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never thought that "persuasion" could be scientific. I am interested in political rhetoric which in classic meaning, "to persuade, persuasion". It is an art rather than a science. I appreciate Aristotle's Rhetoric, but I doubt it could be used anytime.
For example, if anyone comes to me, announcing himself who is an expert of persuasion. He can persuade anything to others. I definitely doubt this statement. To persuade is not to order or enforce. Therefore, I have liberty to say no. Even like Socrates in the beginning of Plato's Republic, he ask the slave of his friends whether he can persuade them. They say no, and they will not listen. If one doesn't listen, how could you persuade except of some compulsory means.
Amazingly, Prof. Robert Cialdini is announcing he can give the audience six useful, practical principles which people could bring home and change their influential effect. He wants to show the science of persuasion. How arrogant he is. Although, he is a professor of social psychology.
These principles are as the followings:
1. reciprocation
2. Scarcity
3. Authority
4. Consensus
5. liking(?)
6. consistence.
Believe it or not, I think the DVD is terrific and persuasive. About the science, we can make the apple not falling down from the tree according to the physical law. But no one will doubt the physical law does not exist. By the same reason, we could say he can not persuade the specific man who do this on purpose. But we could say that the law of persuasion still exist. Prof. Cialdini has shown in the speech. It is really an interesting DVD which can be borrowed from the NTU library.
這是一個教學與學習分享的部落格,主題包括民主政治、政治思想、媒體、傳播、說服等。 歡迎留言或來信 chuanweihu@gmail.com 或可參見網站:「政治、溝通與生活」http://sites.google.com/site/huquanwei2010/
2010年5月27日 星期四
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政治學乙:沈國麟_民主與媒體--以美國為例
講者:沈國麟博士
日期:5月28日
時間:下午1:20-3:10
地點:台大共同教室101室
講題:民主與媒體--以美國為例
方式:電腦視訊
◎沈國麟博士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助理教授、信息与传播中心研究员
著作:
《镜头中的国会山:美国国会与大众传媒》,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
《控制沟通:美国政府的媒体宣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檔案下載: 民主與媒體--以美國為例
日期:5月28日
時間:下午1:20-3:10
地點:台大共同教室101室
講題:民主與媒體--以美國為例
方式:電腦視訊
◎沈國麟博士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助理教授、信息与传播中心研究员
著作:
《镜头中的国会山:美国国会与大众传媒》,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
《控制沟通:美国政府的媒体宣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民主与媒体
View more presentations from huquanwei.
檔案下載: 民主與媒體--以美國為例
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好書推薦:《要Show才會贏:外商總經理卓文芬教你英文簡報》
卓文芬&劉永毅(2006),《要Show才會贏:外商總經理卓文芬教你英文簡報》,台北:貝塔語言。
最近對於自己的英文能力,又開始有些灰心。前陣子忙於備課,現在進入尾聲,準備要進入暑假。本來立志要認真寫專業文章,但在閱讀的過程中,總是會有些急迫感,覺得自己念得真慢。我現在一天可以看完一本三百頁的中文,甚至有時一天可以看個三本,特別是通俗著作。但是,碰到英文,就是沒有這種感覺。特別是,學術性的文章,除了有些地方不懂,有些地方卡住,有些地方又常看一看,又掉了。記得,自己同學在碩士時,就可以一天看一本英文書。我到現在還是望塵莫及。不過,既然想走學術這條路,我覺得這個困境一定要克服。我很珍惜以前為了考TOEFL與GRE,突然在南陽街補習的日子。那時已經是我剛從美國訪問回來,還想作留學夢,重頭再補習。那時覺得真的有一種跳躍式的進步,因為累積了不少字彙以及解讀文章的能力。但是,語言真的是來得快,去得也快。現在這種感覺沒有了。
我很喜歡在市圖分館隨手翻翻通俗性的著作,今日,想找本學習英文的書。我不知道是因為信心不夠,還是真的勇於學習。我常在看,「如何學習」的書。有的時候,確實給我一些新的想法。希望讓自己能夠以更有效率、正確的觀點學習。當然,也可能是自己的執行力不夠。其實,有些方法,縱使不是最好。但是,認真去做,就會有收穫。學了很多方法,沒有實行,還是零。Anyway,我警覺到了這樣的問題。但是,也一方面希望自己紮實學習;另方面,也還是喜歡再翻翻這類教導如何學習的書。
我翻這本教導如何英文簡報的書,也是這樣的心態。但是,閱讀之後,特別是這本書附上演講光碟。我覺得特別有趣。就書籍的內容,其實談英文簡報的技巧,並不多。反而是,大多談作者的學習經歷與心得。作者從南陽街補習班,到在外商公司歷練,擔任重要職位。作者說英文幫了她很大忙。作者很多觀點,淺顯易懂,但是又非常貼近人生,可以給讀者許多啟發。
譬如,作者反覆提到她很喜歡教英文,因為希望幫助人們解決英文不好的問題。因為實際上,作者已任高級職位,根本無須再花時間於此。但是,這就是作者的熱誠。而她又提到,有許多人,雖然專業很優秀,但是在國際企業、外商公司中,最後總是無法勝任更高的職位,問題就是出在英文上。其他還有:
一,在學習英文上,作者沒有提到什麼技巧、撇步,但提到寧可精讀一篇文章,一個錄音帶,反覆聆聽,瞭解其中的句型、意義,甚至背起來。她推薦一個好的學習方式,就是聽一篇文章,然後逐字寫出來,反覆聆聽,這樣就能增進英文聽力。她舉的例子,她朋友只花21天,就有非常驚人的進步,或者可以試試。然後,將這篇聽到的文章,再用自己的話,大聲念出來。讓自己的耳朵,感受一下,與聽到的,有沒有不一樣,才能讓發音更好。
三,另外,也不要把英文當敵人,總是抱著要征服它。拿著字典從A到Z,開始背。其實,要把英文當朋友,三不五時,想一想這句話英文怎麼說,這句話為何這樣說,這篇文章在說什麼。這種心態,才能輕鬆的學習。通常將英文當作敵人的,很快就會被英文打敗了。畢竟英文有45萬個字彙。
四,其實,我們現在所學的英文(高中程度),足夠應付簡報與商業英文。商業英文事實上為更簡單的英文。
至於在剪報技巧上,反而是VCD中的演講實況,提到比較清楚。她提出
一,開場
result 最重要:這篇簡報是給WHO?WHAT?HOW?
簡報是為了達到目的。一般人在講話時,只想到自己的表演,而不是聽眾的需求。
二,BODY
(A)Customer focus: 要想聽眾要什麼。她自己在演說前,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B)eye to eye
接觸聽眾的眼神,她提出look, focus, talk, pause四個步驟。
她說這是最重要的。我以前也知道,要注視聽眾的眼神。這是一個基本的禮貌。但是,我真的不知道,這種泛泛的看,其實很有學問。特別是,看的時候,要停留5-10秒,好像在跟某人說了幾句話,然後再move on。
(C)Magic 3:3 section, 3 points, 3 times
凡事分三點,三個部分,三個不步驟,方便記憶學習。
三,結論:要重複重點。大家都很忙,要把說話的重點,反覆傳達。
我覺得她的人生哲學、學英文的技巧,以及作簡報注意的重點,對我而言,都有啟發。
最近對於自己的英文能力,又開始有些灰心。前陣子忙於備課,現在進入尾聲,準備要進入暑假。本來立志要認真寫專業文章,但在閱讀的過程中,總是會有些急迫感,覺得自己念得真慢。我現在一天可以看完一本三百頁的中文,甚至有時一天可以看個三本,特別是通俗著作。但是,碰到英文,就是沒有這種感覺。特別是,學術性的文章,除了有些地方不懂,有些地方卡住,有些地方又常看一看,又掉了。記得,自己同學在碩士時,就可以一天看一本英文書。我到現在還是望塵莫及。不過,既然想走學術這條路,我覺得這個困境一定要克服。我很珍惜以前為了考TOEFL與GRE,突然在南陽街補習的日子。那時已經是我剛從美國訪問回來,還想作留學夢,重頭再補習。那時覺得真的有一種跳躍式的進步,因為累積了不少字彙以及解讀文章的能力。但是,語言真的是來得快,去得也快。現在這種感覺沒有了。
我很喜歡在市圖分館隨手翻翻通俗性的著作,今日,想找本學習英文的書。我不知道是因為信心不夠,還是真的勇於學習。我常在看,「如何學習」的書。有的時候,確實給我一些新的想法。希望讓自己能夠以更有效率、正確的觀點學習。當然,也可能是自己的執行力不夠。其實,有些方法,縱使不是最好。但是,認真去做,就會有收穫。學了很多方法,沒有實行,還是零。Anyway,我警覺到了這樣的問題。但是,也一方面希望自己紮實學習;另方面,也還是喜歡再翻翻這類教導如何學習的書。
我翻這本教導如何英文簡報的書,也是這樣的心態。但是,閱讀之後,特別是這本書附上演講光碟。我覺得特別有趣。就書籍的內容,其實談英文簡報的技巧,並不多。反而是,大多談作者的學習經歷與心得。作者從南陽街補習班,到在外商公司歷練,擔任重要職位。作者說英文幫了她很大忙。作者很多觀點,淺顯易懂,但是又非常貼近人生,可以給讀者許多啟發。
譬如,作者反覆提到她很喜歡教英文,因為希望幫助人們解決英文不好的問題。因為實際上,作者已任高級職位,根本無須再花時間於此。但是,這就是作者的熱誠。而她又提到,有許多人,雖然專業很優秀,但是在國際企業、外商公司中,最後總是無法勝任更高的職位,問題就是出在英文上。其他還有:
一,在學習英文上,作者沒有提到什麼技巧、撇步,但提到寧可精讀一篇文章,一個錄音帶,反覆聆聽,瞭解其中的句型、意義,甚至背起來。她推薦一個好的學習方式,就是聽一篇文章,然後逐字寫出來,反覆聆聽,這樣就能增進英文聽力。她舉的例子,她朋友只花21天,就有非常驚人的進步,或者可以試試。然後,將這篇聽到的文章,再用自己的話,大聲念出來。讓自己的耳朵,感受一下,與聽到的,有沒有不一樣,才能讓發音更好。
三,另外,也不要把英文當敵人,總是抱著要征服它。拿著字典從A到Z,開始背。其實,要把英文當朋友,三不五時,想一想這句話英文怎麼說,這句話為何這樣說,這篇文章在說什麼。這種心態,才能輕鬆的學習。通常將英文當作敵人的,很快就會被英文打敗了。畢竟英文有45萬個字彙。
四,其實,我們現在所學的英文(高中程度),足夠應付簡報與商業英文。商業英文事實上為更簡單的英文。
至於在剪報技巧上,反而是VCD中的演講實況,提到比較清楚。她提出
一,開場
result 最重要:這篇簡報是給WHO?WHAT?HOW?
簡報是為了達到目的。一般人在講話時,只想到自己的表演,而不是聽眾的需求。
二,BODY
(A)Customer focus: 要想聽眾要什麼。她自己在演說前,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B)eye to eye
接觸聽眾的眼神,她提出look, focus, talk, pause四個步驟。
她說這是最重要的。我以前也知道,要注視聽眾的眼神。這是一個基本的禮貌。但是,我真的不知道,這種泛泛的看,其實很有學問。特別是,看的時候,要停留5-10秒,好像在跟某人說了幾句話,然後再move on。
(C)Magic 3:3 section, 3 points, 3 times
凡事分三點,三個部分,三個不步驟,方便記憶學習。
三,結論:要重複重點。大家都很忙,要把說話的重點,反覆傳達。
我覺得她的人生哲學、學英文的技巧,以及作簡報注意的重點,對我而言,都有啟發。
2010年5月19日 星期三
好書推薦:《失控的總統》(The Assualt on Reason)
這本書是前美國副總統高爾批判前美國總統小布希的著作。一般對高爾在2000年與小布希總統大選時的佛州選舉之訟,敬佩高爾當時以大局為考量,因為將耗費太多時日,隨即撤銷選舉爭議的訴訟,讓小布希順利就任總統。對於高爾的君子之爭,印象深刻。尤其後來高爾出版「不願面對的真相」投入全球暖化的議題,更獲得世人的尊重,也贏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榮耀。
這本書則是在「攻擊」小布希,反省美國民主政治的著作。「攻擊」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惡意攻擊」,找對方的碴,誇大對方的缺點;一種則是「正義對邪惡」之爭,指責對手的錯誤,試圖力挽狂瀾,挽救已經遭到傷害的情況。這本著作,應該是屬於後者,特別是出在小布希任期已近尾聲。事實上,高爾就算因為黨派、選舉之爭,此時的攻擊或謾罵其實對於小布希政權而言,已經是馬後砲,無關痛癢。當然,對於美國民主,甚至台灣民主的反省借鏡,則仍有其價值。
誠如南方朔在的推薦序標題為「美國民主反省的第一聲!」,開提第一句也在提所謂「民主的崩壞」的問題。所以,從反省美國民主政治的角度,要比反省小布希政府所做的離譜、保守、反智的行為,會來得更有意義。也在這脈絡下,簡述幾點書中提到的重要觀點。
◎美國人平均花費4小時35分鐘在電視上,比全世界平均值高90分鐘。大部分人受到電視單向的灌輸、影響。
○ 「個人只能接收但不能傳送,只能吸收但無法分享,只能聽但無法說,看見影像不斷地移動但自己不移動,「充分知悉資訊的社會公民」有變成『完全預設的觀眾』之虞。」
○ 政治人物募大量款項,為了製作32秒的競選廣告。
○ 新聞娛樂化
○ 掌握媒體的,總是少數企業。
○ 人們傾向觀看影像,而非閱讀文字,降低理性思維的能力。
◎ 網路的互動性,會是補救電視單向灌輸的藥方。
◎ 金權政治
○ 「當有錢人能操控公共領域時,他們一樣也可影響選舉。在今天的美國,積聚最多錢的候選人,同樣也可掌控選民用來做投票參考的政治論述」(p.95)
⊙高爾舉自己的選舉為例,幕僚建議再下多少錢,購買廣告,就可以提高X%支持度。 最後,竟然精確的預測。(p.23-24)
◎ 高爾提到小布希總統在公布法案時,並加上「簽署聲明」,可以說明要遵守哪些法條,哪些不遵守。這種「簽署聲明」高達一千多項法案(p.247-251)。認為這根本是違背三權分立的制度,行政權獨大。
○ @這真令人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 建構良好的民主,除了教育,另一個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對話,「讓個人可以有意義的方式參與——也就是民主的對話:個人有益的想法和意見確實可引發有意義的反應。」(p.278)
◎ 「在電子媒體時代,彌補代議民主的完整性即是確保公民完全連結到一個開放、強健的公共平台,這個平台可讓個人輕易進出並依據觀念菁英主義運作」(p.293)。
○@觀念「菁英」主義,還是不願意放棄「菁英」?
這本書則是在「攻擊」小布希,反省美國民主政治的著作。「攻擊」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惡意攻擊」,找對方的碴,誇大對方的缺點;一種則是「正義對邪惡」之爭,指責對手的錯誤,試圖力挽狂瀾,挽救已經遭到傷害的情況。這本著作,應該是屬於後者,特別是出在小布希任期已近尾聲。事實上,高爾就算因為黨派、選舉之爭,此時的攻擊或謾罵其實對於小布希政權而言,已經是馬後砲,無關痛癢。當然,對於美國民主,甚至台灣民主的反省借鏡,則仍有其價值。
誠如南方朔在的推薦序標題為「美國民主反省的第一聲!」,開提第一句也在提所謂「民主的崩壞」的問題。所以,從反省美國民主政治的角度,要比反省小布希政府所做的離譜、保守、反智的行為,會來得更有意義。也在這脈絡下,簡述幾點書中提到的重要觀點。
◎美國人平均花費4小時35分鐘在電視上,比全世界平均值高90分鐘。大部分人受到電視單向的灌輸、影響。
○ 「個人只能接收但不能傳送,只能吸收但無法分享,只能聽但無法說,看見影像不斷地移動但自己不移動,「充分知悉資訊的社會公民」有變成『完全預設的觀眾』之虞。」
○ 政治人物募大量款項,為了製作32秒的競選廣告。
○ 新聞娛樂化
○ 掌握媒體的,總是少數企業。
○ 人們傾向觀看影像,而非閱讀文字,降低理性思維的能力。
◎ 網路的互動性,會是補救電視單向灌輸的藥方。
◎ 金權政治
○ 「當有錢人能操控公共領域時,他們一樣也可影響選舉。在今天的美國,積聚最多錢的候選人,同樣也可掌控選民用來做投票參考的政治論述」(p.95)
⊙高爾舉自己的選舉為例,幕僚建議再下多少錢,購買廣告,就可以提高X%支持度。 最後,竟然精確的預測。(p.23-24)
◎ 高爾提到小布希總統在公布法案時,並加上「簽署聲明」,可以說明要遵守哪些法條,哪些不遵守。這種「簽署聲明」高達一千多項法案(p.247-251)。認為這根本是違背三權分立的制度,行政權獨大。
○ @這真令人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 建構良好的民主,除了教育,另一個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對話,「讓個人可以有意義的方式參與——也就是民主的對話:個人有益的想法和意見確實可引發有意義的反應。」(p.278)
◎ 「在電子媒體時代,彌補代議民主的完整性即是確保公民完全連結到一個開放、強健的公共平台,這個平台可讓個人輕易進出並依據觀念菁英主義運作」(p.293)。
○@觀念「菁英」主義,還是不願意放棄「菁英」?
2010年5月18日 星期二
政治學乙:專題演講_何鴻榮董事長_公共管理與企業管理
日期:2010年5月21日(五)
時間:下午1:20-3:10
地點:台大共同教室101室
講者:何鴻榮董事長(關貿網路有限公司)
講題:如何跟「政府」與「企業」打交道 —公私部門差異性之比較—
◎檔案下載:「如何跟「政府」與「企業」打交道 —公私部門差異性之比較—」
◎推薦閱讀網址: http://politics.soc.ntu.edu.tw/alumni/epaper/no5/no5_11.htm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系友聯誼會電子報:第五期》
時間:下午1:20-3:10
地點:台大共同教室101室
講者:何鴻榮董事長(關貿網路有限公司)
講題:如何跟「政府」與「企業」打交道 —公私部門差異性之比較—
◎檔案下載:「如何跟「政府」與「企業」打交道 —公私部門差異性之比較—」
◎推薦閱讀網址: http://politics.soc.ntu.edu.tw/alumni/epaper/no5/no5_11.htm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系友聯誼會電子報:第五期》
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
集集之旅_台大政治系EMPA校外教學
這兩天跟著台大政治系EMPA參加南投集集鎮之旅。這次主辦者是集集鎮長,在他的用心安排下,使得整個行程充滿地方特色與極具知識性。
我不打算作全程的簡述,不過記下一些想法,希望能提供參考!
在參觀「台灣特有生物保育中心」,聽到解說老師提到,生物多樣性,不僅僅是瞭解生物習性,其實,有的時候,也是來反省人類社會生活習性。譬如,他提到鳥類照顧幼鳥,就分有很多種情況。事實上,也不是單一的。有的鳥類(特別是公的,特別鮮豔),這類多半由母鳥照顧幼鳥。而有的則是公、母一起合帶,這類鳥類,特別是雌雄樣子差不多。還有一種鳥類,母鳥會輪流與數個雄鳥交配,約略圍成一個區域,然後這塊區域就是它的地盤。除了,禁止其它母鳥進入,另方面,也回巡視各個雄鳥是否認真在照顧幼鳥,據說,幼鳥長太瘦,母鳥還會毆打雄鳥。我不知道,這是解說老師在開玩笑,還是誇張一點說。不過,從鳥類的生活型態,可以想到,我們很容易從一些刻板觀念,來看待人類的行為模式。其實,鳥類生活如此多樣,人類的行為模式,又何嘗不是多樣,我們又何必只准一種型態呢?
解說老師,還提到我們常聽到的成語,譬如「鐵樹開花」,這本來是形容不易發生的事,可是在台灣的氣候,鐵樹開花卻是常見,所以,成語的運用,事實上,要看運用的環境。另外,通常所謂「只羨鴛鴦,不羨仙」,原意是指鴛鴦一定是雙雙對對,一夫一妻。但根據解說老師的說法,鴛鴦是一年一夫一妻制,隔一年就換換妻、換夫,所以,不知這詩句是否在指後者的情況。
另外,他還提到,保育動植物,最重要是維繫「棲息地」的存在,而非單一物種。有了棲息地,生物自然容易繁殖,甚至適量的捕捉,都不會滅絕。可是,棲息地一破壞,生物的生存就十分困難了。他提到水庫上的魚類是被淹死;水庫下游的魚類是渴死。所謂「淹死」,有的魚類需要含氧量高的水源,靜止不動的水,就不適合他們的生存。
而且,保持生物的多樣性,譬如有一種青蛙產卵後,會把這卵吞到肚子裡,然後等卵孵化為蝌蚪,小青蛙,再吐出來。如果能找到這種青蛙這方面的DNA,說不定可以研發很好的胃藥之類的。結果這種青蛙在1980年代已經絕種了。另外,譬如壁虎的斷尾再生之類的。多樣性生物,不知道何時可能成為面對環境變異、病菌的解藥,可是,許多生物的滅絕,就失去了這些可能性。
他還提到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植物為了確保繁衍後代,在遭到驚嚇或惡劣環境時,會盡可能的開花結果,趕快繁衍後代。所以,有的植物,若用全黑布罩住,不久就會開花。有的則是用鞭炮嚇,有的是戳樹幹,等等。讓這些植物立刻開花。這是生命力的展現。解說老師也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們也何嘗不是如此,正因有外在的危機,才會讓人更努力。
聽完生物解說,我們到了「集集攔河堰」,到了頂樓看到整個濁水溪上游的攔河堰,也第一次知道「溪」與「河」的差別。河是整年水量穩定;溪則是不定。所以,濁水溪雖然又長,面積廣,但水量極為不穩定,所以稱為「溪」。攔河堰管理中心的主任,在說明時,隱約提到一般對他們的攻擊。包括破壞生態環境,以及讓下游無水灌溉。而據他們的說法,他們在攔河堰有作魚道,甚至還有結繩讓蝦子爬上來,已經盡可能的請專家來指導。而,水源不足的問題。事實上,濁水溪本身水量極為不穩定,過去是由私人(水利會)自行製作小型的攔水設施,但是每逢颱風或大雨時,即需重新整修,費工耗時。所以,缺水、大水沖毀的問題,本來就有。他們只是幫助下游農田,含括雲林彰化兩地的農田,攔水,適當地調節水量,分給水利會,再由水利會統籌分配。他們只是做到,調節有無的功用。但是,倘若沒有這攔水堰,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嚴重情況。
這裡剛好跟上一個生態保育中心有些地方衝突。我想,攔水堰(水庫)一般視為破壞生態環境的元兇,甚至泥沙淤積,水庫壽命降低。但是,完全沒有這些措施,下游是否立刻會嚐到缺水之痛。人們可以忍受十年二十年的缺水之痛,直到上游生態保育復原嗎?我想是很困難的。
這兩個地方的參訪,立刻凸顯人類世界的價值(生態保育vs. 現實生活)衝突的問題。我沒有深入研究,不知道什麼是一個比較好的作法,但是,很高興能聽到這些不同的觀點。
中午時,參加地方喜宴,對於宴席的菜餚如此豐盛,以及幾乎準十二點開席,兩點結束,令人印象深刻。下午參訪綠色隧道旁的「添興窯」,才知道「蛇窯」的意思,原來是燒窯因為像蛇一般的長型,而官窯可以稱為「龍窯」,一般民間的窯,則只能稱為「蛇窯」。但事實上,現在用這種「蛇窯」燒陶太費工,也划不來。所以,事實上,以瓦斯窯取代。只是,窯主希望延續傳統,仍持續地使用「蛇窯」燒陶,延續這一個傳統。聽到有人想把「蛇窯」享有註冊商標,也令人莞爾。這種統稱的名稱,也要佔為己有,專利權的概念,有時真的太超過了。
另外,窯主提到「文化觀光」而非「觀光文化」,與之前看的嚴長壽的書,可以說有些補充。窯主的意思是「文化」才是重點,才能可長可久。如果只是配合觀光,興起的淺文化,或是商業文化,很快的就會玩膩,而且別人也很容易仿效,到時全國的特色都一樣。譬如,到處都有老街(傳統文化),可是,不進一步發展,深厚文化基礎,同樣無法吸引人繼續來。
另方面,窯主強調「生活陶」的重要性,他們製作的產品,不強調「藝術陶」的新穎。而強調真正能夠融入生活中,就是茶杯、碗、茶壺等器具,這些融入生活中的美感,會比一個小豬、奇形怪狀的藝術陶更能留傳。
而窯主也自豪於他是真正台灣製造,而不是像許多台灣廠商,事實上,是大陸製造。而且他也樂於結合竹碳與陶,發展竹碳能量陶之類的產品。他認為南投的竹是世界第一,所以,當然應該結合當地特色。我想,整個思維是對的,從發展本土的特色,才能真正面對全球化,因為有特色,才會吸引外人的眼光。不過,從行政的角度,可以想像,那些台灣廠商(大陸製造),也同樣會爭取自己產品也是台灣商品。當然,這裡可以想像的,大陸製的貪圖的可能是低成本的勞力與廠房。因此,兩相比較,一個精緻的台灣文化產業;另一個則是強調低成本大量產出的產品。後者,隨時會面對更低廉產品的取代,前者似乎可以真正可長可久。我想這也是台灣產品的出路,也是面對全球化衝擊、大陸低廉產品的因應之道。
不過,這也令人想起前陣子 B. Anderson(《想像共同體》的作者)提到愛爾蘭追求獨立建國,最後陷入地方主義的泥淖。我想,一個高品質的文化產品,除了標榜愛台灣,台灣製之外。還要有很大的胸襟,能夠融入各種文化,包括中國文化,日本,以及西方文化等。才不會孤芳自賞,也不會讓自己陷入經營的困境。我們可以發展自身的優勢,但是,不能排外。否則,大陸也可以強調他們要中國製,日本人要日本製,狹隘的地方主義觀點,容易造成彼此的仇恨,沒有包容心,也很難真正面進入全球化市場。
同行的老師與同學(在職生),個個都是在各領域學有專長,獨當一面的。但是,在相處上,大家都十分客氣、謙虛。特別是,有位算是女性政治人物,我看她除了適時的上台,展現歌藝,適當地帶動氣氛。另方面,她還要照顧三個小孩(最小的,還不到小班吧!),甚至吃不完的宴席菜,也打包回家(這是鼓勵不要浪費的美德,連有錢人家都是這麼做,那我們這些一般人,更不用礙於面子了)。我一直以為這些政治人物,通常都是有錢人家,所以小孩都有別人帶。可是,當我看到這些鐵人處理真實生活時,我真得很佩服他們。此次邀請活動的東道主鎮長也是,全程陪同,說學逗唱,還抽空換裝,主持婚禮,應對進退,令人佩服。這種生活,如果一兩天,我還可以想像,可是他們終年如此,真是覺得恐怖!
我不打算作全程的簡述,不過記下一些想法,希望能提供參考!
在參觀「台灣特有生物保育中心」,聽到解說老師提到,生物多樣性,不僅僅是瞭解生物習性,其實,有的時候,也是來反省人類社會生活習性。譬如,他提到鳥類照顧幼鳥,就分有很多種情況。事實上,也不是單一的。有的鳥類(特別是公的,特別鮮豔),這類多半由母鳥照顧幼鳥。而有的則是公、母一起合帶,這類鳥類,特別是雌雄樣子差不多。還有一種鳥類,母鳥會輪流與數個雄鳥交配,約略圍成一個區域,然後這塊區域就是它的地盤。除了,禁止其它母鳥進入,另方面,也回巡視各個雄鳥是否認真在照顧幼鳥,據說,幼鳥長太瘦,母鳥還會毆打雄鳥。我不知道,這是解說老師在開玩笑,還是誇張一點說。不過,從鳥類的生活型態,可以想到,我們很容易從一些刻板觀念,來看待人類的行為模式。其實,鳥類生活如此多樣,人類的行為模式,又何嘗不是多樣,我們又何必只准一種型態呢?
解說老師,還提到我們常聽到的成語,譬如「鐵樹開花」,這本來是形容不易發生的事,可是在台灣的氣候,鐵樹開花卻是常見,所以,成語的運用,事實上,要看運用的環境。另外,通常所謂「只羨鴛鴦,不羨仙」,原意是指鴛鴦一定是雙雙對對,一夫一妻。但根據解說老師的說法,鴛鴦是一年一夫一妻制,隔一年就換換妻、換夫,所以,不知這詩句是否在指後者的情況。
另外,他還提到,保育動植物,最重要是維繫「棲息地」的存在,而非單一物種。有了棲息地,生物自然容易繁殖,甚至適量的捕捉,都不會滅絕。可是,棲息地一破壞,生物的生存就十分困難了。他提到水庫上的魚類是被淹死;水庫下游的魚類是渴死。所謂「淹死」,有的魚類需要含氧量高的水源,靜止不動的水,就不適合他們的生存。
而且,保持生物的多樣性,譬如有一種青蛙產卵後,會把這卵吞到肚子裡,然後等卵孵化為蝌蚪,小青蛙,再吐出來。如果能找到這種青蛙這方面的DNA,說不定可以研發很好的胃藥之類的。結果這種青蛙在1980年代已經絕種了。另外,譬如壁虎的斷尾再生之類的。多樣性生物,不知道何時可能成為面對環境變異、病菌的解藥,可是,許多生物的滅絕,就失去了這些可能性。
他還提到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植物為了確保繁衍後代,在遭到驚嚇或惡劣環境時,會盡可能的開花結果,趕快繁衍後代。所以,有的植物,若用全黑布罩住,不久就會開花。有的則是用鞭炮嚇,有的是戳樹幹,等等。讓這些植物立刻開花。這是生命力的展現。解說老師也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們也何嘗不是如此,正因有外在的危機,才會讓人更努力。
聽完生物解說,我們到了「集集攔河堰」,到了頂樓看到整個濁水溪上游的攔河堰,也第一次知道「溪」與「河」的差別。河是整年水量穩定;溪則是不定。所以,濁水溪雖然又長,面積廣,但水量極為不穩定,所以稱為「溪」。攔河堰管理中心的主任,在說明時,隱約提到一般對他們的攻擊。包括破壞生態環境,以及讓下游無水灌溉。而據他們的說法,他們在攔河堰有作魚道,甚至還有結繩讓蝦子爬上來,已經盡可能的請專家來指導。而,水源不足的問題。事實上,濁水溪本身水量極為不穩定,過去是由私人(水利會)自行製作小型的攔水設施,但是每逢颱風或大雨時,即需重新整修,費工耗時。所以,缺水、大水沖毀的問題,本來就有。他們只是幫助下游農田,含括雲林彰化兩地的農田,攔水,適當地調節水量,分給水利會,再由水利會統籌分配。他們只是做到,調節有無的功用。但是,倘若沒有這攔水堰,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嚴重情況。
這裡剛好跟上一個生態保育中心有些地方衝突。我想,攔水堰(水庫)一般視為破壞生態環境的元兇,甚至泥沙淤積,水庫壽命降低。但是,完全沒有這些措施,下游是否立刻會嚐到缺水之痛。人們可以忍受十年二十年的缺水之痛,直到上游生態保育復原嗎?我想是很困難的。
這兩個地方的參訪,立刻凸顯人類世界的價值(生態保育vs. 現實生活)衝突的問題。我沒有深入研究,不知道什麼是一個比較好的作法,但是,很高興能聽到這些不同的觀點。
中午時,參加地方喜宴,對於宴席的菜餚如此豐盛,以及幾乎準十二點開席,兩點結束,令人印象深刻。下午參訪綠色隧道旁的「添興窯」,才知道「蛇窯」的意思,原來是燒窯因為像蛇一般的長型,而官窯可以稱為「龍窯」,一般民間的窯,則只能稱為「蛇窯」。但事實上,現在用這種「蛇窯」燒陶太費工,也划不來。所以,事實上,以瓦斯窯取代。只是,窯主希望延續傳統,仍持續地使用「蛇窯」燒陶,延續這一個傳統。聽到有人想把「蛇窯」享有註冊商標,也令人莞爾。這種統稱的名稱,也要佔為己有,專利權的概念,有時真的太超過了。
另外,窯主提到「文化觀光」而非「觀光文化」,與之前看的嚴長壽的書,可以說有些補充。窯主的意思是「文化」才是重點,才能可長可久。如果只是配合觀光,興起的淺文化,或是商業文化,很快的就會玩膩,而且別人也很容易仿效,到時全國的特色都一樣。譬如,到處都有老街(傳統文化),可是,不進一步發展,深厚文化基礎,同樣無法吸引人繼續來。
另方面,窯主強調「生活陶」的重要性,他們製作的產品,不強調「藝術陶」的新穎。而強調真正能夠融入生活中,就是茶杯、碗、茶壺等器具,這些融入生活中的美感,會比一個小豬、奇形怪狀的藝術陶更能留傳。
而窯主也自豪於他是真正台灣製造,而不是像許多台灣廠商,事實上,是大陸製造。而且他也樂於結合竹碳與陶,發展竹碳能量陶之類的產品。他認為南投的竹是世界第一,所以,當然應該結合當地特色。我想,整個思維是對的,從發展本土的特色,才能真正面對全球化,因為有特色,才會吸引外人的眼光。不過,從行政的角度,可以想像,那些台灣廠商(大陸製造),也同樣會爭取自己產品也是台灣商品。當然,這裡可以想像的,大陸製的貪圖的可能是低成本的勞力與廠房。因此,兩相比較,一個精緻的台灣文化產業;另一個則是強調低成本大量產出的產品。後者,隨時會面對更低廉產品的取代,前者似乎可以真正可長可久。我想這也是台灣產品的出路,也是面對全球化衝擊、大陸低廉產品的因應之道。
不過,這也令人想起前陣子 B. Anderson(《想像共同體》的作者)提到愛爾蘭追求獨立建國,最後陷入地方主義的泥淖。我想,一個高品質的文化產品,除了標榜愛台灣,台灣製之外。還要有很大的胸襟,能夠融入各種文化,包括中國文化,日本,以及西方文化等。才不會孤芳自賞,也不會讓自己陷入經營的困境。我們可以發展自身的優勢,但是,不能排外。否則,大陸也可以強調他們要中國製,日本人要日本製,狹隘的地方主義觀點,容易造成彼此的仇恨,沒有包容心,也很難真正面進入全球化市場。
同行的老師與同學(在職生),個個都是在各領域學有專長,獨當一面的。但是,在相處上,大家都十分客氣、謙虛。特別是,有位算是女性政治人物,我看她除了適時的上台,展現歌藝,適當地帶動氣氛。另方面,她還要照顧三個小孩(最小的,還不到小班吧!),甚至吃不完的宴席菜,也打包回家(這是鼓勵不要浪費的美德,連有錢人家都是這麼做,那我們這些一般人,更不用礙於面子了)。我一直以為這些政治人物,通常都是有錢人家,所以小孩都有別人帶。可是,當我看到這些鐵人處理真實生活時,我真得很佩服他們。此次邀請活動的東道主鎮長也是,全程陪同,說學逗唱,還抽空換裝,主持婚禮,應對進退,令人佩服。這種生活,如果一兩天,我還可以想像,可是他們終年如此,真是覺得恐怖!
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
好書推薦:嚴長壽《我所看見的未來》
第一次看嚴長壽先生的書,是他的《總裁獅子心》。對於他的人生不凡的經歷與遭遇,十分佩服。後來陸續看過關於他的報導,只知道,他在社會中仍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我也很好奇,如何在本業之外,參與這麼多的公共事務,要如何兼顧。印象中,他曾擔任圓山飯店總經理還是董事長一職,似乎不是很成功。我想,沒有人是萬能的吧!
在書店中,常看到他的書,特別是這本的書名《我所看見的未來》,頗為吸引人。所以,我決定在買其它書時,順道買回來看。
在看的時候,起初最喜歡看看,他介紹了哪裡好玩,哪裡好吃,將來萬一我要接待大陸朋友或外國朋友時,我應該可以帶他們去那裡。譬如無為草堂,人澹如菊茶書院、食養山房,優劇場,雲門舞集。
可以提供外國人嘗試:小春捲(細緻的豆衣包蝦子、黃魚),蒙古烤肉包在芝麻燒餅中。
朱銘美術館
法鼓山齋飯
林語堂紀念館
擎天崗
活動:漢堂樂府,王心心
內洞、優劇場
坪林:文山包種茶園
茶葉博物館
貓空纜車
餐前:包種茶,白毫烏龍(中發酵)
餐中:龍井(輕發酵)
餐後:鐵觀音、普洱茶(重發酵)
水果醋+蜂蜜醋+氣泡式礦泉水
冰鎮棗子酒+棗泥甜點
宜蘭香格里拉農場
不過,當一篇一篇文章翻過時,我越來越訝異!這本書,寫的真好。除了有一定的理路章法,有一定的主軸,也有每篇著重的重點。而且,更精彩的是,反映了台灣當代民主政治的困境與現實。很多政策,作不好。是源於政治人物、地方、制度等的因素,喪失了許多寶貴的機會,而這些正反映了台灣民主的問題。
本書主要是在談如何增加觀光客。將觀光客分為三種類型:
一,走馬看花(第一次去,看熱鬧)
二,深度旅遊(去了幾此,開始重點深入旅遊)
三,無期無為(就是,只想休閒,沒有想要作特定主題)
第一種客人,來得快去得快。就像現在的大陸觀光客,看看熱鬧。短期內,人數衝得很高,但是天數短,其實消費有限,而且,人數有可能大起大落。所以,台灣應該要發展吸引第二、三階段的客人,以「文化」來包裝。
舉例來說,同樣是賣茶,除了大街小巷林立的茶館,如果還有製茶過程的介紹,採茶歌,茶道文化的推廣,就會很有故事,很有賣點。
◎基礎建設很重要,人潮來了,卻塞車,或是沒有足夠的房間,只是又嚇跑人群。
◎大型活動,必須配合地方特色與基礎建設,才可能長久吸引人。
◎應建立鄧麗君、周杰倫博物館
◎發展「會展觀光」:豪華會議廳+觀光旅遊,因為消費能力高
◎重心禮聘國際人才,連接國外人脈
◎醫療旅遊
◎宗教禪修旅遊
◎交換學生
◎規劃觀光時的流程
一,認識自己的產品:尋找自己與他人的差異
二,瞭解旅客:走馬、深度、無為
三,分析市場:國內、區域、國際
四,包裝產品:尋找優勢,厚實基礎,創意包裝
五,行銷推廣:開發,強力推銷,成熟期
◎松山機場該廢,桃園機場應接磁浮列車
◎台灣的官僚政治,怕「圖利財團」,結果不敢做事
◎花蓮的開發,應該結合大極養生,瑜珈禪修,茶飲,藥浴,足浴連結自然與文化資源
蘇花高只會破壞環境
◎離島應該結合自然發電,金門馬祖應該保留原有的戰地特色
◎招待大陸旅客,應重視從何處來,才能帶到適合的地方。
台灣的海關:若能說出「歡迎你來到台灣」,對大陸人民的影響一定很大。台灣的官員是這麼親切
◎讓公務員出國
◎台北的公有地,不應標售為豪宅,而是租為大型的觀光廣場(蓋三、四星級的飯店)
◎華西街後來敗在沒有特色(所有的夜市都接近時,就沒有特色了)
在書店中,常看到他的書,特別是這本的書名《我所看見的未來》,頗為吸引人。所以,我決定在買其它書時,順道買回來看。
在看的時候,起初最喜歡看看,他介紹了哪裡好玩,哪裡好吃,將來萬一我要接待大陸朋友或外國朋友時,我應該可以帶他們去那裡。譬如無為草堂,人澹如菊茶書院、食養山房,優劇場,雲門舞集。
可以提供外國人嘗試:小春捲(細緻的豆衣包蝦子、黃魚),蒙古烤肉包在芝麻燒餅中。
朱銘美術館
法鼓山齋飯
林語堂紀念館
擎天崗
活動:漢堂樂府,王心心
內洞、優劇場
坪林:文山包種茶園
茶葉博物館
貓空纜車
餐前:包種茶,白毫烏龍(中發酵)
餐中:龍井(輕發酵)
餐後:鐵觀音、普洱茶(重發酵)
水果醋+蜂蜜醋+氣泡式礦泉水
冰鎮棗子酒+棗泥甜點
宜蘭香格里拉農場
不過,當一篇一篇文章翻過時,我越來越訝異!這本書,寫的真好。除了有一定的理路章法,有一定的主軸,也有每篇著重的重點。而且,更精彩的是,反映了台灣當代民主政治的困境與現實。很多政策,作不好。是源於政治人物、地方、制度等的因素,喪失了許多寶貴的機會,而這些正反映了台灣民主的問題。
本書主要是在談如何增加觀光客。將觀光客分為三種類型:
一,走馬看花(第一次去,看熱鬧)
二,深度旅遊(去了幾此,開始重點深入旅遊)
三,無期無為(就是,只想休閒,沒有想要作特定主題)
第一種客人,來得快去得快。就像現在的大陸觀光客,看看熱鬧。短期內,人數衝得很高,但是天數短,其實消費有限,而且,人數有可能大起大落。所以,台灣應該要發展吸引第二、三階段的客人,以「文化」來包裝。
舉例來說,同樣是賣茶,除了大街小巷林立的茶館,如果還有製茶過程的介紹,採茶歌,茶道文化的推廣,就會很有故事,很有賣點。
◎基礎建設很重要,人潮來了,卻塞車,或是沒有足夠的房間,只是又嚇跑人群。
◎大型活動,必須配合地方特色與基礎建設,才可能長久吸引人。
◎應建立鄧麗君、周杰倫博物館
◎發展「會展觀光」:豪華會議廳+觀光旅遊,因為消費能力高
◎重心禮聘國際人才,連接國外人脈
◎醫療旅遊
◎宗教禪修旅遊
◎交換學生
◎規劃觀光時的流程
一,認識自己的產品:尋找自己與他人的差異
二,瞭解旅客:走馬、深度、無為
三,分析市場:國內、區域、國際
四,包裝產品:尋找優勢,厚實基礎,創意包裝
五,行銷推廣:開發,強力推銷,成熟期
◎松山機場該廢,桃園機場應接磁浮列車
◎台灣的官僚政治,怕「圖利財團」,結果不敢做事
◎花蓮的開發,應該結合大極養生,瑜珈禪修,茶飲,藥浴,足浴連結自然與文化資源
蘇花高只會破壞環境
◎離島應該結合自然發電,金門馬祖應該保留原有的戰地特色
◎招待大陸旅客,應重視從何處來,才能帶到適合的地方。
台灣的海關:若能說出「歡迎你來到台灣」,對大陸人民的影響一定很大。台灣的官員是這麼親切
◎讓公務員出國
◎台北的公有地,不應標售為豪宅,而是租為大型的觀光廣場(蓋三、四星級的飯店)
◎華西街後來敗在沒有特色(所有的夜市都接近時,就沒有特色了)
2010年5月11日 星期二
專題演講:蘇貞昌先生_法律人的政治路
日期:2010年5月14日
時間:下午1:20—3:10
地點:台大共同教室101室
◎推薦閱讀
何榮幸(2003),《衝衝衝蘇貞昌:電火球智慧王的執行力》。台北:天下文化。
Max Weber(1985),〈政治作為一種志業〉,《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I》,錢永祥編譯。台北:允晨。
高永謀(2007),〈陳長文:法律人 你要爭氣〉,《理財周刊2007/2/1-336期》。
http://blog.udn.com/cvchen/732257
◎課堂隨筆
這次能邀請到蘇貞昌先生,真的覺得很榮幸。尤其是,我只是他的FACEBOOK上留言,就獲得他們辦公室主任的回電,很快的,就確定好演講日期。後來,因為考量選舉公布提名的日程以及擔心學期末將至,怕萬一蘇先生突然有事,再延期就已經學期結束了。所以,我又向他們提早了演講日期。不過,仍很快獲得同意。
演講前一晚,蘇先生助理開始與我聯絡了兩次,確認情況。演講的上午,蘇先生再度來電,詢問課程的性質,學生出席人數,曾來演講的人,以及主要希望談論的主題等等。算是,很詳細詢問清楚。他交代我要注意麥克風,以及準備一杯大杯溫開水。
等到蘇先生快到時,許多媒體已經等候在外。更令人驚訝的事,他們辦公室的同仁,至少來了五位左右。先來的有組織部門(處理現場狀況)、文宣部門(與媒體溝通)、政策部門(瞭解演講內容,撰寫政策)。後來,還有專門的攝影師(照片,準備文宣),錄影師(全程錄影),以及跟在蘇先生旁的隨扈(助理)。這個陣仗,真令人驚訝。因為,我以為在野身份,若再加上辦公室裡,我聯絡過的人,至少十個人。一個月的開銷,光人事費用,可能五十萬元跑不掉。我詢問他們,他們說主要現在是選舉期間,所以才會出動這麼多人。另方面,也是蘇先生很要求細節,甚至包括同事們的衣著。所以,他們每個人要來,掌握好每個細節。
文宣部門除了安排好記者採訪的位置,先將問題回報給蘇先生,讓他能有準備時間。另外,他們也在想,要如何回應的腹案,供蘇先生參考。另外,他們也準備好讓記者拍攝的場景,讓鏡頭會比較好看。他們跟我說,必須有人與媒體溝通好,才比較會有秩序,否則,每家都想要特別的鏡頭與訪問,到時候,很容易混亂。另外,他們也很尊重這門課程,向媒體表達僅開放三分鐘,其餘時間媒體就必須離開了。我想這是大家可以接受的方式。
演講開始,蘇先生提到法律人從事政治,在美國總統中43位有29位律師或法學院畢業;加拿大總理21位有11位;美國參議員100位有55位;眾議員435位有168位。呵呵,他真有驚人的記憶力。他沒有看稿,信手拈來。他認為其實台灣的法律人從政,並沒有這麼多。台灣113位立委,只有7位。
他接著提到,法律人的訓練,確實適合從事政治工作。
在目標上,追求正義、公理、人權,正是政治應該追求的目標。
學術訓練上,法律人對於縝密思維,對於法律的運用,辯論,同樣適合在政治場合中。
但是,在法律審判或辯護時,他會發現,必須要從真正源頭來作,才能讓社會更好。也就是,有好的政治,好的立法,才會有好的法律。所以,他覺得政治才是上游,律師、法官只是在其後。
他自己從事政治,則是為美麗島事件辯護開始。
緊接著,他開始舉例他在台北縣長任內,如何闢建台北大學,漁人碼頭,左岸八里,河濱公園等等。這些事蹟,雖然不會讓自己有錢,不是自家的花園最大,但是,可以為整個城市闢建許多公園。「沒有成就,但是有成就感」。
然後,他談到大學生應該努力下苦工,廣泛閱讀,這是沒有捷徑的。他也鼓勵法律系學生考律師。
但是,要找尋自己的嗜好、興趣。「率性而為」,「量力而為」。作自己喜歡的事,但是又能踏實而作,不會眼高手低。此外,也應多接受磨練,學會做事,待人處事,而不是不會作事的白癡專家。
整體來說,這真是一場有趣的演講,同學們的反應,感覺也很好。我想不論政黨立場,蘇先生確實提供了同學們學習典範,與值得尊敬的地方。我自己特別喜歡他說的「沒有成就,但是有成就感」。我自己選擇走上教書一途,在生活上,確實有時感到沒有什麼成就,有些愧對家人。但是,我想很多時候,我確實獲得很大「成就感」。尤其是學生們喜歡我的課程,覺得對他們有幫助時,我想,這就值得了。
2010-5-14
【大公網訊】蘇貞昌今天以學長身分回到台灣大學法律系演講,題目是「法律人的政治路」,談自己的人生經歷,將近1個小時的演講,逗趣橫生,在座同學幾度大笑,演講結束後,還有同學要求合影與簽名。不過,當蘇貞昌得知這堂課會全滿,是老師要點名緣故,他笑說,如果真的聽不下去,可以先走。
蘇貞昌今天下午回到母校,一進演講廳,就有同學開心要與他合照,蘇也來者不拒,還說學弟妹這麽high,讓他也很high。最後,他也慷慨的把演講所得捐出去。
蘇貞昌演講一開頭,就拿自己的禿頭做開場,他說看到在座這麽多大一學生頭髮這麽多,讓他想起,他大一時頭髮也很多,還要打薄!沒想到現在却變成這樣。但他也說,自己從來不擔心禿頭,他只努力做他想做的事,頭這麽亮有什麽關係,不用燃燒自己就能照亮別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有敢于做夢的勇氣,痛下苦功去準備,這才是人生過程最重要。
同學提問爲什麽蘇貞昌想念法律系,當年台灣社會應該是以理工科系比較看好,蘇貞昌說,他對文科非常在行,要他分析文科他頭頭是道,但化學則都聽不懂,方向感也不好,他常常在餐廳吃飯,去上厠所後,就忘了自己坐哪里。
他也說,讀法律系非常過癮,因爲法律系老師都是大師,把興趣當生計是很愉快的事情,要爲五斗米折腰則很辛苦。他當了10年律師,當得很好,10年里沒有掉過一件證物、忘記一個庭期,他不到24歲就當律師,生意很好,委托人聽到他解釋法條聲音洪亮、講得很清楚,還說他很年輕,「看起來才40歲,殊不知那時候他才20幾歲」。在座學生聽到此,也哄堂大笑。
蘇貞昌期勉大學生多看書,他念大學時最愛看武俠小說與莎士比亞的書,因此現在演講可以旁徵博引、舉例都是以前的累積。
中評社台北5月14日電
轉載自http://www.takungpao.com/news/10/05/14/_IN-1257952.htm
◎◎◎◎
蘇貞昌:不回鍋參選新北市
2010-05-15 中國時報 【陳文信/台北報導】
民進黨五都提名順延一周,表態參選台北市長的前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黨中央作業需要時間,他完全尊重、配合。部分學者期待他回鍋參選新北市,蘇貞昌明確表態不會參選新北市,並強調三月初在保安宮宣布參選台北市長時已講得很清楚。
蘇貞昌昨日回到母校演講,以「法律人的政治路」為題,向台大法律系的學弟妹訴說自己在擔任美麗島辯護律師後決定從政的心路歷程,暢談在屏東縣及台北縣的政績;不過他話鋒一轉,說施政要「被懷念」而不要「被嫌」,表示自己雖然在兩屆台北縣長任內受大家肯定,但現在若再回鍋,「肯定會被罵死!」
民進黨迄今仍未決定新北市長選舉的提名人選,黨內有部分人士盼能拱黨主席蔡英文參選,媒體問蘇貞昌這是否有點像「趕鴨子上架」,蘇貞昌強調,參選一定要尊重當事人的意願,他還幽默地說,「況且蔡主席不是鴨子。」
國民黨五都參選人底定,以參選者姓名排列「昭財郝立強」作為文宣訴求,還調侃民進黨的候選人可能是「游清菊全蘇」。對此蘇貞昌表示,姓是世代相傳,名是父母取的,可用姓名作為正面行銷手法,但若作為負面攻擊,不是高格調選舉。
轉載自: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0,5244,50203586x112010051500172,00.html
時間:下午1:20—3:10
地點:台大共同教室101室
◎推薦閱讀
何榮幸(2003),《衝衝衝蘇貞昌:電火球智慧王的執行力》。台北:天下文化。
Max Weber(1985),〈政治作為一種志業〉,《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I》,錢永祥編譯。台北:允晨。
高永謀(2007),〈陳長文:法律人 你要爭氣〉,《理財周刊2007/2/1-336期》。
http://blog.udn.com/cvchen/732257
◎課堂隨筆
這次能邀請到蘇貞昌先生,真的覺得很榮幸。尤其是,我只是他的FACEBOOK上留言,就獲得他們辦公室主任的回電,很快的,就確定好演講日期。後來,因為考量選舉公布提名的日程以及擔心學期末將至,怕萬一蘇先生突然有事,再延期就已經學期結束了。所以,我又向他們提早了演講日期。不過,仍很快獲得同意。
演講前一晚,蘇先生助理開始與我聯絡了兩次,確認情況。演講的上午,蘇先生再度來電,詢問課程的性質,學生出席人數,曾來演講的人,以及主要希望談論的主題等等。算是,很詳細詢問清楚。他交代我要注意麥克風,以及準備一杯大杯溫開水。
等到蘇先生快到時,許多媒體已經等候在外。更令人驚訝的事,他們辦公室的同仁,至少來了五位左右。先來的有組織部門(處理現場狀況)、文宣部門(與媒體溝通)、政策部門(瞭解演講內容,撰寫政策)。後來,還有專門的攝影師(照片,準備文宣),錄影師(全程錄影),以及跟在蘇先生旁的隨扈(助理)。這個陣仗,真令人驚訝。因為,我以為在野身份,若再加上辦公室裡,我聯絡過的人,至少十個人。一個月的開銷,光人事費用,可能五十萬元跑不掉。我詢問他們,他們說主要現在是選舉期間,所以才會出動這麼多人。另方面,也是蘇先生很要求細節,甚至包括同事們的衣著。所以,他們每個人要來,掌握好每個細節。
文宣部門除了安排好記者採訪的位置,先將問題回報給蘇先生,讓他能有準備時間。另外,他們也在想,要如何回應的腹案,供蘇先生參考。另外,他們也準備好讓記者拍攝的場景,讓鏡頭會比較好看。他們跟我說,必須有人與媒體溝通好,才比較會有秩序,否則,每家都想要特別的鏡頭與訪問,到時候,很容易混亂。另外,他們也很尊重這門課程,向媒體表達僅開放三分鐘,其餘時間媒體就必須離開了。我想這是大家可以接受的方式。
演講開始,蘇先生提到法律人從事政治,在美國總統中43位有29位律師或法學院畢業;加拿大總理21位有11位;美國參議員100位有55位;眾議員435位有168位。呵呵,他真有驚人的記憶力。他沒有看稿,信手拈來。他認為其實台灣的法律人從政,並沒有這麼多。台灣113位立委,只有7位。
他接著提到,法律人的訓練,確實適合從事政治工作。
在目標上,追求正義、公理、人權,正是政治應該追求的目標。
學術訓練上,法律人對於縝密思維,對於法律的運用,辯論,同樣適合在政治場合中。
但是,在法律審判或辯護時,他會發現,必須要從真正源頭來作,才能讓社會更好。也就是,有好的政治,好的立法,才會有好的法律。所以,他覺得政治才是上游,律師、法官只是在其後。
他自己從事政治,則是為美麗島事件辯護開始。
緊接著,他開始舉例他在台北縣長任內,如何闢建台北大學,漁人碼頭,左岸八里,河濱公園等等。這些事蹟,雖然不會讓自己有錢,不是自家的花園最大,但是,可以為整個城市闢建許多公園。「沒有成就,但是有成就感」。
然後,他談到大學生應該努力下苦工,廣泛閱讀,這是沒有捷徑的。他也鼓勵法律系學生考律師。
但是,要找尋自己的嗜好、興趣。「率性而為」,「量力而為」。作自己喜歡的事,但是又能踏實而作,不會眼高手低。此外,也應多接受磨練,學會做事,待人處事,而不是不會作事的白癡專家。
整體來說,這真是一場有趣的演講,同學們的反應,感覺也很好。我想不論政黨立場,蘇先生確實提供了同學們學習典範,與值得尊敬的地方。我自己特別喜歡他說的「沒有成就,但是有成就感」。我自己選擇走上教書一途,在生活上,確實有時感到沒有什麼成就,有些愧對家人。但是,我想很多時候,我確實獲得很大「成就感」。尤其是學生們喜歡我的課程,覺得對他們有幫助時,我想,這就值得了。
◎◎◎◎◎◎◎◎◎
努力做事 蘇貞昌從不擔心禿頭
2010-5-14
【大公網訊】蘇貞昌今天以學長身分回到台灣大學法律系演講,題目是「法律人的政治路」,談自己的人生經歷,將近1個小時的演講,逗趣橫生,在座同學幾度大笑,演講結束後,還有同學要求合影與簽名。不過,當蘇貞昌得知這堂課會全滿,是老師要點名緣故,他笑說,如果真的聽不下去,可以先走。
蘇貞昌今天下午回到母校,一進演講廳,就有同學開心要與他合照,蘇也來者不拒,還說學弟妹這麽high,讓他也很high。最後,他也慷慨的把演講所得捐出去。
蘇貞昌演講一開頭,就拿自己的禿頭做開場,他說看到在座這麽多大一學生頭髮這麽多,讓他想起,他大一時頭髮也很多,還要打薄!沒想到現在却變成這樣。但他也說,自己從來不擔心禿頭,他只努力做他想做的事,頭這麽亮有什麽關係,不用燃燒自己就能照亮別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有敢于做夢的勇氣,痛下苦功去準備,這才是人生過程最重要。
同學提問爲什麽蘇貞昌想念法律系,當年台灣社會應該是以理工科系比較看好,蘇貞昌說,他對文科非常在行,要他分析文科他頭頭是道,但化學則都聽不懂,方向感也不好,他常常在餐廳吃飯,去上厠所後,就忘了自己坐哪里。
他也說,讀法律系非常過癮,因爲法律系老師都是大師,把興趣當生計是很愉快的事情,要爲五斗米折腰則很辛苦。他當了10年律師,當得很好,10年里沒有掉過一件證物、忘記一個庭期,他不到24歲就當律師,生意很好,委托人聽到他解釋法條聲音洪亮、講得很清楚,還說他很年輕,「看起來才40歲,殊不知那時候他才20幾歲」。在座學生聽到此,也哄堂大笑。
蘇貞昌期勉大學生多看書,他念大學時最愛看武俠小說與莎士比亞的書,因此現在演講可以旁徵博引、舉例都是以前的累積。
中評社台北5月14日電
轉載自http://www.takungpao.com/news/10/05/14/_IN-1257952.htm
◎◎◎◎
蘇貞昌:不回鍋參選新北市
2010-05-15 中國時報 【陳文信/台北報導】
民進黨五都提名順延一周,表態參選台北市長的前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黨中央作業需要時間,他完全尊重、配合。部分學者期待他回鍋參選新北市,蘇貞昌明確表態不會參選新北市,並強調三月初在保安宮宣布參選台北市長時已講得很清楚。
蘇貞昌昨日回到母校演講,以「法律人的政治路」為題,向台大法律系的學弟妹訴說自己在擔任美麗島辯護律師後決定從政的心路歷程,暢談在屏東縣及台北縣的政績;不過他話鋒一轉,說施政要「被懷念」而不要「被嫌」,表示自己雖然在兩屆台北縣長任內受大家肯定,但現在若再回鍋,「肯定會被罵死!」
民進黨迄今仍未決定新北市長選舉的提名人選,黨內有部分人士盼能拱黨主席蔡英文參選,媒體問蘇貞昌這是否有點像「趕鴨子上架」,蘇貞昌強調,參選一定要尊重當事人的意願,他還幽默地說,「況且蔡主席不是鴨子。」
國民黨五都參選人底定,以參選者姓名排列「昭財郝立強」作為文宣訴求,還調侃民進黨的候選人可能是「游清菊全蘇」。對此蘇貞昌表示,姓是世代相傳,名是父母取的,可用姓名作為正面行銷手法,但若作為負面攻擊,不是高格調選舉。
轉載自: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0,5244,50203586x112010051500172,00.html
好書推薦:《當教授變成學生:一位大學教授重讀大一的生活紀實》
Rebekah Nathan, 《當教授變成學生》(My Freshman Year: What a Professor Learned by Becoming a Student)
這是一個人類學的教授,困惑於為什麼現在越來越不瞭解大學生為何不寫作業?為何上課不認真?不閱讀指定教材?因此,她決定掩飾身份,重新報考大學,成為一年的新鮮人,親身瞭解新鮮人的處境與想法。這裡當然也牽涉到複雜的學術倫理的問題,所以,作者採用假名的方式出版,同時也以「某大」來指稱她所念的學校,以及並沒有揭露同學個人的隱私。
撇開這些研究倫理的問題,整本書就成為一個非常有趣的紀錄。一個五十多歲的女人,重新回到學校,很少學生詢問她的理由,(見怪不怪),甚至還有些同情。而她透過這樣的親身經歷,同時也提供美國大學生活的「真實」面貌。
書中處理了許多議題,包括對於少數族群的忽視,某種程度的隔離(非強制),還是常態;學生們準備課業的時間;打工;交友;談話主題等。
我自己在耶魯訪問時,也旁聽大一的課程,自己與坐在旁邊的學生也相差十幾歲,那時我也是百感交集。同時,也與耶魯大學的健康中心主任(我的接待家庭),討論過他們學生生活的荒誕。他說耶魯(全美屬一屬二的大學)的新鮮人幾乎常常喝掛(當然,並非全部),但也歷經這樣的荒唐的歲月,他們開始學習自制,展現他們的傑出表現。另方面,這裡的人脈關係也很重要,大家都是各地的菁英,透過社團朋友(兄弟會)的聯繫,將來就是生意、從政的人脈。我記得,我在一門《民主修辭》的課程中,老師詢問學生將來想參選議員,想參選州長,想參選總統的人,請舉手。結果,隨著官位的遞增,舉手的人稍減,但是可以感受他們毫不掩飾他們的企圖心。
有些離題了。再回到這本書。作者是人類學家,所以對於許多現象,都十分有興趣。包括宿舍房間門口的布置、晚間談話的主題、宿舍規則、新生訓練等,她都能敏銳的指出其中意涵。就好像是一個人類學者在報導她所處的村落,他們的任何行為、反應,都有一定的意義。我想這對於大學生或是將進入大學的高中生,都是很有趣味的描述,特別是介紹「真實的」美國大學生活。雖然與台灣不盡相同,但還是有些雷同之處。
對於作為老師的角色,她其中提到為何學生沒有閱讀指定教材,她提了幾個問題:會不會考?討論時是否需要?如果答案是否,那麼學生當然不會閱讀。更何況,學生一週要上許多課程,在準備上,甚至比老師更忙碌。當然,還包括學生還要參加社團,交男女朋友,打工,備課等。所以,這位「老學生」自己也承認,她已經修比較少的課,可是也難以應付這些課程。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這門課的成績,就變成是一種理性的計算。她提供的方案是,她會將閱讀教材與討論內容結合,讓學生覺得閱讀是有必要的。
另外,她也提到教室文化中的「巫師」角色,意指同學們不喜歡的少數人,這些人通常是功課好,善於提問,認真學習,與教授親近者。大學文化中,強調「平等」,不喜歡這類學生,甚至會排斥。而且,她也發現學生受同學們的影響,遠大於受到教授的影響。
簡單的來說,這本書很有趣。將大學生活成為一個人類學者記錄的村落,令人感到寫實與反省(想像)自己曾經有的大學生活。
這是一個人類學的教授,困惑於為什麼現在越來越不瞭解大學生為何不寫作業?為何上課不認真?不閱讀指定教材?因此,她決定掩飾身份,重新報考大學,成為一年的新鮮人,親身瞭解新鮮人的處境與想法。這裡當然也牽涉到複雜的學術倫理的問題,所以,作者採用假名的方式出版,同時也以「某大」來指稱她所念的學校,以及並沒有揭露同學個人的隱私。
撇開這些研究倫理的問題,整本書就成為一個非常有趣的紀錄。一個五十多歲的女人,重新回到學校,很少學生詢問她的理由,(見怪不怪),甚至還有些同情。而她透過這樣的親身經歷,同時也提供美國大學生活的「真實」面貌。
書中處理了許多議題,包括對於少數族群的忽視,某種程度的隔離(非強制),還是常態;學生們準備課業的時間;打工;交友;談話主題等。
我自己在耶魯訪問時,也旁聽大一的課程,自己與坐在旁邊的學生也相差十幾歲,那時我也是百感交集。同時,也與耶魯大學的健康中心主任(我的接待家庭),討論過他們學生生活的荒誕。他說耶魯(全美屬一屬二的大學)的新鮮人幾乎常常喝掛(當然,並非全部),但也歷經這樣的荒唐的歲月,他們開始學習自制,展現他們的傑出表現。另方面,這裡的人脈關係也很重要,大家都是各地的菁英,透過社團朋友(兄弟會)的聯繫,將來就是生意、從政的人脈。我記得,我在一門《民主修辭》的課程中,老師詢問學生將來想參選議員,想參選州長,想參選總統的人,請舉手。結果,隨著官位的遞增,舉手的人稍減,但是可以感受他們毫不掩飾他們的企圖心。
有些離題了。再回到這本書。作者是人類學家,所以對於許多現象,都十分有興趣。包括宿舍房間門口的布置、晚間談話的主題、宿舍規則、新生訓練等,她都能敏銳的指出其中意涵。就好像是一個人類學者在報導她所處的村落,他們的任何行為、反應,都有一定的意義。我想這對於大學生或是將進入大學的高中生,都是很有趣味的描述,特別是介紹「真實的」美國大學生活。雖然與台灣不盡相同,但還是有些雷同之處。
對於作為老師的角色,她其中提到為何學生沒有閱讀指定教材,她提了幾個問題:會不會考?討論時是否需要?如果答案是否,那麼學生當然不會閱讀。更何況,學生一週要上許多課程,在準備上,甚至比老師更忙碌。當然,還包括學生還要參加社團,交男女朋友,打工,備課等。所以,這位「老學生」自己也承認,她已經修比較少的課,可是也難以應付這些課程。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這門課的成績,就變成是一種理性的計算。她提供的方案是,她會將閱讀教材與討論內容結合,讓學生覺得閱讀是有必要的。
另外,她也提到教室文化中的「巫師」角色,意指同學們不喜歡的少數人,這些人通常是功課好,善於提問,認真學習,與教授親近者。大學文化中,強調「平等」,不喜歡這類學生,甚至會排斥。而且,她也發現學生受同學們的影響,遠大於受到教授的影響。
簡單的來說,這本書很有趣。將大學生活成為一個人類學者記錄的村落,令人感到寫實與反省(想像)自己曾經有的大學生活。
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好書推薦:《當中國統治世界》
根據朱雲漢教授的文章(〈世界的中國與中國的世界〉,《中國時報》,2010/5/07),最近在西方有三本著作在談中國對整個世界的影響,包括:法國《世界報》前主編伊茲拉萊維奇在二○○九年出版《當中國改變世界》一書;英國《獨立報》前副總編輯馬丁雅克(Martin Jacques)的《當中國統治世界:天朝的興起與西方世界的終結》以及英國劍橋大學資深研究員哈爾珀推出新書《北京共識:中國的威權模式將如何主導二十一世紀》。朱雲漢教授認為這些書,代表了西方世界驚覺(自我警惕)中國崛起的獨特性,不再是現代化、西化仿效,中國極有可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做為世界的領導者。
我在書店曾看過Martin Jacques的《當中國統治世界》一書的封面,隨手翻過,但還沒有衝動到想買,只覺得可能又是一本西方人一頭熱或是自我警惕的想法(類似中國威脅論、中國興起論等)。不過,當我在陪一群大陸來的學者旅遊時,又聽到他們在談這本書,而且據說是聯經目前最暢銷的著作,我就忍不住買回來好好看一看。
初看之下,確實有些嚇人。除了,宣告中國將在不久的將來領導世界,取代美國的帝國地位。最讓我覺得歷史的諷刺,就是他提到「朝貢體系」、「文明國家」、「大一統」、「儒家重視國家主權,政府的責任」、「中國人對歷史的重視」等。這些論點,其實,早在我們小時候,很多相類似的觀點,就已經耳熟能詳。但是,隨著台灣西化的程度越來越深,與中國大陸的距離越來越遠;中國大陸本身也在文革、馬列毛主義的引導下,似乎離中國傳統甚距。最後,當中國的國勢開始強盛後,無論是否只是資本主義作為動力,人民的苦難感轉化為類似清教徒的資本主義精神,讓中國儼然成為世界工廠、邁向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然後,整個論述開始轉變,中國的特殊性,重新被重視,重新被肯定。過去,在學界仍普遍懷疑,現代化除了西方模式外,真的有第二條路可以走嗎?現在,這些西方人似乎帶著稍微比較謙卑的態度,重新訴說中國的故事。而諷刺的地方在於,我在高中時,特別喜歡看錢穆先生的書,只是後來一直懷疑,錢先生口中的中國傳統「士、教育、政治學、、、、」到底在哪裡?兩岸似乎都找不到蹤影。但是,隨著中國的強大,這些東西似乎又跑回來了。整個論述開始重新說話,不再是由老先生們口中說出,而是西方人說出相類似的觀點時,也就是由「他者」的闡釋,似乎讓中國人重新肯定自己的傳統價值、特殊性。
但另方面,就我所知,在中國確實有這樣的學者、民間學者,重新在談儒學、中國文化、傳統習俗。
因此,我以為,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是相互伴隨著,光有精神力,沒有物質,人們會質疑精神的重要;光有物質,沒有精神,更不可能,因為人們是喜歡追尋理由的動物。
Jacques歸納現代中國的八大特徵:
一,中國是文明國家(civilization-state),而非民族國家。這裡的「文明」,並非指尊重人權、法治的文明。而是指中國是以文化、文明認同作為國家概念。所以,在中國,滿族、蒙族只要接受了中國這一套的文化觀,就成為這個國家的一份子。
二,中國可能發展「朝貢體系」與東亞交往。作者此處試圖比較西方的「西伐利亞體系」(民族國家體系),表面上雖然平等,但實際上,仍是大國主導整個國際秩序,對小國不利。但是,朝貢體系則是中國以其優越地位,「讓利」給東亞諸國,各國承認中國的優越性,但也獲得更大利益。作者認為這種關係,在歷史上以及地理位置上,只能及於東亞,而且日本(未來不一定)、台灣(我認為其實也被納入了)不在其內。
三,中國的漢民族的單一認同,以及大一統的思想,仍然主導中國的思維。這裡對內(包括台灣、西藏)有極強的固有疆域的高壓統治;對外,則有自我孤立的優越意識,不願意處理其他國際事務。
四,中國的領土廣大,不可能成為真的民主。而只是做到「一種文明,多種體系」,亦即「一國兩制」。作者認為歐盟即是可以相對照的例子,民主在歐盟的實際運作,也成為不可能。中國的方式,反而是比較務實的。
五,典型的中國特徵,政府代表國家,具有很高的崇高性。
六,中國的現代性之路,因歷史悠久,領土廣大,會有很漫長的時間。
七,「中國共產黨已經成功讓中國重新與自身的歷史、儒家主義和帝國的強盛時期相連結。
八,中國仍具開發中與已開發國家的特徵。
總的來說,這本書對於一個長期處在台灣,對於中國崛起處於懷疑、不相信、不理解或有些敵視的人而言,可以算是一種平衡思考。特別是,這是一個他者(西方人)的描述,而不是八股的「中國特色的XXX」。我不知道,這本書所傳達的是否正確,但是,內涵許多有趣的資料與觀點,值得參考。
我在書店曾看過Martin Jacques的《當中國統治世界》一書的封面,隨手翻過,但還沒有衝動到想買,只覺得可能又是一本西方人一頭熱或是自我警惕的想法(類似中國威脅論、中國興起論等)。不過,當我在陪一群大陸來的學者旅遊時,又聽到他們在談這本書,而且據說是聯經目前最暢銷的著作,我就忍不住買回來好好看一看。
初看之下,確實有些嚇人。除了,宣告中國將在不久的將來領導世界,取代美國的帝國地位。最讓我覺得歷史的諷刺,就是他提到「朝貢體系」、「文明國家」、「大一統」、「儒家重視國家主權,政府的責任」、「中國人對歷史的重視」等。這些論點,其實,早在我們小時候,很多相類似的觀點,就已經耳熟能詳。但是,隨著台灣西化的程度越來越深,與中國大陸的距離越來越遠;中國大陸本身也在文革、馬列毛主義的引導下,似乎離中國傳統甚距。最後,當中國的國勢開始強盛後,無論是否只是資本主義作為動力,人民的苦難感轉化為類似清教徒的資本主義精神,讓中國儼然成為世界工廠、邁向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然後,整個論述開始轉變,中國的特殊性,重新被重視,重新被肯定。過去,在學界仍普遍懷疑,現代化除了西方模式外,真的有第二條路可以走嗎?現在,這些西方人似乎帶著稍微比較謙卑的態度,重新訴說中國的故事。而諷刺的地方在於,我在高中時,特別喜歡看錢穆先生的書,只是後來一直懷疑,錢先生口中的中國傳統「士、教育、政治學、、、、」到底在哪裡?兩岸似乎都找不到蹤影。但是,隨著中國的強大,這些東西似乎又跑回來了。整個論述開始重新說話,不再是由老先生們口中說出,而是西方人說出相類似的觀點時,也就是由「他者」的闡釋,似乎讓中國人重新肯定自己的傳統價值、特殊性。
但另方面,就我所知,在中國確實有這樣的學者、民間學者,重新在談儒學、中國文化、傳統習俗。
因此,我以為,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是相互伴隨著,光有精神力,沒有物質,人們會質疑精神的重要;光有物質,沒有精神,更不可能,因為人們是喜歡追尋理由的動物。
Jacques歸納現代中國的八大特徵:
一,中國是文明國家(civilization-state),而非民族國家。這裡的「文明」,並非指尊重人權、法治的文明。而是指中國是以文化、文明認同作為國家概念。所以,在中國,滿族、蒙族只要接受了中國這一套的文化觀,就成為這個國家的一份子。
二,中國可能發展「朝貢體系」與東亞交往。作者此處試圖比較西方的「西伐利亞體系」(民族國家體系),表面上雖然平等,但實際上,仍是大國主導整個國際秩序,對小國不利。但是,朝貢體系則是中國以其優越地位,「讓利」給東亞諸國,各國承認中國的優越性,但也獲得更大利益。作者認為這種關係,在歷史上以及地理位置上,只能及於東亞,而且日本(未來不一定)、台灣(我認為其實也被納入了)不在其內。
三,中國的漢民族的單一認同,以及大一統的思想,仍然主導中國的思維。這裡對內(包括台灣、西藏)有極強的固有疆域的高壓統治;對外,則有自我孤立的優越意識,不願意處理其他國際事務。
四,中國的領土廣大,不可能成為真的民主。而只是做到「一種文明,多種體系」,亦即「一國兩制」。作者認為歐盟即是可以相對照的例子,民主在歐盟的實際運作,也成為不可能。中國的方式,反而是比較務實的。
五,典型的中國特徵,政府代表國家,具有很高的崇高性。
六,中國的現代性之路,因歷史悠久,領土廣大,會有很漫長的時間。
七,「中國共產黨已經成功讓中國重新與自身的歷史、儒家主義和帝國的強盛時期相連結。
八,中國仍具開發中與已開發國家的特徵。
總的來說,這本書對於一個長期處在台灣,對於中國崛起處於懷疑、不相信、不理解或有些敵視的人而言,可以算是一種平衡思考。特別是,這是一個他者(西方人)的描述,而不是八股的「中國特色的XXX」。我不知道,這本書所傳達的是否正確,但是,內涵許多有趣的資料與觀點,值得參考。
2010年5月7日 星期五
政治學乙:兩岸關係的爭議-定位與走向
演講預告
◎2010年5月14日 蘇貞昌(前行政院長)
講題:法律人的政治路
◎2010年5月21日 何鴻榮 (關貿網路公司董事長)
講題:公共管理與企業管理的異同
◎2010年5月28日 沈國麟 (復旦大學信息與研究中心)
講題:媒體與政治
關於5月7日上課內容,除了PPT檔中推薦的三本書外,另推薦
胡全威,〈「一中兩國」的理論與政治爭議〉
◎ 檔案下載:「兩岸關係的定位與走向」
◎2010年5月14日 蘇貞昌(前行政院長)
講題:法律人的政治路
◎2010年5月21日 何鴻榮 (關貿網路公司董事長)
講題:公共管理與企業管理的異同
◎2010年5月28日 沈國麟 (復旦大學信息與研究中心)
講題:媒體與政治
關於5月7日上課內容,除了PPT檔中推薦的三本書外,另推薦
胡全威,〈「一中兩國」的理論與政治爭議〉
◎ 檔案下載:「兩岸關係的定位與走向」
2010年5月4日 星期二
2010年5月3日 星期一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