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英語教學之困境與突破
全英語教學之趨勢
隨著英國自十七世紀起的殖民擴張以及美國在廿世紀成為世界強權—在教育、科技、文化、軍事等多方面大幅領先其他各國,英語逐漸成為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的共通語言。特別是在網際網路普及與國際媒體傳播下,助長了此一發展趨勢(Crystal, 1997, pp. 1-3)。
台灣在國際社會中,政治上處於一個非常特殊的地位,急需與世界各國交流接觸。在經濟上,雖然近年來重心放在語言相同的中國大陸市場上,但是歐美仍然是進出口貿易的重要對象,而印度、東南亞、中南美洲以及非洲等則是有待努力開拓的市場。因此,與世界接軌,提升國家競爭力,是高等教育培育人才的重要方向。英語作為世界性溝通語言,如何讓我們的大學生擁有更好的英語能力,成為教育部與各校發展的重點項目之一。
事實上,目前許多大專院校除了設置基本英語能力作為畢業門檻外,在專業與通識教育上也提供全英語教學課程(筆者即為全英語通識課程的教師)。甚至有的學校設置專門全英語課程的學院、學程、學位,希望藉此提升學生們的英語能力與素養。事實上,不僅台灣如此而已,這也是許多非英語系國家重視的方向(大前研一,2010,pp. 284-287)。
全英語教學的困境
因此,提升英語能力是重要教育項目之一。然而,對於專業課程以及通識教育是否應以全英語進行,而非僅侷限在「英文課」中學習英文?事實上,有許多學者提出反省(例見廖柏森,2006;張郁雯,2012;曾憲政,2012)。整理學者的質疑與筆者授課時的經驗,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面向:
(一)學生的挫折
學生的母語並非英語,進入全英語的環境,不僅要努力學習專業知識,還要熟悉教室與社會生活相關用語。在雙重陌生的語彙環境下,不僅學習速度較慢,學生也很難以英語思考,知識累積有限,而且容易產生挫折感,降低學習興趣。
(二)教師能力問題
全英語課程中,師資雖多為曾留學國外的教師,但是母語多非英語。這些教師雖然在專業能力上受到肯定,但是能否以流利、正確的英文講授課程,不無疑問。倘若只是中英文夾雜,或者以念教科書等方式進行,也就違背了全英語教學原有的宗旨。
(三)語言霸權的問題
語言不僅是學習知識的工具,語言本身即在表達價值與文化。當學生們不僅在英文課學習英文,還要以英文學習專業與通識課程時,無疑是強化了以英文為主體的知識霸權。這似乎表示,能夠以流暢英文說話的外國人代表了正確知識的來源,他們的一言一行成為模仿的典範,而事實上卻可能是錯誤的或只是不同但並非更好的價值。當我們學習英語,努力仿效英語世界的文化、價值觀時,卻總是力有未逮或者東施效顰,因為畢竟處於不同文化體系之中,卻也就自我淪陷於文化殖民地的角色。
因此,全英語教學並非只有優點,而且還可能降低學生學習意願、讓教師無法成為適格的教育者而自我挫折,以及只是更惡化文化殖民的處境。這對於侈言提升國家競爭力、培育世界人才云云,似乎南轅北轍、相互違背,似乎只是創造了更多的挫折與自我矮化。
突破困境
本文在有限的篇幅內,恐怕無法對上述幾個大問題作完整的回應,同時也無法代表其他全英語授課者說明教學宗旨。不過,本文希望藉由提出一套全英語授課的教學思維:「破英文、好溝通」(Poor English,
Rich Communication),說明教學方式與理由,然後再試圖回應上述三項質疑。
(一)「全英語教學課程」與「英文課」的差異
筆者首先想強調「全英語教學課程」與「英文課」的差異。「全英語教學課程」是以英文作為媒介,傳授相關專業知識或通識主題,語言只是工具,目的在傳達學科內容。當然這類課程的設置的附加目的,也希望能增進學生的語文能力,並且提供全英文的模擬環境。而「英文課」則主要是以語文為重點,著眼於單字、,﷽﷽﷽﷽﷽﷽﷽﷽同一課程中學習﷽﷽﷽﷽﷽﷽﷽﷽﷽獻分析等粉文法、發音、腔調等,教導學生如何使用正確的英文,甚至能夠欣賞優美的文學作品。
若再進一步闡析,兩者的重要區別在於著重學習的不同面向。由於全英語課程的重點在傳達學科知識,英文只是學習時使用的語言,在考核學生學習成果時,就是以是否瞭解學科內容而不是文法、拼字等。因此,全英語教學重點之一,應該鼓勵學生能試圖以有限的英語字彙,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聽眾溝通。因此,重點不在於文法是否正確、腔調是否標準、發音是否精確。這些應該是英文課程的重點,而非全英語教學課程的重點。
其次,全世界僅有8%的人母語為英語(張玉琦,2013)。在許多國際場合中,印度人講印度英語、日本人講日式英語、西班牙講的是西班牙口音的英語。英語作為世界語言,不是只和英語為母語的人溝通而已。因此,此時一味強調字正腔圓的美式英文或英式英文腔,除了只是增添自我挫折感外,同時也浪費了許時間。試想,我們會要求外國人說中文,完全沒有外國腔嗎?還是能表達意思即可。以筆者個人經驗為例,第一次參加國際會議時,也很擔心自己的發音問題,事前頻頻問美國友人特定字詞的發音。可是,在發表中的問答時,聽眾真正關心的不是發音正確與否,而是筆者提出的主張是否有道理。而且,提問者來自捷克、埃及、日本等國,他們各自的口音或夾雜錯誤的文法,並沒有阻礙我們彼此的交流。若一直把思緒放在對方或自己發音錯誤,或者哪個語法有問題,似乎都偏離了溝通的焦點。
再者,就筆者的經驗與獲得的訊息,許多台灣學生(或可包括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等)在國外上課時往往不敢提問或是表達自己的想法。問題之一,就是擔心自己的語言能力不足。但事實上,大家的語言能力其實相當不錯,常聽到許多外國友人真心稱讚,而我們只是自我心理障礙,反而扼殺了更進一步發揮與進步的機會。
(二)破英文、好溝通
因此,筆者在全英文授課上,第一堂開宗明義即向同學說明上述觀念,並且強調英語作為世界語,我們當然可以用台式英語或中式英語表達我們的論點,藉此鼓勵同學們勇於開口。即使我們說的是破英文,可是事實上,許多非以母語為英語的外國人,也是破英文。重點在於努力溝通,以英語傳達彼此的意思。日本知名經營管理大師:大前研一,也非常強調英語的重要性,認為是在當前職場生存的「三大神器」之一。然而他認為,「所謂一口好英語,並不是指英語流暢。因為世界共通的語言並不是英語,而是文法或語言都不正確的『破英文』。」但是敢說、常說、習慣說,就可以使這個破英文幫助我們走向世界。因此筆者稱為 Poor English, Rich Communication(破英文、好溝通)。
基於這樣的教學理念,我們在課堂中,不會糾正文法,也不會糾正發音,更不會強調腔調。而是試著以英語作為一種溝通工具,同學若碰到不會的字,鼓勵用其他英語詞彙來解釋,甚至肢體語言來說明都可以。
此外,我們也在課程一開始,介紹網路上許多世界名校提供的課程,鼓勵同學自行觀看學習。因此,同學們若想練習英文聽力,事實上,這些名校教師可以在網路上以純正美語教學。但是,若想要練習口語,試著以英語表達學科知識,就需要實體課程中的發言機會。因此,課程也安排許多討論機會,讓同學試著就課程議題在小組中分享自己的觀點,少數同學還可在全班面前報告。這除了是口語練習,同時也符合建構論的教學主張:知識不是由教師灌輸傳授的,而是透過學習者的主動建構:無論是透過自身主觀經驗與外在的通則調和獲得;或者藉由與他人討論磋商得到的共識(廖柏森,2009,pp. 70-71)。
另方面,對於聽不懂而有挫折感的同學,教師則以自身在國外的挫折經歷勉勵同學。及早面臨挫折,也是提早鼓勵同學有心理準備,早點開始下苦工練習。倘若真得要等到在國外或者是職場上面對外國人時,才知道自己不足時,那種挫折感恐怕會更大,而且屆時面臨的多重壓力,恐怕會更嚴重。筆者在國外看到許多台灣或大陸同學,因為害羞或者自覺語言能力不足,最後多是華人在一起講中文,而喪失了原本到國外求學,體驗多元文化的機會。
對於三項質疑的回應
基於上述教學理念,並加上實際教學時的調整,試著回應前述對全英語教學的三種質疑:
(一) 協助學生面對挫折,作為激勵學習的開始
坦白的說,全程英文課程確實不容易。因此,除了對學生的心理建設外,同時投影片建議也要多些文字說明。經過從小的英語教育,同學們的閱讀能力往往較強,教師口說時,讓同學看到投影片上的文字,有助於提升理解能力。此外,對於同學們的發言,原則上儘量採鼓勵、讚美態度。因為能夠開口,試著以英文表達自己的意見,這些都是好的開始。教師不可能也不需傳授所有的知識,但是若能提升同學們的興趣與自信心,至少提供學生繼續學習的誘因。
(二)教師也要自我建設,不求完美英語
倘若以美國或英國教師的英語為標準,恐怕台灣確實很難有夠格的師資,教師本身也會非常挫折,如同伸手摘星。但是倘若把標準降低,以「破英文、好溝通」的觀點,與學生一同試著以有限的詞彙溝通,學生較少的壓力,老師也可以減輕自我的心理負擔。此外,譬如筆者所屬的全英語通識教學計劃,同一門課程,一週內在四所不同大學任教,經過四次反覆演練,也容易補足詞彙與修正表達方式。此外,現在英語網路課程隨處可得,教師若有心強化教學用語,只需不斷地聆聽此類課程,就很容易掌握特定上課用語,再搭配原有的專業素養,全英語課程就不是那麼的艱困。
(三)英語是世界語,不是美國人、英國人專屬的語言
英語作為世界語言,這種語言霸權確實不是一朝一夕就會動搖,當然也不是一門全英語課程就會更加惡化。不過,某種程度強調台式、中式英語的溝通,其實也在強化自身的主體性。正如廖柏森(2006)教授所言,「過去被邊緣化的所謂『非正統英語』如新加坡英語(Siglish)、印度英語(Hinglish)目前都已經制度化(institutionalized)」,受到國際學術機構和企業組織的認可,更是這些國家人民文化認同中很重要的一部份」。雖然台式英語似乎很難自成一格,但是至少在世界語這樣的觀念中,我們不要再把英式、美式的標準腔視為唯一標準,而是重在表達溝通。將重點回到內容、專業素養本身,而不是文法、發音上,應該就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語言上的自卑、挫折感。甚至許多學科知識,在於融入本土經驗,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建立知識主體性的基礎。
結論
如何教授全英語課程,本文提出「破英文,好溝通」的觀點,鼓勵學生勇於發言,同時教師也可以降低自身的焦慮,正視英語作為世界語的意義。在可見的未來,教育政策趨勢似乎仍將十分重視英語教學。筆者認為倘若有適當的教育觀引領,將可使教學與學習更為健全。筆者並非英語教學專業,也非教育專業,只是一位熱情於教學的工作者。本文野人獻曝,將初步教學理念與經驗,草擬為文,還望獲得方家斧正,以免偏差觀念貽誤學生。但倘若心得有一二可供參考之處,也希望藉此推廣,祈裨益學生的學習。
參考書目
廖柏森(2006)。溝通式教學法(CLT)全英語教學之反思,英語與翻譯教學。取自http://blog.udn.com/trjason/212005
廖柏森(2009)。溝通式翻譯教學法之意涵與實施,編譯論叢,2(2),65-91.
張玉琦(2013)。破英語,讓你走進全世界!經理人(1月號)。
張郁雯(2012)。大學教育國際化-談開設全英語授課學位學程之必要性。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4),26-27。
曾憲政(2012)。國際化與全英語授課的迷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