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次上課之前,通常會請同學撰寫指定閱讀範圍的摘要、心得與提問。因為沒有規定形式與字數,所以,有些同學往往不知道如何下筆,所以偶有人遲交或沒交。而呈現出來的作業,狀況也差別很大。
以下提供一些想法,或者可供作寫作業時參考。
首先,我希望看到的成果是,同學們大致掌握了章節內容,至少知道作者到底想解決什麼問題,提供了什麼解答。其次,瞭解同學的理解狀況,以便在上課時,知道上課進度的快慢。第三,期待看到同學們的提問,我也可以事先準備好詳細的資料,而非含糊的即問即答。
所以,建議作業方式如下:
1. 明白指出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她/他所提供的答案。所以,前言、序言、目錄、跋,就是同學必須多花些時間的地方,務必詳讀。
2. 摘述章節重點。有的同學寫的很細,耗費許多時間。其實,我並不希望同學抄寫書中的內容。我只是希望同學約略提到,這一章到底在講什麼?列點也可以,或者兩三句話帶過也可以。有的同學斷章取義,或者誤讀了,我在上課時,才能夠提醒同學,作者的原意。倘若同學摘述正確,我就知道讀懂了,我就可以補充些資料,或者帶過即可。
3. 「心得」是很有趣的部分。我會很想知道妳/你們的想法。有的同學是以情緒式的(比例要少一點,一般的作業最好不要出現)。譬如好難懂!好無聊啊!好多啊!這樣我可以知道同學對閱讀內容的反應,甚至考量是否份量減少或增加。比較正式的,是理性的討論。譬如對哪項說法特別感興趣或表達不贊成的,可以針對某一點、某一段多加發揮。在上課時,我也可以多討論這方面議題,甚至,其它同學跟我也都可以學習到妳/你的獨到見解。
4. 通常同學比較少寫「提問」,這是蠻可惜的。我強烈建議,每次作業至少準備兩個問題。因為,抱持著疑惑閱讀,是一個非常積極的閱讀、上課方式,有助於瞭解(因為想要找答案)。另方面,如果上課前提問,我也可以先準備好詳細的解答,或許對同學會比較有幫助。而且「盡信書,不如無書」,保持懷疑的態度,才不會受限在書中的框架。
5. 倘若時間急迫,沒有辦法閱讀完全部內容。就試著看頭、看尾、看標題、看中間、看粗體。因為這是預讀,所以閱讀內容,在上課時還可以再學習。我並未要求同學百分之百懂,因為全懂了,也就不用上課了。只要瞭解個大概,知道該章在講什麼,作者起先說什麼?後來結論是什麼?中間分了哪些點?那些是作者用粗體強調的重點?把這些初步的瞭解,寫成摘要、心得,等你/妳上課完,就可以知道自己的理解(猜測)是否有誤或正確。無論正確與否,都可以幫助你的學習。別太擔心成績,重點是自己的學習效果。
這是一個教學與學習分享的部落格,主題包括民主政治、政治思想、媒體、傳播、說服等。 歡迎留言或來信 chuanweihu@gmail.com 或可參見網站:「政治、溝通與生活」http://sites.google.com/site/huquanwei2010/
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2009年12月23日 星期三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書摘:選民進化論
書摘:選民進化論—如何選出最佳候選人
Won’t get fooled again
A voters’ guide to seeing through the lies, getting past the propaganda, and choosing the best leaders
By Joseph H. Boyett(約塞夫‧波耶特)
內容介紹
問題意識:如何讓自己成為「精明選民」?
1. 盲從的癥結
我們期待領袖幫我們度過危機、面對改變
←解藥:
對提供「特效藥」的領袖表示懷疑
2. 分辨領導動機
領導者是是否自戀?
是否依附者?
←密友的提醒
3. 領導的黑暗面
領導者的自大、黑白二分→容易導致災難
←感受領導者魅力時,就是要質疑的時刻
←領導者需要一個說實話的「傻瓜」
4. 揭穿領導者「好人」的假象
領導者的「逢迎策略」(strategy ingratiation)
社會心理學中的「互惠規範」
我對你好,你對我好
5. 預防願景變質
質疑領導者的願景
真的嗎?
可行嗎?
有道理嗎?
6. 審視領導者美化的價值觀
功利主義:最大多數人獲得最大利益
規則論(康德)
定言令式
第一:
普遍化:每個人依據的動機
可逆性:我也同意如此
第二:
對待自己、他人→目的,非手段
言行不一的問題
7. 領導者誤判現實的可能性
① 自以為是
② 誤解、曲解因果關係
③ 高估自己的能力
8. 破解領導者所謂的事實
破解民調
① 抽樣問題
② 無意見的解釋
③ 問題的引導
9. 「領導話術」
領導者善用宣傳技巧
民調、焦點團體操作語言
10. 追隨者的優生基因
獨行俠的重要性
11. 領導者的優生基因
優柔寡斷
12. 結論
列點說明
領導者
追隨者的準則
心得
從追隨者的角度,反思領導者的領導統御
非常扼要簡潔的說明領導者的特質
願景的形成、雄辯之術
提供解構數據、統計、演說技巧等有趣段落
提供社會心理學一些有趣的實驗
盲點
過於解構「領導」,有時反而無法成事
我比較相信領導者還是有其必要性
太多的質疑,會使得整個社群無法成事
放重心在一般公民,可行性不大
Won’t get fooled again
A voters’ guide to seeing through the lies, getting past the propaganda, and choosing the best leaders
By Joseph H. Boyett(約塞夫‧波耶特)
內容介紹
問題意識:如何讓自己成為「精明選民」?
1. 盲從的癥結
我們期待領袖幫我們度過危機、面對改變
←解藥:
對提供「特效藥」的領袖表示懷疑
2. 分辨領導動機
領導者是是否自戀?
是否依附者?
←密友的提醒
3. 領導的黑暗面
領導者的自大、黑白二分→容易導致災難
←感受領導者魅力時,就是要質疑的時刻
←領導者需要一個說實話的「傻瓜」
4. 揭穿領導者「好人」的假象
領導者的「逢迎策略」(strategy ingratiation)
社會心理學中的「互惠規範」
我對你好,你對我好
5. 預防願景變質
質疑領導者的願景
真的嗎?
可行嗎?
有道理嗎?
6. 審視領導者美化的價值觀
功利主義:最大多數人獲得最大利益
規則論(康德)
定言令式
第一:
普遍化:每個人依據的動機
可逆性:我也同意如此
第二:
對待自己、他人→目的,非手段
言行不一的問題
7. 領導者誤判現實的可能性
① 自以為是
② 誤解、曲解因果關係
③ 高估自己的能力
8. 破解領導者所謂的事實
破解民調
① 抽樣問題
② 無意見的解釋
③ 問題的引導
9. 「領導話術」
領導者善用宣傳技巧
民調、焦點團體操作語言
10. 追隨者的優生基因
獨行俠的重要性
11. 領導者的優生基因
優柔寡斷
12. 結論
列點說明
領導者
追隨者的準則
心得
從追隨者的角度,反思領導者的領導統御
非常扼要簡潔的說明領導者的特質
願景的形成、雄辯之術
提供解構數據、統計、演說技巧等有趣段落
提供社會心理學一些有趣的實驗
盲點
過於解構「領導」,有時反而無法成事
我比較相信領導者還是有其必要性
太多的質疑,會使得整個社群無法成事
放重心在一般公民,可行性不大
2009年12月12日 星期六
期末報告:馬基維里給馬英九總統的一封信_參考要點
馬基維里給馬總統的一封信
一、形式上
(一)運用「結構分類法」(將事物的可能性分為幾種,然後一一討論)
(一)運用「結構分類法」(將事物的可能性分為幾種,然後一一討論)
(二)運用歷史經驗作為例證說明
(三)注意馬基維里希望一展長才的語氣二、內容
(一) 重視「事實」:如何才能真正穩固權力,而非憑藉應然面的「想像」
(一) 重視「事實」:如何才能真正穩固權力,而非憑藉應然面的「想像」
(二) 強調自主武力的重要性
(三) 人民是左右政權的力量,最要重視民眾的觀感(權力來源)
(四) 強調個人德行(virtue)的重要性,克服機運(fortune)的不確定性。這種德行是勇猛果敢、大膽的
(五)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不能讓民眾安逸,要隨時備戰,或不定期的軍事動員,塑造人民好的德行
(六) 成就自己的地位,一切可為,無須拘泥小德、小信。
1. 但是現代社會,媒體發達、教育普及,很難掩蓋或欺騙輿論。
2. 但,有時候還是可以。譬如:常有政治人說,絕不參選,然後繼續參選。也有政治人物說,將退出政壇,還是持續投入。
(1)衡量大局,只要民眾願意接受,或是個人的德行讓民眾接受。這些小德、小信就不是緊箍咒。馬基維里也不會認為應該遵守。
(七) 虔誠的特質是君主很重要的假象,民眾無法控制君主,但是相信虔誠的君主應該行為會比較遵守分寸(人管不了君主,只能交給神來管)。
備註:
(一)上述觀點為馬基維里《君主論》觀點,與本人無涉(呵呵!)。
(一)上述觀點為馬基維里《君主論》觀點,與本人無涉(呵呵!)。
(二)馬基維里有些論點,與現在的國情與當代民主,並非符合。所以,無須完全照搬,重點是掌握「精神」、「要旨」。這也是馬基維里所重視的,實是求是,才不會流於空想。
(三)此非標準答案,僅供參考!
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謹慎討論現實政治議題
一般在討論政治議題時,常常會有一種感嘆,為什麼政治人物這麼笨?這麼腐敗?或提出一些荒謬的政策,說出一些荒謬的言論。每個人在批判時,常常可以口沫橫飛,高談闊論。我們看到許多優秀人才投入政治,可是最後,表現的結果,卻還是一樣糟。我們當然可以如街頭巷議般的,隨意指責。不過,就我個人的觀察與體驗,我覺得有時評判時,還是要小心一點,可能還要有些面向需要考量。
一,層次的問題。我們一般評判政治議題時,往往是以個人的角度出發,抓住了一個理由,或是學理上的道理,然後盡情發揮。可是,執政者要考量的是整體的層面,考量多數人的意見(這關係到他權力能否維繫,也有正當性考量)。換言之,政治人物不太可以「縱使千夫所指,吾往矣」。這不是戀棧權力,還有考量他的權力來自多數人民,不太能與多數民眾相抗衡,這是十分困難的,也會失去正當性。
(1)學者當然可以堅持理想,可是一個務實的政治家,則要遷就現實,否則,就趕快離開吧!(有時離開也是好事,只是若真想「做點事」,就要衡量了)
(2)整體層次,也有妥協、折衝、交換的考量,政治家有時以退一步,進兩步的方式在操作,這也不是從單一事件可以客觀評量的。
A:譬如,有人將美牛事件與軍購,台美貿易結合在一起,這種操作,就不是從單一事件,就可以評量的。
二,做與說的層次。政治是一種實踐的藝術,有時可以做,不能說;有時可以說,不能做。有時學者以為看到了事物的真實面貌,大聲疾呼政府應該如何做。可是,政府有時只能默默做,不應該去說。說了,反而失去了功效,或是會遭遇挫折。
(1)舉例言之,有人倡議江陳會的「抗議專區」。理由是有秩序才會有自由。此說固然有理。可是,這種公開建議,只是引發反對民眾的激烈反彈,亦有違反人民集會結社之自由。這項公開宣稱的政策,反而受到阻礙。但事實上,可以想見,政府在施政時,真正施行的方式,還是封鎖一些地方,開放一些地方。這本來就是行政上的常理。譬如,可以在總統府前抗議,但是還是有一個BLOCK距離的限制。這在藍綠執政時期皆為如此。因此,提出此一觀點者,可能還洋洋得意自己的見解。但,這只是破壞了這樣的政策,到時有限制,還會遭到更大的反駁。
(2)曾聽過到有學者到中共方面,點破政府在兩岸政策的兩面手法。本來兩面手法,是一種政治技藝,未必有效,固然是可以被批判。但是,這種公開揭露,會更降低兩面手法的功效,對國家既有的政策更不利。那這到底是幫助國家,還是誤了國家。而這些學者原本批判兩面手法,是為了提出更好的,對台灣更有利益的策略。
我並不想為腐敗、愚蠢的政治人物辯護。我只是覺得,罵很容易,只是當人人皆可以高談闊論時,應該要小心,自己評論時,若站在真正想把事情做好的立場上,自己的批判,能否真正促成「好事」,還只是誤事,甚至成為被操弄的棋子(有時政治人物就是故意讓輿論反彈,讓一些學者跳出來當打手),或是格局不夠,層次不對,這些都是我們在評判現實政治議題時,應該要謹慎的。
一,層次的問題。我們一般評判政治議題時,往往是以個人的角度出發,抓住了一個理由,或是學理上的道理,然後盡情發揮。可是,執政者要考量的是整體的層面,考量多數人的意見(這關係到他權力能否維繫,也有正當性考量)。換言之,政治人物不太可以「縱使千夫所指,吾往矣」。這不是戀棧權力,還有考量他的權力來自多數人民,不太能與多數民眾相抗衡,這是十分困難的,也會失去正當性。
(1)學者當然可以堅持理想,可是一個務實的政治家,則要遷就現實,否則,就趕快離開吧!(有時離開也是好事,只是若真想「做點事」,就要衡量了)
(2)整體層次,也有妥協、折衝、交換的考量,政治家有時以退一步,進兩步的方式在操作,這也不是從單一事件可以客觀評量的。
A:譬如,有人將美牛事件與軍購,台美貿易結合在一起,這種操作,就不是從單一事件,就可以評量的。
二,做與說的層次。政治是一種實踐的藝術,有時可以做,不能說;有時可以說,不能做。有時學者以為看到了事物的真實面貌,大聲疾呼政府應該如何做。可是,政府有時只能默默做,不應該去說。說了,反而失去了功效,或是會遭遇挫折。
(1)舉例言之,有人倡議江陳會的「抗議專區」。理由是有秩序才會有自由。此說固然有理。可是,這種公開建議,只是引發反對民眾的激烈反彈,亦有違反人民集會結社之自由。這項公開宣稱的政策,反而受到阻礙。但事實上,可以想見,政府在施政時,真正施行的方式,還是封鎖一些地方,開放一些地方。這本來就是行政上的常理。譬如,可以在總統府前抗議,但是還是有一個BLOCK距離的限制。這在藍綠執政時期皆為如此。因此,提出此一觀點者,可能還洋洋得意自己的見解。但,這只是破壞了這樣的政策,到時有限制,還會遭到更大的反駁。
(2)曾聽過到有學者到中共方面,點破政府在兩岸政策的兩面手法。本來兩面手法,是一種政治技藝,未必有效,固然是可以被批判。但是,這種公開揭露,會更降低兩面手法的功效,對國家既有的政策更不利。那這到底是幫助國家,還是誤了國家。而這些學者原本批判兩面手法,是為了提出更好的,對台灣更有利益的策略。
我並不想為腐敗、愚蠢的政治人物辯護。我只是覺得,罵很容易,只是當人人皆可以高談闊論時,應該要小心,自己評論時,若站在真正想把事情做好的立場上,自己的批判,能否真正促成「好事」,還只是誤事,甚至成為被操弄的棋子(有時政治人物就是故意讓輿論反彈,讓一些學者跳出來當打手),或是格局不夠,層次不對,這些都是我們在評判現實政治議題時,應該要謹慎的。
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