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到大英圖書館,參觀一個名為權力與宣傳(power and propaganda)的展覽。這個展覽大抵在談操作性傳播(propaganda)的問題。其中,國家當然是主要角色,尤其是在戰爭期間,如何提振我方士氣,鼓勵婦女工作(尤其是原先被視為專屬男性的工作),改變飲食習慣(因糧食缺乏,原先吃火雞的,改為吃羊肉)等等;在對外方面,則是打擊敵軍士氣、讓對手恐懼等等。到了近代,有趣的是,宣傳無所不在,這其中包括對 於健康資訊的宣傳,展覽中都拿來檢討。最後則是Twitter的每分每秒的展示,這已經不是單方的,但是卻在引導性下,成為一種宣傳的樣貌。
其中有趣的,在於看到原書中對於「propaganda」最早出現的書。以及各國在戰爭期間的宣傳手法,其實就跟台灣以前的心理戰非常類似。另外,展覽將政府對於健康的宣傳,也視為一種宣傳。
其實,這裡有一個重要的預設,此時溝通的對象不是理性的個體,不是啓蒙。而比較接近的是面對「無知或不理性的群眾」。因為群眾無知,所以只能用比較極端的方式,利用恐嚇或是。即使視理性的個人,可能都會因為一時貪圖方便,結果闖紅燈,所以這種恐懼訴求的宣傳,手段激烈,但是知道個人不是機器人,只要接受指令,理性知識,就可以立即行動。
這裡就出現一個問題,根本否決宣傳與教育,認為理性個體,不需要恐嚇,誤導。但是,社會運作並非如此,有很大的群體,或現時尚,這些產生效果。譬如香煙盒上貼上警示圖案,這是一種propagnada,在理論上可以成立嗎?我覺得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可以接受。理由之一,是成癮性的問題。因為這些人不是理性的個體。因此,其他有害人體的產品,譬如酒、珍珠奶茶等等,政府不需要限制。可是,這種說法對於第一次買煙的人,也不公平。因為
那時他們沒有成癮。而且,每個第一次的人,都沒有成隱。其次,倘若心理影響因素大的話,這種做法反而是惡化吸煙產生疾病的問題。這是一個值得進一步討論的議題。
另外,展覽中也有另外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就在於媒體與政治的邏輯不同,媒體講求的消費者,若能有新聞性,通常就是出乎常理,譬如陰謀論等。但是,政治要能結合眾意,就是要事務照著常理走,讓群眾朝著政府設定的方向走,否則半途而廢。或者政府施政,受到制軸。換言之,這裡在討論的是政府宣傳的必要性。一個是從群眾的特性著眼;一個是從政府的角色著眼。
另外,還有一個角度是從媒體出發。政府可以運用媒體?
我覺得宣傳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政治哲學議題。可以進一步發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