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

人活在洞穴之中嗎?

柏拉圖著名的「洞穴之諭」,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哲理的故事。除了,因為看過幾個思想家(海德格,Hannah Arendt 以及 Leo Strauss)對這故事都有獨特的詮釋。另外,就是自己的生命經驗
確實常有活動洞穴的感概。所以特別喜歡與同學們分享。

當然,也有些同學,認為當代並不處於洞穴之中,我們的資訊發達,可以接觸各種管道。硬要與洞穴自稱,似乎有些牽強。

我同意上述的看法。甚至,一個寓言的故事,硬要去連結某些部分,都會顯得有些牽強。事實上,故事就是故事。過去,曾經看到一些大思想家詮釋時,就覺得應該照單全收。可是隨著年紀的增長,對於大師從崇拜到背離、疏離,再到重新接觸,對於大師的看法,也就保持欣賞,而非全信了。

我對於洞穴之說,最大的感概,大概就是自我認同了。以前小時候自己覺得是中國人,對於黃花崗烈士、武昌起義的故事,至今仍在我腦海裡。到了高中、大學歷經台灣民主化轉型,成為台灣人,是政治正確。甚至,在我周遭年輕人,幾乎全都是台灣人的自我認同。再想想數百年前到台灣的人,他們可能認為是明朝、清朝,到日本人.......過去信仰的身分認同、國家民族觀,會不會幾十年後,或甚至短短幾年,又是另外一套故事。這個最根本的自我認同,不就是如洞穴中的陰影嗎?

李登輝總統曾說他23歲以前,以為自己是日本人。我想他對於外在世界的影響,應該會有很大的感觸吧!

今日我們對於民主的信仰,會不會有一日又重新洗牌?就如歷史上,其實原本都是對斯巴達政體持正面的評價,可是民主時代開始,雅典在這一兩百年才開始成為更正面的評價。寫希臘史的贊若芬寫到,雅典敗於斯巴達,被迫拆除圍牆時,當時許多希臘人感動落淚,認為這是希臘重獲自由的開始。

宗教,也是另一種洞穴吧!信仰是一種洞穴,不信仰未嘗不是一種洞穴。我們以為掙脫了一切,其實只是被「科學」這一類的陰影所壟罩。

另外就是商業的陰影。商業價值告訴我們對於文明、金錢、幸福、快樂、權利、自由、環保等等,都給我們一些似是而非的陰影,不斷的教化我們,影響著觀看著。

因此,我覺得「欺騙」是我們人生領域中,時常會碰到的事,洞穴之說,也就有其影射的意思。

面對欺騙,一說是我們總是要屏除一切的欺騙,努力求得真實。但是,這有其困難度。真理難求。總是有許多未知,虛假意識充斥其中,甚至今日的科學典範,也有可能日後重新更替。也有一說,認為人們就是活在洞穴之中,不可能脫離的。我們可能對自己的出生、階級、意識形態、種族、政治觀、宗教、價值觀,完全抽離地批判、脫離嗎?脫離了這些,我們還成為什麼?失去了自我的認同。

當然,每個人可以持不斷的觀點,只是,我覺得我們固然活在洞穴中,偶爾思考一下,洞外的可能性。應該有助於不要太執著,避免一些痛苦。

有同學曾問我,那我們要如何到洞外呢?我想柏拉圖的隱喻,似乎需要哲人拉一把。有的人會說,就是跟偉大心靈對話,讓我們的視野可以暫時脫離現狀的框架,重新思考其他可能性。也有的人說,就是理性的反思、保持懷疑。唯一相信就是我們的思考。盡可能地消除陰影與欺騙。聆聽不同聲音。傾聽自己心理的真實聲音。.................

方法有很多,無論是從外在格物致知或者從內在反求諸己,我覺得都可以減少一些外在的影響。隨時保持這種警覺性,相信可以活得更真實、更自在。當然,不可以否認,有時也是比較辛苦。

作個有實踐力的宗教家?還是一個不斷自我質疑的哲學家?我寧可作前者,卻傾向後者,但又不夠格,就在這種角色中掙扎。或許早就該定性了。自己也很相望有一天真實參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