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30日 星期三

8 Pundit and Persuasion

-->
Article 8: Pundit and Persuasion
Class note

l   名嘴與說服
l   2014/4/30
l   地點:大葉大學

l  複習: Detect Media Bias
n   如何檢視「媒體偏誤」(media bias)?
u  媒體無論因為自身商業利益、意識形態或政治立場,在選擇新聞議題或報導時,而有所偏頗,這稱為「媒體偏誤」
u  我們可以從幾個面向來檢視一篇文章是否有「偏誤」?
l   譬如從資料來源、預設立場、平衡報導等來檢視
n   但是有同學認為「媒體偏誤」是必然的
u  甚至認為媒體就是要創造「偏誤」,才能吸引讀者的注目,就像廣告一樣。因為,媒體本身就是商品
l   à讀者自己可以選擇媒體,不需要媒體求公正
l   à媒體太過四平八穩,了無趣味
l   à媒體不能報導事實,因為記者有可能失去飯碗或對自己不利
n   特別是傳記類的書籍,若傳記主仍在世,就會有這種問題
u  ß   
l   我個人認為媒體偏誤是不好的、應受指責的、不能默默接受
n   我承認商業邏輯的運作
u  有煽色腥才會好賣
u  有立場才能迎合特定讀者
l   沒有一個媒體能全括所有的消費者,所以迎合的讀者一定預設是分眾(小眾)而已
n   但是,「媒體」不僅是商業公司的而已
u  也是社會重要的「公器」
u  也就是還要負起「社會責任」
l   其實,即使是一般商業公司,晚近也不再全視為只有商業邏輯可以依循,還會要求負起社會責任而且,此舉也有助於建立更好的商譽,吸引更多的消費者
u  倘若一味放任「媒體偏誤」,會造成什麼結果?
u  我覺得最嚴重的,就是會使得社會內部激化更為嚴重,甚至兩極化。
u  以台灣為例(事實上,美國學者也有類似的評斷),由於許多媒體各有偏藍、偏綠色彩,讀者也多依其屬性購買。
l   換言之,偏綠的讀者習慣接受偏綠的媒體,反之亦然。
l   這樣的結果,讀者心中出現截然不同的「事實」,更難達成兩方可能產生的共識。因為,許多基本的事實認知都不一樣。
n   譬如,在社會運動中,一方只完全報導警察的暴力;另方只看到抗議群眾的失序
u  那麼雙方群眾(讀者)對於這樣的一個社會運動評價,就可能出現截然不同的評價
u  雖然原本就有各自的偏好,但是在媒體的加乘效果下,更顯惡化。
l   因此,我是從一個結果論的觀點,來評斷「媒體偏誤」的問題
l   事實上,即使從媒體原先存在的功能來看,「提供資訊」是原先人們預設其應有的功能
n   假若,提供的只是偏頗的訊息,那不算是一個好的媒體報導
l   另外,本來呈現一個新聞事件時,我們應該盡可能忠實呈現。
n   雖然嚴格來說,「真正的客觀」在社會現象中,很難呈現
n   即使測量,也會牽涉到是「測體重」還是「量身高」,這些看似可以呈現客觀的數字,其實還可是有價值判斷。
u  可能有人會難以理解這裡的意思,再舉一組客觀數字為例,譬如「三圍」的數字。這裡看似中立的數字,但是為何要提「三圍」,是否是物化、性化女性(通常)。這裡不就有預設了特定的價值?
u  又譬如詢問IQ智商、收入等,都很難說報導者不是有特定的想法與立場
n   但是,即使如此,真正中立客觀的報導難求。但是,這是光譜的問題。一個力求公正中立的報導還是有意義的。因為,可以讓人們盡可能理解事務的(概略)的「全貌」。這樣讓人們判準時,不會只因過於偏狹的事實而誤判,或者根本無法與持不同意見者對話、找尋共識。
n   此外,我們與其要求讀者多讀幾份報紙。這是將責任推給過於廣大的群眾。
u  不如將責任交付少數的媒體,這些掌有「社會公器」的組織,有責任依照一些報導的準則,呈現新聞。
u  如果不設這樣的標準,只會讓目前商業引導新聞的現象更為惡化,我們更難期待一個可以有共識的社會。
l  當代民主的特質
n   民主政治的一個基本的核心原則是由人民統治(rule by people)。而這裡的人民很難是全民,而是由多數人代表全民。但是,多數人持相同的意見或進而透過投票方式選出代議士、領導者,來進行真正治理時。這裡的多數是如何形成呢?
u  就是「說服」
u  因此,民主政治中,能言善道者通常比較能獲取權力,透過說服群眾贏得選舉,進而能夠擁有分配資源的能力
n   當代民主政治的發展,一方面繼承古希臘民主政體以來的運作核心原則;另方面,也因當代公民權的擴大、教育程度普遍提升以及媒體科技的科技的蓬勃發展。人們不再滿足於現代民主發展之初的純代議模式(或以時下用語不願接受「黑箱作業」)。人們越來越希望透過媒體輿論平台或其他社會運動方式,表達對於相關政策「知的權利」(right to know),以及要求和政治人物對話。
n   然而,即使如此
u  當代社會的發展,許多事務也越來越複雜,人們縱使智識提升,也很難完全掌握爭議事務的全貌
u  因此,急需要有人能夠作為中介的橋強
l  名嘴(pundit
n   而這其中有一種人:名嘴(pundit)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u  他們具備了一種很重要的能力
u  就是能夠以淺白的話,向民眾說明、辯駁相對的論點
l   因此,我們在台灣的各種電視節目、報章雜誌上,就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
n   這類的談話性節目中的名嘴,常常能夠左右政局的發展
n   也吸引許多支持者
l   名嘴的功能
n   (一)以淺白語言讓民眾了解
n   (二)代表特定聲音
n   (三)適切表達人們的意見
n   (四)監督官員
n   (五)娛樂化,民嘴透過嬉笑怒罵的方式,讓複雜、生硬的政治爭議,多了些趣味。
l   名嘴的缺點
n   (一)名嘴為了提升收視率,增加支持者,常常以煽動性的情感訴求激化群眾
n   (二)名嘴常常雖然具有良好的表達能力,但是,並非全能。可是,因應爭議的多元性,名嘴幾乎什麼問題都談,卻提供了一些是是而非的論點,提供錯誤的資訊或評判
n   (三)名嘴多有政治立場,激化對立
n   (四)名嘴往往只是迎合民意,並非真正有智慧去作判斷,只是將民意的偏好視為自己的論點。這樣不能提出任何有益的論斷。倘若民眾犯錯,名嘴只是將民眾此時此刻的偏見,而形惡化而已。
l  說服
l   前面提透到說服的重要性,也提到民嘴在民主政治中的角色。倘若,我們想當名嘴或者擁有良好的說服力。我們應該要做什麼呢?
n   我們藉由亞里斯多德對於說服的界定
u  說服是一種能夠影響人們信念的過程
u  一般有三種說服的模式
l   Logos:理性論證
n   就是透過邏輯推論的方式,鋪陳自己的主張,藉此說服
u  譬如:
l   應該廢除死刑
n   因為,人皆會有失誤,一旦法官誤判,會造成死刑犯一旦被誤判,而沒有挽救的機會。
l   pathos: 情感論證
n   這是訴之以情的方式
u  特別是要掌握聽眾的情緒
u  人們的判斷,往往很多是情緒性的
l   當訴求廢死刑時
l   可以強調死刑犯的恐懼與無助
l   甚至,有心悔改,希望能貢獻社會之類的
l   這類的說詞,固然也有一定的邏輯道理,但是,更可以著重在情緒層面的影響,會讓這種說服更有力。
u  ethos: 人格論證
l   說服時偏重強調自身的可信度
n   譬如,當我們說自己是專家、博士、研究此問題已經許多年了、自己是誠實的人…….
n   這些有時甚至比長篇大論來得有限,因為,人們所知有限,最後只能依賴專家
l   小結
n   本課程關注民主政治在當代的發展,說服成為其中重要的一環,特別是媒介的快速發展
u  而其中,名嘴是重要的一類人,他們有時似有對台灣政壇呼風喚雨的功能,影響力甚大
l   本課程討論其正反優點
u  而對於「說服」此一民主的核心活動
l   本課程也試圖介紹亞里斯多德區分的三種說服方式
n   這種分類,在現今任何談說服技巧的書籍上,還是可以看到。因此,好的概念不會因為時代久遠,而失去其效力
u  因此,希望同學們可以了解這三種方式,運用在生活中,會有很大的幫助喔!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