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8日 星期一

習近平與台灣的中國夢


 
近來,「中國夢」成為中國大陸政壇很夯的詞彙。中共新任領導人習近平提出此一標語後,將原本的舊目標,諸如小康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等,都囊括在其中,新瓶裝舊酒,成為一個包山包海的總標語。

 本來「中國夢」,就是非常空洞的詞彙,完全可以由人們自行填空。十三億的中國人,可以有十三億種夢,甚至還可以有更多。現在中共領導人聲音最大,當然能照自己的意思來詮釋。不過除了舊有的政治口號外,對於外界最感震驚的,就是「中國夢」開始大喇喇地談起富國「強兵」。日前,華爾街日報》專文評析「中國夢」中「強兵」的意義,推測習可能為了拉攏軍隊,作為大幅改革的後盾;但也可能是以外交、軍事作為轉移人們對內政不滿的注意力。該文認為習近平此舉捨棄了三十年來鄧小平在外交政策上的訓令:「韜光養晦、絕不當頭」。開始宣告中國作為世界強權,不再遮遮掩掩,而要以強兵作為後盾,追求民族復興的春秋大夢,云云。

 本來新任領導者上台,新人新氣象,當然可以提出願景與治國方向。不過,「夢」在中文語境中,實在太過虛無飄渺。黃梁美夢、南柯一夢、白日夢,大抵都是過眼雲煙、倏忽變化、轉眼成空。「夢」的虛幻程度,遠超過願景、目標、理想、方向等詞,讓人感到說話者自己都不太相信能實現。即使在台灣,陳水扁2000年競選總統時提的「有夢最美,希望相隨」,也只是強調有夢想是件好事,不敢妄言美夢就會成真。


不過,由這種修辭的使用,可以看出習近平與過去幾位中共領導人相較,個性確實是大膽、浪漫許多,尤其相較於胡錦濤。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江澤民的三個代表,胡錦濤非常保守的提出「科學發展觀」,而習近平卻以「中國夢」作為自己的治國目標,足見其性格。性格影響命運;領導者的性格,影響一個國家的命運。雖然現在有些觀察家指出習上台後,既有施政格局不變,但是忽略了關注領導者特質的面向,特別是,有些人得意後,個性更會展露無遺。

此外,「中國」夢在中共官僚體系層層奉旨詮釋下,最後一定是圍繞在民族復興、愛國主義甚至國家統一上。提倡這類目標,好處在於短期內可以做無本生意,要人民齊心協力,停止抱怨,完成復興大業的夢想。可是,這種動人口號,卻無異是在玩火。近來中共與周遭鄰國的領土爭議,日本、南海諸國、印度,甚至美國要以「再平衡」政策介入亞太地區,這些都是難解的習題。可是中國夢的列車一旦駛出,幾乎就很難煞車。即使司機想慢行,被鼓動起來的乘客,絕不會善罷干休。因此,習近平此舉無異是火上添油,不久,恐將騎虎難下,面對複雜的國際外交衝突以及更強的實力後盾時,難以自處。


解套之處,就中共領導人而言,中國夢的核心關鍵,還是要能與世界和平共存,甚至能對國際社群作出貢獻。換言之,中國夢要能有普世價值。光是強調民族復興、愛國主義,這只是一國、一民族的繁榮興盛。事實上,當國家越強大時,其他國家會有更多的恐懼或是敵意,反而會有更多阻力。中共應該認真思考,要以甚麼樣的價值、文化、政策,以軟實力讓世界服氣、仿效、追隨,這才能有長久的發展。這是中國可以給世界帶來的美夢,而非夢靨。


對於台灣而言,中共的「中國夢」將會是一個緊箍咒,很難跳出來。不過,若從另類思考,台灣可以努力去詮釋「中國夢」,讓緊箍咒成為跟斗雲,讓台灣成為中國夢的標竿。其實,這種思維在過去國民黨黨化教育中,就有「民族的復興基地」、「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或是「自由、平等、均富」的中國。這些想法現在被視笑話。不過,倘若我們對於民主真正有信心,認識到法國政治哲學家托克維爾所強調的人類追求平等處境的強大驅力是「天命」、「大勢所趨」;而現實歷史中,一波又一波的民主化浪潮的衝擊。假若中國的民主只是遲早的事,台灣為何不能以領頭羊自居呢?如此,我們又何懼「中國夢」呢?

 

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


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

長達一年多,耗費約兩億新台幣,英國大法官「李文森調查報告」Leveson Inquiry)日前終於公諸於世,總計四大卷,全部近兩千頁,光是摘要報告也近五十頁。目前在調查的官網上,提供免費下載。

此份調查報告的起因,主要是源於去年媒體大亨梅鐸旗下的《世界新聞日報》爆發電話竊聽的醜聞。有一名綁架受害者遭該刊記者竊聽電話,致使誤導警方辦案。世界新聞日報》在民怨強大壓力下,宣布停刊。


後來,更發現竊聽名單約有四千多人,實際遭駭也高達八百多人,其中包括許多名人與災難受害者。英國首相卡麥隆遂命大法官李文森針對近年來日益荒腔走板的英國媒體行徑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應該就是狗仔隊的追逐,導致黛安娜王妃殞逝),進行調查報告,並提出建議。

參與調查報告的聽證人數高達337人,另有近三百份書面意見。報告中涉及的問題很多,包括近日台灣沸沸揚揚有關媒體寡占的問題,報告中也有強調,認為將會破壞言論自由的多元性。此外,英國媒體與警察關係、媒體與政治人物過於親近首相卡麥隆與梅鐸就關係菲薄〉、媒體對個人隱私的傷害等等,都有長篇論述。

不過,在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報告中針對媒體紀律的管制辦法,英國媒體爭論焦點也多在於此。報告中指出,現行英國媒體自律的「報刊投訴委員會」The Press Complaints Commission〉根本無法發揮效用,是「無牙的老虎」。因此,報告建議成立一個新的媒體紀律組織,而非一般媒體與學界喜歡強調的「媒體自律」。這個號稱要獨立於政治與商業力量之外的組織,設計有半強制入會的誘因機制,而且對於會員的違紀事項,一旦做出處罰決議,具有相當司法的效力,最高可處罰一天營業額的百分之一,最高不超過一百萬英鎊。

反對者大多以言論自由將遭到破壞為由,反對設立這種管制媒體紀律的獨立機關。事實上,討論任何制度,都很難單純放在真空的世界裡,討論優缺。媒體自律成功的國家,譬如挪威,但這也導因於該國媒體自律組織能夠發揮效用,各家媒體能夠認同自律組織,願意遵循該組織的決議。同樣的,這種組織若放到台灣,可能成為另一個政黨與媒體、藍與綠間大戰的場域。要成立這樣的組織,除非是發生重大事件,否則只是徒惹爭議。因此,英國諸多媒體倘若真要反對,本身也要能提出一個合理的辦法,不是一直高喊言論自由就可以。

當然,就實際政治運作上,英國首相卡麥隆目前面臨很大的考驗,一方面他表示尊重報告的建議;另方面,他必須考量在政策上付諸實行,會面臨多大的媒體反彈,這對於他的政治生涯將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不過,若從理論層次分析。言論自由事實上也不等於新聞自由,兩者之間存在著間隙,甚至有時會是鴻溝,所以也不應將兩者混為一談。舉近日的例子,人們為了捍衛多元意見表達的自由,所以認為應限制媒體大亨從事新聞的自由,這裡就是以言論自由之名,限制新聞自由。此外,個人言論,可以談人隱私、說長道短,新聞就不能任意揭露一般人隱私;個人可以高放厥詞、抒發己見,新聞就應注意平衡報導或力求查證等等,足見兩者是有差異的。

言論自由是自由民主社會中,一個非常根本的基本權利,這是展現人民自由權利,提供民主參政基礎以及追求真理、修正錯誤的重要憑藉。而新聞自由則是提供人們「知的權利」,讓人們具有充分資訊,才能做出正確判斷。

而事實上,在任何社會中,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都有差距,這其中的機制,有論者稱為「審查制」。而審查制就像監視器一樣,你可以高聲斥責侵犯人權;但是,也還是有很多人在被偷、被搶後,高聲斥責為何監視器故障。

盧梭在其《社會契約論》一書中,開頭提到:「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之中」,他說他無力解除枷鎖,只能為適當的枷鎖說出正當的理由,為其加上花環。李文森法官正努力美化媒體紀律的枷鎖,只看英國媒體是否願意就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