作為共通語言。因此,英語演說時,就應該儘量以「簡單英語」來表達。特別是在開始時,就把通篇最重要的目的,以簡單英文解說清楚,即使重複說,都沒有關係。

我有一個主張叫作”Poor English; Rich Communication”(破英語、好溝通),就是強調我們即使說破英語,只敢開口說,用簡單英語、肢體語言,都有可能達到好的溝通目的。反之,一直期望一開口就是完美英語,以致於一直不敢說,就反而讓別人根本不知道你在想什麼。其實,最近有些人在推廣Globish(全球英語),也是類似的概念。強調用簡單的英語溝通,甚至宣稱只要1,500字就可做好溝通,不用像英語為母語的人士,學會那麼多少字彙。

因此,在英語演講時,不要把自己的標準定太高,只要敢開講英文就是好事。其實,若大家有印象,我們常在電視上看到一些外國人,洋腔洋調的說中文,我們也覺得很棒,大家能溝通就好。而且,更神奇的,這些講破中文的外國人,就是因為他們敢說,一年後再聽他們說話時,都會驚訝於他們的進步。這也是前述「破英語、好溝通」的用意。就是「破」,敢說,反覆說,就會讓自己的語言進步,變得更流暢。

開頭、本文、結尾
任何一篇英文演說,都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事實上,英文寫作也是如此。分別把握了這三部分的功用,應該可以比較快寫出一篇英文演說的初稿。

首先是開頭,也就是Introduction。簡單的說,就是一開始就明白說出,我們這篇演說的重點。因為大家都是破英文,好英文能力的人不多,所以不要講得太隱晦,也不要留太多想像空間,沒有這種功力者,還是以簡潔、明白取勝。

不過,開頭除了說重點外,有一件事,是在英語演說中,頗受重視的。就是必需能有一個吸睛(attention-grabbing)的部分。

吸睛,當然是希望將聽眾的注意力放在講者的身上。否則,來來去去,聽者可能根本沒有把心思放在講者的內容上。因此,講者要發揮效用,一定要想辦法讓聽者先將注意力集中起來。

通常在技巧上,吸睛的手段,可以是一個開場白故事、一個玩笑,一個小道具。譬如有人帶了一枝花,一張海報,或者一個小玩具。這些不用多。多了就有點太不自然了。但是,適當地使用一個道具(prop),可以有些吸睛的效果。

有一種說法是,如果你是帥哥、美女,那麼你一上台,就吸睛,就不用大費周章,準備這麼一段。但是,帥哥、美女的問題是,當他們講完時,人們問聽眾:他們講了些什麼?聽者可能回答是:我也不知道,就是覺得他的笑容好美……呵呵,這是帥哥、美女的缺點。如果讀者自認與筆者一樣,沒有沉魚落雁之美,那麼想一個吸睛方式,應該是很有幫助的。

至於本文部分,這是演說稿的重心。簡單的說,就是提出佐證主旨的理由。譬如,你主張應該廢除死刑。那麼本文,就是提出廢除死刑的三個理由。包括1. 擔心造成冤獄;2. 刑法的教育功能不得伸張;3. 犯罪者不應承擔所有的責任等。然後一一說明這個理由的內容。無論是用學者的話、理由說明、舉例證明、反駁不同理由等方式,強化這些理由。

最後,則是結論。可以再重述一下你的內容。或者提出行動的方式,或者呼應前面的「吸睛」技巧,提出你的答案、回應或延續等。這樣就會是有頭、身體、結尾的一篇完整的演說。

Tell them
本文的第三部分,其實與前述的說法也很像,只是換個角度說。這也是在英文演說教科書中,常見的重點:
Tell them what you will say
Tell them
Tell them what you told them
這特別適合破英文的場合。一開始,就告訴大家我們要說什麼。然後,告訴大家。最後,再提醒大家,我們說了些什麼。事實上,聽眾的注意力有限,理解力也有限,說話者這種方式,可以讓失神的聽眾,隨時可以知道講者到底想傳達什麼。

結語
本文是一篇鼓勵大家進行英語演說的文章。筆者並非英語專業,在國外的期間也十分有限,在美國、英國進修各一年,對於英語演說十分有興趣,也有許多挫折經驗。不過,在國際研討會上,曾經獲得最佳發表獎。而且在台灣中部數所大學中,進行全英文授課兩年。跟許多學生互動後,有了這篇小小的心得,希望可以提供些許的幫助。讓大家不要對於英文演說視為天大的難事,破英文也可以表現很好,就是敢說、反覆說,然後根據前言、本文、結論,分別準備。在前言部分,別忘了準備一個吸睛的小段落,可以加深聽眾的印象。

一般人都是破英文,不要自己嚇自己。英文不是我們的母語,努力溝通,就是一種善意的表現。相信大家大膽放手嘗試,會發現英語演說,可以幫助我們跟世界溝通,是一個非常有趣而且獲益良多的活動。

2015年5月13日 星期三

書摘:「講演之道:一個專業演講家的告白」

Berkun, Scott. 2011. 講演之道:一個專業演講家的告白. Translated by Jedi and Pluto. 台北: 碁峰.


一個非常奇特的演講書,非常真誠,打破許多迷思,也說出很多直白的話,對於有志於成為演講者的人而言,這是一本很棒的書。

作者說,演講、寫作,就是幫助我們思考、溝通,讓我們可以懂更多,可以與人相處,可以與自己相處。這就是演講寫作帶來的好處。金錢反而是其次。因為,處理好自己,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金錢的就成為附加的而已。

@我很喜歡這種觀點,我們就是透過說與寫,增進自己的思考,讓自己想得更清楚,懂得更多,做出更大的貢獻。當然,有時也會有一些表演的性質,純粹只是啟發、幫助人,作為典範,這也可以帶給我們快樂。畢竟,個人的生命有限。再怎麼強調自己的重要性,是沒有究竟的,是非常短暫的。

就打破迷思來說:

常聽有人說,克服緊張的方式之一,就是想像聽眾裸體。作者認為這是無稽之談,他的理由是會引發很多麻煩。我則是覺得很難有這種想像,有多少人,有這樣的能耐。能在公開場合中,眾目睽睽下,有這種幻想。

作者提供的解決緊張方案是:一,其實,根本沒有人理你,講者對於聽者的貢獻其實很有限。試想,上週你聽過的演講,或者今早你上過的課,你得到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即使聽了,也忘了大半。即使,記了,也無不見得照著作。即使做了,也可能只是一兩次。

那麼,講者為何還要大費周章地,自認為這是什麼大不了的事。聽眾其實根本不在乎你。

@我個人覺得這樣的「坦白」,確實讓我好受一點。常常上課時,看到學生沒有專心,真的很害怕。但是作者竟說這是常態,作者認為真正能教好學生的方式,就是一對一,才能了解學生的反應,然後因材施教。其實,蘇格拉底對於修辭家的批判也是如此,蘇格拉底不相信修辭家有這樣大的能耐,能夠將知識灌入靈魂,其實,都只是塗抹一下,一下子就沒有了。

情況有這麼糟嗎?我倒是覺得沒有。很多影響是一點一滴的,縱使我們沒有意識到改變,但是很多想法,我覺得還是有影響力。此外,我們上課,總是有成長與收穫的經驗,絕非一點用處也沒有。否則,大班授課這樣無效,這個制度早就會被淘汰。

我覺得作者提到了無須太緊張,因為聽眾根本不會這麼在意。我覺得是對了一些,也非全部。但是,下次放寬心時,其實可以這樣想,讓自己不要太緊張。

另外,作者也提到,講者如何回應緊張,也決定了聽眾回應的程度。譬如,拉鍊沒有拉,講者輕鬆面對,聽眾也就一笑置之。但是,倘若講者緊張兮兮,認為這是大事一件,那聽眾也就一直將此事放在心中。所以,講者不要刻意誇大,並試圖將降低突發事件的問題,有助於安聽眾的心。

此外,對於有志以演講賺錢的人,作者明白告訴我們,真正以口才為長賺錢者,金額較低,而且,並非多數。大多數的著名講者,都是功成名就之人,人們願意花大把的鈔票,請他們分享經驗。但事實上,這些人講得未必好,而且因為第一名效應下,排前面的,因為供不應求,所以,價格遠遠超過後面的講者數十、數百倍。但是,就其中的內容,並沒有數十、數百倍的效應。

@譬如,Michael Jordan的籃球打得很好,但是他單場進球數,很難是第二高的數十、數百倍,但是,人們願意出數十、數百倍的前請他來打球。

另外,有一些小技巧:

一,若場地空蕩,可以請聽者聚在一起,有助於獲得共同感。若聽眾不願意動,作前排送書,可以有些效果。

二, 善於利用沉默,沉默有助於聽眾重新整理論點,重新思考剛才聽到的。不妨以提問的方式,或者請聽眾回想一下,剛才所說的。可以,讓聽眾重新知道目前的進度,以及回顧剛才所講的。

三,講的時候,先預告有五點,逐一說明,聽眾會很容易知道隨時的進度,即時有時候失神。

四,攝影機是幫助我們知道自己演說好壞的工具,耐著心看自己的表演,即使三十秒都好。

五,緊張與興奮是同樣的生理反應,所以,其實有可能你是興奮,讓你的反應更好。不是緊張。所以,不要搞錯了你的生理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