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3日 星期三

書摘:「講演之道:一個專業演講家的告白」

Berkun, Scott. 2011. 講演之道:一個專業演講家的告白. Translated by Jedi and Pluto. 台北: 碁峰.


一個非常奇特的演講書,非常真誠,打破許多迷思,也說出很多直白的話,對於有志於成為演講者的人而言,這是一本很棒的書。

作者說,演講、寫作,就是幫助我們思考、溝通,讓我們可以懂更多,可以與人相處,可以與自己相處。這就是演講寫作帶來的好處。金錢反而是其次。因為,處理好自己,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金錢的就成為附加的而已。

@我很喜歡這種觀點,我們就是透過說與寫,增進自己的思考,讓自己想得更清楚,懂得更多,做出更大的貢獻。當然,有時也會有一些表演的性質,純粹只是啟發、幫助人,作為典範,這也可以帶給我們快樂。畢竟,個人的生命有限。再怎麼強調自己的重要性,是沒有究竟的,是非常短暫的。

就打破迷思來說:

常聽有人說,克服緊張的方式之一,就是想像聽眾裸體。作者認為這是無稽之談,他的理由是會引發很多麻煩。我則是覺得很難有這種想像,有多少人,有這樣的能耐。能在公開場合中,眾目睽睽下,有這種幻想。

作者提供的解決緊張方案是:一,其實,根本沒有人理你,講者對於聽者的貢獻其實很有限。試想,上週你聽過的演講,或者今早你上過的課,你得到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即使聽了,也忘了大半。即使,記了,也無不見得照著作。即使做了,也可能只是一兩次。

那麼,講者為何還要大費周章地,自認為這是什麼大不了的事。聽眾其實根本不在乎你。

@我個人覺得這樣的「坦白」,確實讓我好受一點。常常上課時,看到學生沒有專心,真的很害怕。但是作者竟說這是常態,作者認為真正能教好學生的方式,就是一對一,才能了解學生的反應,然後因材施教。其實,蘇格拉底對於修辭家的批判也是如此,蘇格拉底不相信修辭家有這樣大的能耐,能夠將知識灌入靈魂,其實,都只是塗抹一下,一下子就沒有了。

情況有這麼糟嗎?我倒是覺得沒有。很多影響是一點一滴的,縱使我們沒有意識到改變,但是很多想法,我覺得還是有影響力。此外,我們上課,總是有成長與收穫的經驗,絕非一點用處也沒有。否則,大班授課這樣無效,這個制度早就會被淘汰。

我覺得作者提到了無須太緊張,因為聽眾根本不會這麼在意。我覺得是對了一些,也非全部。但是,下次放寬心時,其實可以這樣想,讓自己不要太緊張。

另外,作者也提到,講者如何回應緊張,也決定了聽眾回應的程度。譬如,拉鍊沒有拉,講者輕鬆面對,聽眾也就一笑置之。但是,倘若講者緊張兮兮,認為這是大事一件,那聽眾也就一直將此事放在心中。所以,講者不要刻意誇大,並試圖將降低突發事件的問題,有助於安聽眾的心。

此外,對於有志以演講賺錢的人,作者明白告訴我們,真正以口才為長賺錢者,金額較低,而且,並非多數。大多數的著名講者,都是功成名就之人,人們願意花大把的鈔票,請他們分享經驗。但事實上,這些人講得未必好,而且因為第一名效應下,排前面的,因為供不應求,所以,價格遠遠超過後面的講者數十、數百倍。但是,就其中的內容,並沒有數十、數百倍的效應。

@譬如,Michael Jordan的籃球打得很好,但是他單場進球數,很難是第二高的數十、數百倍,但是,人們願意出數十、數百倍的前請他來打球。

另外,有一些小技巧:

一,若場地空蕩,可以請聽者聚在一起,有助於獲得共同感。若聽眾不願意動,作前排送書,可以有些效果。

二, 善於利用沉默,沉默有助於聽眾重新整理論點,重新思考剛才聽到的。不妨以提問的方式,或者請聽眾回想一下,剛才所說的。可以,讓聽眾重新知道目前的進度,以及回顧剛才所講的。

三,講的時候,先預告有五點,逐一說明,聽眾會很容易知道隨時的進度,即時有時候失神。

四,攝影機是幫助我們知道自己演說好壞的工具,耐著心看自己的表演,即使三十秒都好。

五,緊張與興奮是同樣的生理反應,所以,其實有可能你是興奮,讓你的反應更好。不是緊張。所以,不要搞錯了你的生理反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