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史以來最盛大的學運
今年(2014)春天的「太陽花運動」應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受矚目的學運。除了長達二十餘日佔領國會,隨時有上千人聚集在立法院周遭,更號召了數十萬人到總統府前表達對於政府以及「兩岸服貿協議」程序上、實質內容的不滿。
當時,國內輿論連日的大篇幅報導,甚至專刊、全版廣告,網路即時新聞更不時地影音、文字直播,同時根據多家民意調查,超過半數的民眾支持此項運動。此外,佔領國會、行政院以及充分運用網路科技的傳播,更屢屢登上國際新聞媒體或社群網站版面,有公民團體在網路集資平台上,很快地募集到上百萬資金,在
海外的台灣學生團體也共襄盛舉,舉行全球連線的抗議活動。
當佔領議場學生離開時,發表「轉守為攻,出關播種」的宣言,揚言將此次活動的主張與精神,散播到台灣社會各地,發揮更大的影響力。而且此次運動中,更造就了不少知名的學運領袖(包括學生與學者)、公民組織,迄今持續受到輿論注目,成為重要的意見領袖。
太陽花世代:台灣民主之子
若從一個世代的觀點來看,這次參加學運的年輕人,正是台灣民主轉型後成長的世代,我們或可稱為「太陽花世代」。若以解嚴、廢除動員戡亂條例來界定台灣民主轉型開始,從1990年代到今,正好是二、三十歲左右的世代。這一代年輕人,成長在民主轉型之初,當時對於過去威權時期的價值觀,諸如秩序、權威、傳統、倫理、中華文化等,正是處於一個全盤否定、除舊布新的時期,而民主以及(後)現代化所帶來的諸多價值開始深深地植根在新世代的心中,自由、多元、平等、人權等成為不可挑戰的當然價值。
本文試圖從以一個歷史縱切面的世代觀,分別從教育、經濟與政治三方面論述,希望對於此次太陽花運動提出個人的觀察與評論,希望能為我所信仰的台灣民主鞏固與發展貢獻一點心力。
理念與實踐的分裂
對於太陽花世代而言,「聯考」與「一試定終身」已經成為歷史名詞,部定統一的教科書也被視為威權餘孽。人本、多元、本土化等概念成為逐漸扎根的基本信念。然而現實體制的考試壓力以及父母的升學主義觀,並未隨著這些看似尊重自由、人權的概念而消弭。於是,理念與實踐的扞格,早在太陽花世代成長的過程中,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對於家長與師長們的言行不一,譬如口中說著「尊重多元發展」,實際上的要求仍是「考試成績第一」,埋下了相互衝突的因子。
舊世代在制度與實踐上,還沒有立即找出或接受符合新觀念的一套制度與作法,卻為了跟上西方時代潮流,口中不斷嚷著新理念、新想法傳輸給下一代。自己卻如同人格分裂般,作為上還是依照老方法、舊思維在運作。平心而論,價值觀、行為模式本來就不是一夕可改,許多都是相互配合的,若不是真正理解、貫通,也都只能一時、一處的改變,隨時還是回歸原貌。
換言之,太陽花世代的價值觀其實正是前世代所欲傳達與教育的理念,只是舊世代並未找到相服膺的行為、制度配合。譬如,舊世代同樣也能理解國會代議政治失能的問題,但是,縱使曾經推翻過老國代,
因此產生了理念與實踐的差距,也埋下這次近似革命般的衝突。
高價房市的夢魘
理念與實踐的隔閡,在經濟問題上更是如此。台灣近年來的經濟發展上,縱使有人指出薪水多年來並未調漲,反而倒退。但是,回顧這二、三十年各項生活指標,大部分人應該也很難否認,整體物質生活一直不斷地往上提升,多數人生活越來越富裕。美食、手機、電腦、網路購物、出國旅行等,在過往有許多事情是難以想像的。譬如現在許多大學生有能力出國自助旅行或是遊學,過往可能只是金字塔頂尖的極少數家庭才能做到。
然而經濟發展的同時,資本主義社會的規模經濟讓大企業更形壟斷,以及強食弱肉的貧富差距也開始更形惡化。尤其是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風暴,席捲全世界,熱錢從股、匯市轉進房市。再加上兩岸交流自馬英九當選總統後,轉趨熱絡,從2008年的三十多萬大陸觀光客到2013年的280多萬人,人氣與看似和緩的兩岸關係,使得人們更願意將大量資金投入房市,因此近年來房市已經高攀到成為許多想購屋者的夢魘。
在工作的都市中,擁有一個安身立命之處,是許多人渴望的安定感,不用隨著房東自身考量,而遷移不定。但是,在高房價的台灣,特別是都會地區,這幾乎成為一個如同登天般的困難(當然,有富爸爸、富媽媽者例外)。這次許多參與太陽花運動的人,最憤怒政府的,正是高房價問題。這已經不是省吃儉用的問題,幾十年不吃不穿,都買不到一間兩千萬的台北破舊小公寓。
更何況,台灣高度經濟發展帶來的大眾物質文化,包括美食享受、名牌品味、3C配備甚至偶爾的出國旅遊,這些漸漸成為「基本生活」的一部分。一些傳說中,從戰後領配給糧食、蕃薯簽當主食、穿米袋內褲、豬油拌飯等,已經是遙不可及的歷史想像。當代年輕人的基本生活,在祖、父母輩的辛勤打拼下,已經享有已開發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
後物質主義時代
甚至,對於年輕人來說,早該是從「物質主義」提升到「後物質主義」時代。政治人物提出經濟發展的口號,已經沒有多大的吸引力。國際企業設廠,以前可能是重要政績,現在環保意識優先,大規模工廠被視為環境的重大威脅。對於不時傳聞的國內企業超工時的無理要求,同樣也是眾聲所譴責的血汗企業。
事實上,這些觀念或教訓,有許多正是歷經賺錢第一、經濟發展優先、工作至死的舊世代慘痛經驗。舊世代希望下一代不要再重蹈覆轍,希望下一代可以有好山、好水,舒適的工作環境,享有一定品質的個人生活。而不只是會賺錢而已。
如同教育上,不希望下一代遭受聯考煉獄、大學窄門。經濟生活上,舊世代同樣希望下一代可以有更正常的生活。只是,奠基在右派(意指經濟發展優先)努力成果的「新左派」(更重視分配與環保),譬如這次許多學運成員,表現出對於大企業、大財團的批判,甚至對於全球化、兩岸自由貿易的抗拒,以及對於環保、弱勢工人的關注,這種「進步」思維,相信許多舊世代人持有類似的理想與自我反省。
然而,比較令人擔心的,有兩個層面:首先,以享受高水平物質基礎的「新左派」,是否真能接受「樸實」的生活?這有點像是「不要核電,就要能忍受不開冷氣生活」的邏輯。理念能否與實際行動相互呼應?進入真實社會後(特別是脫離父母的保護傘之後,當然「啃老族」另當別論),能否去承擔理念下的真實生活,值得觀察。譬如,能否接受高價的有機作物,捨棄廉價的垃圾食品?能否容忍高電價的節能政策?能否接受簡單的物質生活?為了節能減碳,能否不開冷氣?不享受高價、不斷更新的3C產品?
其次,追求「小確幸」的新世代,善用網路媒介,進行分眾行銷,這是優勢。但是,也正因全球化時代,台灣明顯地不能自外於全球經貿體系,當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大陸的一些年輕人(十多億人口中的「一些」就很嚇人了)還處於物質主義的競爭世代,他們努力進入世界名校、國際企業之中,佔據重要地位或享有發聲權。特別是在華人世界中,就成為我消彼長的零和對局,台灣的未來是否更加艱困?我們還有什麼優勢,可以支撐「基本生活」所需?而不至於成為不得不離鄉背井找工作的台勞、移工?這些都是很值得整個社會、不同世代間必須認真共同思考的問題。
台灣人,不是中國人
台灣在國際中的處境,不僅是經濟問題,同時也是政治處境。在政治方面,本文希望討論兩個面向:首先是身分認同。
在威權時代,國民黨政府努力施行「中國化教育」,無論是號稱延續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擁有正統、道統的政權或者是對於大中國的地理觀,在部定教科書中,透過聯考要學生反覆背誦,深入腦中。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一中原則」、「一中各表」對於舊世代來說,似乎仍然是可以理解的名詞。
但是隨著民主化與本土化並進的台灣民主轉型,以台灣為主體性的同心圓歷史教育,開始重新灌輸新的政治教育。「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的根本理解,已經逐漸深入新世代的心中。太陽花運動的學運領袖,就明白指出反對兩岸服貿,事實上就是要追求台獨運動。同樣的,對於許多參與者而言,兩岸服貿協議其實象徵的也就是對於中國勢力的抵抗。他們擔心馬政府不斷地向中國靠攏,最後台灣將被併吞,台灣將被「異族統治」。這是他們所最擔心的事。因此,為何可以激烈到佔領國會、行政院,已經相當於革命了,正是上述的憂心,可以正當化他們的作法。
本來身分認同就是奠基在政治現實與歷史偶然性之上,沒有什麼對錯可言。譬如,我們不會說選擇作為兄弟象迷就是對,選擇作為統一獅就是錯。
但是,筆者認為就台灣未來發展而言,身分認同還是有策略上的好壞。簡單的說,有兩個問題:首先,當台灣民族主義碰上中國民族主義時,十四億的中國人碰到兩千三百萬的台灣人,人口比例約是五十八倍,土地二百六十倍,更不用說在實質國力上的懸殊差距,以及地理位置上一衣帶水的緊密關係。這是現實處境。
台灣可以發展民族主義,中國大陸當然也有他們的民族主義,台灣若要強碰,面對的,似乎就是一個以卵擊石的困境。這種強烈民族獨立精神,就目前的政治現實來看,到底是好處?還是壞處?一個政治領導者,要思考的是這個群體真正有利的未來。不是為了討好選票,寧可帶往錯誤的路,這就是不負責任,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考量。可惜的是,台灣的執政者過去建構台灣民族意識,然後,獲得選舉上的優勢。但是,造就出這樣的子民,當然無法與中國和平往來。
台灣可以發展民族主義,中國大陸當然也有他們的民族主義,台灣若要強碰,面對的,似乎就是一個以卵擊石的困境。這種強烈民族獨立精神,就目前的政治現實來看,到底是好處?還是壞處?一個政治領導者,要思考的是這個群體真正有利的未來。不是為了討好選票,寧可帶往錯誤的路,這就是不負責任,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考量。可惜的是,台灣的執政者過去建構台灣民族意識,然後,獲得選舉上的優勢。但是,造就出這樣的子民,當然無法與中國和平往來。
倘若沒有經過2000-2008年的民進黨執政,可能此處的辯駁流於空話。可是稍有記憶的人都可以回想起,那時陳水扁總統是如何一而再、再而三的高喊台灣獨立,可是事實上不僅受到中國的反分裂法威脅,甚至美國跳出來制止,致使台灣處於一個中美夾擊的困境當中。
甚至於陳水扁政府最後提出公民投票的方式,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台灣人民卻硬生生地放棄公投,讓此案不過關。為何這麼多民眾不願意表態,或許這就是一種務實。2008年後,國民黨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突然從票房毒藥,變成萬靈丹似的,開啟了兩岸交流。縱使出口依賴並沒有逐步升高,反而降低。但是,明顯可見的,直航以及開放觀光,帶動了台灣觀光以及各項相關產業的發展。縱使歷經金融危機,大陸觀光客對於台灣經濟成長,有很大的加持效果。當然,社會面來看,也提供許多人對大陸客的反感,更提升台灣民族主義的情懷。
筆者認為「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身分認同,這是台灣比較安全自處的方式,一邊有彈性的面對現實處境;一邊也把握中國發展的契機,能夠茁壯發展。台灣無論是想和平演變中國,或是期待民主中國的和平相處。
甚至於陳水扁政府最後提出公民投票的方式,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台灣人民卻硬生生地放棄公投,讓此案不過關。為何這麼多民眾不願意表態,或許這就是一種務實。2008年後,國民黨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突然從票房毒藥,變成萬靈丹似的,開啟了兩岸交流。縱使出口依賴並沒有逐步升高,反而降低。但是,明顯可見的,直航以及開放觀光,帶動了台灣觀光以及各項相關產業的發展。縱使歷經金融危機,大陸觀光客對於台灣經濟成長,有很大的加持效果。當然,社會面來看,也提供許多人對大陸客的反感,更提升台灣民族主義的情懷。
筆者認為「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身分認同,這是台灣比較安全自處的方式,一邊有彈性的面對現實處境;一邊也把握中國發展的契機,能夠茁壯發展。台灣無論是想和平演變中國,或是期待民主中國的和平相處。
以身為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身分,展現台灣的民主優勢,推動中國大陸的新氣象。只可惜,少數領導者,領錯了路。期待台灣人「務實」性格,能在新世代中重新出現,找出台灣真正可長可久的路。
破壞民主政治
在政治層面的第二個問題是:對於民主政治的傷害。
平心而論,筆者支持學生參與社會運動,表達對於公共政策的關心,這是一件難能可貴的好事。但是,唯一的問題,在於佔領立法院、行政院的違法行動,這是違反我所理解與信仰的民主政治運作方式。
在一般輿論上,有不少論者認為此次衝入立法、行政機關有其正當性。他們認為因為服貿審查通過在即,因此在緊急時刻採取非常手段,以吸引公眾輿論注意,有其不得不的正當性。事實證明,此一非常手段,確實也獲得輿論支持與政府的讓步,可見其確有成效。
但是,立院審查議案的「程序」問題,似乎上不足以構成進佔立院的正當性,否則立院早該被佔領了。想必是議案造成的「結果」十分嚴重,才會有緊急煞車的必要。但是,服貿協議是否有「立即而必然」的危險性,實在令人懷疑。
首先,就「立即性」而言,服貿通過後開始實施,產生影響結果,至少也是一、兩年以上了。如果真像媒體報導,諸如台灣美容業將倒閉云云。但是,也不可能對岸連鎖店一來,我們的店家就立刻倒閉。這些需要數月以致數年的影響。而此一歷程,早就經歷年底的七合一以及後年的國會、總統大選,人們屆時再從結果中來判斷,以選票作選擇,有何不可?兩岸相互往來,本來不確定性就大。倘若人民感到不安,寧可選擇換黨執政,屆時人民可能寧可選擇捍衛主權,強化國家安全,停止三通、限制大陸觀光客來台等,服貿協議就只會是空文而已。為何要急著以佔領國會、行政機關的非常手段呢?
更何況,這又牽涉到「必然性」的問題。大多數的公共議題,都只有「可能性」,沒有必然性。有的人認為服貿對台灣有利;有的人認為有害。為什麼可以因為這種非常不明確的「可能性」問題,就可以佔領國會、行政院呢?倘若日後有人認為核能有「可能」危險,是否更該有正當理由佔領呢?
此外,也有論者認為此次是國會怠忽職守,原本只是對服貿「備查」,現在才被逼迫立法監督條例。這事實上,也是一個政治學ABC的問題。現在台灣的立法、行政機關屬於同一政黨,對於同一政黨推行的政策,國會當然希望減少節外生枝的衝突,所以執政黨的立院黨團希望以國會備查方式通過即可。倘若,行政、立法屬於不同政黨時,立法權當然會想盡辦法立法監督,這是一個政治學的基本常識。
但是行政、立法一貫,就叫做獨裁嗎?那大多數的內閣制國家,恐怕都可以被視為獨裁國家了。事實上,行政、立法一貫有其施政上的優點,可避免兩方僵局,造成死結,如美國政府關門的窘境。放到台灣的現實環境,數年前,許多人抱怨行政、立法分屬二黨,政黨互鬥、政策空轉,讓台灣停滯不前。現在民意透過選舉,讓行政、立法多數 黨屬於同一政黨,似乎就是希望有魄力地施政。更何況,有許多人抱怨領導者「無能」,不就是反應了希望執政者多所作為嗎?
其他違反政治學的常識,尚有應聽黨意還是民意?這問題其實也不是如表面上預設的。事實上,倘若黨意真的一直不顧民意,這個政黨早就被選舉淘汰了。但是,立委若都只顧選區裡的民意,國家如何可能推動全國性政策?而且,所有決策都是跟著民調走,那麼也不要選出代議士、民選官員了,只要即時投票就好。可是,一方面 這種政策很可能只有短效性,長期是不利的。譬如是否要調漲健保費?要凍漲油電價等。另方面,屆時也不會需要政治遠見、領導負責,因為都是跟著民意走,政治人物為何需要負責,責任政治也因此落空。
另外這次「人民公審」、「人民主權」等概念響徹雲霄。但是,一個最根本的問題,「代表性」哪裡來呢?不能因為我走出來,高舉一個道德理想,又恰巧獲得多數民意支持,因此我就是展現人民主權。譬如我主張性交易有罪化,因為我認為性交易不純潔,又恰巧獲得多數民意支持。所以,我就是伸張人民主權,可以有理由佔據國會殿堂嗎?
其實此次爭議,我覺得政治學裡面有一個很好的概念,可以拿來借用。有著名學者提出「雙流轉測驗」(Two Turnover Test), 原本是指一個民主轉型國家,若能和平度過兩次以上的政黨輪替,就可以大致算是鞏固的民主國家。同樣的,這次支持太陽花運動的論者,倘若下次也能以同樣國民主權、憲政時刻等概念支持「贊成兩岸緊密交流」的民眾佔領國會、行政院時,我覺得這些立論才會真正堅實,而非只是用學理去正當化某些政治偏好。
潘朵拉之盒
總得來說,任何人都知道,這應是不分世代,民主政治仰賴法治,法治一旦遭破壞,卻被正當化、英雄化,那麼就是打開封印災難的「潘朵拉之盒」,各種厄運即將竄出,為台灣社會帶來各種危害。這並非危言聳聽,試想,今日有人為了兩岸服貿問題衝進立法院、行政院,他日為何不可有人為了核能發電、外籍配偶公民權、動物權、健保調漲、油電價等,衝入各種政府機關,搗毀公物、亂翻文件,據地為王。一旦警察驅離,還可以高喊國家暴力、血腥鎮壓,甚至可能還期待受到英雄式的歡呼。
這些國家公權機關受到入侵,起而效尤的,更將危及到社會之中。每個人都可以高喊「正當防衛」,或者只要不如己意時,就有樣學樣地,立刻去「和平」佔領你們家、你們公司、學校、醫院,那社會還有安寧之日嗎?整個社會不就是這樣相互影響,如何可能自絕於這種價值混淆之外呢?
筆者必須很遺憾的說,起初有這想法,只是對於人性的推論而已。但是,在太陽花運動之後,履有新聞報導,抗議群眾佔據政府機關、毆打官員,甚至為了彰顯自己,想做出一番大事,卻是殺害別人。媒體時代,歷史走得更快了,馬上就印證了人性的反應。
平心而論,倘若今日台灣政府真的這麼一文不值,那麼確實應該思考革命,重新來過。無論是修改國號、制定新憲,或是發行「新新台幣」,讓大家財富歸零,土地房子一切充公,重新分配,或許可以創建一個比較平等的社會。但是,倘若我們對現狀不滿,但是仍然珍惜這幾十年來,大家一點一滴累積的努力與成就,那我們就應該在現實秩序上,依照既有的程序與法律,逐步推動社會的改變。舊世代沒有找到答案,但是新世代絕對有能力,在既有的程序上,找到適合的搭配機制。
對於太陽花世代顛覆我所理解的民主政治,本文可能多了些責備。但是,筆者絕對肯定太陽花學運善於運用網路媒介所展現出的群體行動力與影響力,是一個非常精彩的群眾運動。同時,也真心相信台灣民主之子,一定可以找到台灣的新出路,江山代有才人出,太陽花世代的登場,讓我們可以對於台灣未來是可以更有理由樂觀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