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1日 星期二

好書推薦:《當教授變成學生:一位大學教授重讀大一的生活紀實》

Rebekah Nathan, 《當教授變成學生》(My Freshman Year: What a Professor Learned by Becoming a Student)

這是一個人類學的教授,困惑於為什麼現在越來越不瞭解大學生為何不寫作業?為何上課不認真?不閱讀指定教材?因此,她決定掩飾身份,重新報考大學,成為一年的新鮮人,親身瞭解新鮮人的處境與想法。這裡當然也牽涉到複雜的學術倫理的問題,所以,作者採用假名的方式出版,同時也以「某大」來指稱她所念的學校,以及並沒有揭露同學個人的隱私。

撇開這些研究倫理的問題,整本書就成為一個非常有趣的紀錄。一個五十多歲的女人,重新回到學校,很少學生詢問她的理由,(見怪不怪),甚至還有些同情。而她透過這樣的親身經歷,同時也提供美國大學生活的「真實」面貌。

書中處理了許多議題,包括對於少數族群的忽視,某種程度的隔離(非強制),還是常態;學生們準備課業的時間;打工;交友;談話主題等。

我自己在耶魯訪問時,也旁聽大一的課程,自己與坐在旁邊的學生也相差十幾歲,那時我也是百感交集。同時,也與耶魯大學的健康中心主任(我的接待家庭),討論過他們學生生活的荒誕。他說耶魯(全美屬一屬二的大學)的新鮮人幾乎常常喝掛(當然,並非全部),但也歷經這樣的荒唐的歲月,他們開始學習自制,展現他們的傑出表現。另方面,這裡的人脈關係也很重要,大家都是各地的菁英,透過社團朋友(兄弟會)的聯繫,將來就是生意、從政的人脈。我記得,我在一門《民主修辭》的課程中,老師詢問學生將來想參選議員,想參選州長,想參選總統的人,請舉手。結果,隨著官位的遞增,舉手的人稍減,但是可以感受他們毫不掩飾他們的企圖心。

有些離題了。再回到這本書。作者是人類學家,所以對於許多現象,都十分有興趣。包括宿舍房間門口的布置、晚間談話的主題、宿舍規則、新生訓練等,她都能敏銳的指出其中意涵。就好像是一個人類學者在報導她所處的村落,他們的任何行為、反應,都有一定的意義。我想這對於大學生或是將進入大學的高中生,都是很有趣味的描述,特別是介紹「真實的」美國大學生活。雖然與台灣不盡相同,但還是有些雷同之處。

對於作為老師的角色,她其中提到為何學生沒有閱讀指定教材,她提了幾個問題:會不會考?討論時是否需要?如果答案是否,那麼學生當然不會閱讀。更何況,學生一週要上許多課程,在準備上,甚至比老師更忙碌。當然,還包括學生還要參加社團,交男女朋友,打工,備課等。所以,這位「老學生」自己也承認,她已經修比較少的課,可是也難以應付這些課程。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這門課的成績,就變成是一種理性的計算。她提供的方案是,她會將閱讀教材與討論內容結合,讓學生覺得閱讀是有必要的。

另外,她也提到教室文化中的「巫師」角色,意指同學們不喜歡的少數人,這些人通常是功課好,善於提問,認真學習,與教授親近者。大學文化中,強調「平等」,不喜歡這類學生,甚至會排斥。而且,她也發現學生受同學們的影響,遠大於受到教授的影響。

簡單的來說,這本書很有趣。將大學生活成為一個人類學者記錄的村落,令人感到寫實與反省(想像)自己曾經有的大學生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