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如何撰寫摘要、心得、提問

在每次上課之前,通常會請同學撰寫指定閱讀範圍的摘要、心得與提問。因為沒有規定形式與字數,所以,有些同學往往不知道如何下筆,所以偶有人遲交或沒交。而呈現出來的作業,狀況也差別很大。

以下提供一些想法,或者可供作寫作業時參考。

首先,我希望看到的成果是,同學們大致掌握了章節內容,至少知道作者到底想解決什麼問題,提供了什麼解答。其次,瞭解同學的理解狀況,以便在上課時,知道上課進度的快慢。第三,期待看到同學們的提問,我也可以事先準備好詳細的資料,而非含糊的即問即答。

所以,建議作業方式如下:

1. 明白指出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她/他所提供的答案。所以,前言、序言、目錄、跋,就是同學必須多花些時間的地方,務必詳讀。

2. 摘述章節重點。有的同學寫的很細,耗費許多時間。其實,我並不希望同學抄寫書中的內容。我只是希望同學約略提到,這一章到底在講什麼?列點也可以,或者兩三句話帶過也可以。有的同學斷章取義,或者誤讀了,我在上課時,才能夠提醒同學,作者的原意。倘若同學摘述正確,我就知道讀懂了,我就可以補充些資料,或者帶過即可。

3. 「心得」是很有趣的部分。我會很想知道妳/你們的想法。有的同學是以情緒式的(比例要少一點,一般的作業最好不要出現)。譬如好難懂!好無聊啊!好多啊!這樣我可以知道同學對閱讀內容的反應,甚至考量是否份量減少或增加。比較正式的,是理性的討論。譬如對哪項說法特別感興趣或表達不贊成的,可以針對某一點、某一段多加發揮。在上課時,我也可以多討論這方面議題,甚至,其它同學跟我也都可以學習到妳/你的獨到見解。

4. 通常同學比較少寫「提問」,這是蠻可惜的。我強烈建議,每次作業至少準備兩個問題。因為,抱持著疑惑閱讀,是一個非常積極的閱讀、上課方式,有助於瞭解(因為想要找答案)。另方面,如果上課前提問,我也可以先準備好詳細的解答,或許對同學會比較有幫助。而且「盡信書,不如無書」,保持懷疑的態度,才不會受限在書中的框架。

5. 倘若時間急迫,沒有辦法閱讀完全部內容。就試著看頭、看尾、看標題、看中間、看粗體。因為這是預讀,所以閱讀內容,在上課時還可以再學習。我並未要求同學百分之百懂,因為全懂了,也就不用上課了。只要瞭解個大概,知道該章在講什麼,作者起先說什麼?後來結論是什麼?中間分了哪些點?那些是作者用粗體強調的重點?把這些初步的瞭解,寫成摘要、心得,等你/妳上課完,就可以知道自己的理解(猜測)是否有誤或正確。無論正確與否,都可以幫助你的學習。別太擔心成績,重點是自己的學習效果。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書摘:選民進化論

書摘:選民進化論—如何選出最佳候選人
Won’t get fooled again
A voters’ guide to seeing through the lies, getting past the propaganda, and choosing the best leaders
By Joseph H. Boyett(約塞夫‧波耶特)


 內容介紹
 問題意識:如何讓自己成為「精明選民」?
 1. 盲從的癥結
 我們期待領袖幫我們度過危機、面對改變
 ←解藥:
 對提供「特效藥」的領袖表示懷疑
 2. 分辨領導動機
 領導者是是否自戀?
 是否依附者?
 ←密友的提醒
 3. 領導的黑暗面
 領導者的自大、黑白二分→容易導致災難
 ←感受領導者魅力時,就是要質疑的時刻
 ←領導者需要一個說實話的「傻瓜」
 4. 揭穿領導者「好人」的假象
 領導者的「逢迎策略」(strategy ingratiation)
 社會心理學中的「互惠規範」
 我對你好,你對我好
 5. 預防願景變質
 質疑領導者的願景
 真的嗎?
 可行嗎?
 有道理嗎?
 6. 審視領導者美化的價值觀
 功利主義:最大多數人獲得最大利益
 規則論(康德)
 定言令式
 第一:
 普遍化:每個人依據的動機
 可逆性:我也同意如此
 第二:
 對待自己、他人→目的,非手段
 言行不一的問題
 7. 領導者誤判現實的可能性
 ① 自以為是
 ② 誤解、曲解因果關係
 ③ 高估自己的能力
 8. 破解領導者所謂的事實
 破解民調
 ① 抽樣問題
 ② 無意見的解釋
 ③ 問題的引導
 9. 「領導話術」
 領導者善用宣傳技巧
 民調、焦點團體操作語言
 10. 追隨者的優生基因
 獨行俠的重要性
 11. 領導者的優生基因
 優柔寡斷
 12. 結論
 列點說明
 領導者
 追隨者的準則
 心得
 從追隨者的角度,反思領導者的領導統御
 非常扼要簡潔的說明領導者的特質
 願景的形成、雄辯之術
 提供解構數據、統計、演說技巧等有趣段落
 提供社會心理學一些有趣的實驗
 盲點
 過於解構「領導」,有時反而無法成事
 我比較相信領導者還是有其必要性
 太多的質疑,會使得整個社群無法成事
 放重心在一般公民,可行性不大

2009年12月12日 星期六

期末報告:馬基維里給馬英九總統的一封信_參考要點

馬基維里給馬總統的一封信
◎重點參考

一、形式上
(一)運用「結構分類法」(將事物的可能性分為幾種,然後一一討論)
(二)運用歷史經驗作為例證說明
(三)注意馬基維里希望一展長才的語氣

二、內容
(一) 重視「事實」:如何才能真正穩固權力,而非憑藉應然面的「想像」
(二) 強調自主武力的重要性
(三) 人民是左右政權的力量,最要重視民眾的觀感(權力來源)
(四) 強調個人德行(virtue)的重要性,克服機運(fortune)的不確定性。這種德行是勇猛果敢、大膽的
(五)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不能讓民眾安逸,要隨時備戰,或不定期的軍事動員,塑造人民好的德行
(六) 成就自己的地位,一切可為,無須拘泥小德、小信。
1. 但是現代社會,媒體發達、教育普及,很難掩蓋或欺騙輿論。
2. 但,有時候還是可以。譬如:常有政治人說,絕不參選,然後繼續參選。也有政治人物說,將退出政壇,還是持續投入。
(1)衡量大局,只要民眾願意接受,或是個人的德行讓民眾接受。這些小德、小信就不是緊箍咒。馬基維里也不會認為應該遵守。
(七) 虔誠的特質是君主很重要的假象,民眾無法控制君主,但是相信虔誠的君主應該行為會比較遵守分寸(人管不了君主,只能交給神來管)。

備註:
(一)上述觀點為馬基維里《君主論》觀點,與本人無涉(呵呵!)。
(二)馬基維里有些論點,與現在的國情與當代民主,並非符合。所以,無須完全照搬,重點是掌握「精神」、「要旨」。這也是馬基維里所重視的,實是求是,才不會流於空想。
(三)此非標準答案,僅供參考!

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謹慎討論現實政治議題

一般在討論政治議題時,常常會有一種感嘆,為什麼政治人物這麼笨?這麼腐敗?或提出一些荒謬的政策,說出一些荒謬的言論。每個人在批判時,常常可以口沫橫飛,高談闊論。我們看到許多優秀人才投入政治,可是最後,表現的結果,卻還是一樣糟。我們當然可以如街頭巷議般的,隨意指責。不過,就我個人的觀察與體驗,我覺得有時評判時,還是要小心一點,可能還要有些面向需要考量。

一,層次的問題。我們一般評判政治議題時,往往是以個人的角度出發,抓住了一個理由,或是學理上的道理,然後盡情發揮。可是,執政者要考量的是整體的層面,考量多數人的意見(這關係到他權力能否維繫,也有正當性考量)。換言之,政治人物不太可以「縱使千夫所指,吾往矣」。這不是戀棧權力,還有考量他的權力來自多數人民,不太能與多數民眾相抗衡,這是十分困難的,也會失去正當性。
(1)學者當然可以堅持理想,可是一個務實的政治家,則要遷就現實,否則,就趕快離開吧!(有時離開也是好事,只是若真想「做點事」,就要衡量了)
(2)整體層次,也有妥協、折衝、交換的考量,政治家有時以退一步,進兩步的方式在操作,這也不是從單一事件可以客觀評量的。
A:譬如,有人將美牛事件與軍購,台美貿易結合在一起,這種操作,就不是從單一事件,就可以評量的。
二,做與說的層次。政治是一種實踐的藝術,有時可以做,不能說;有時可以說,不能做。有時學者以為看到了事物的真實面貌,大聲疾呼政府應該如何做。可是,政府有時只能默默做,不應該去說。說了,反而失去了功效,或是會遭遇挫折。
(1)舉例言之,有人倡議江陳會的「抗議專區」。理由是有秩序才會有自由。此說固然有理。可是,這種公開建議,只是引發反對民眾的激烈反彈,亦有違反人民集會結社之自由。這項公開宣稱的政策,反而受到阻礙。但事實上,可以想見,政府在施政時,真正施行的方式,還是封鎖一些地方,開放一些地方。這本來就是行政上的常理。譬如,可以在總統府前抗議,但是還是有一個BLOCK距離的限制。這在藍綠執政時期皆為如此。因此,提出此一觀點者,可能還洋洋得意自己的見解。但,這只是破壞了這樣的政策,到時有限制,還會遭到更大的反駁。
(2)曾聽過到有學者到中共方面,點破政府在兩岸政策的兩面手法。本來兩面手法,是一種政治技藝,未必有效,固然是可以被批判。但是,這種公開揭露,會更降低兩面手法的功效,對國家既有的政策更不利。那這到底是幫助國家,還是誤了國家。而這些學者原本批判兩面手法,是為了提出更好的,對台灣更有利益的策略。


我並不想為腐敗、愚蠢的政治人物辯護。我只是覺得,罵很容易,只是當人人皆可以高談闊論時,應該要小心,自己評論時,若站在真正想把事情做好的立場上,自己的批判,能否真正促成「好事」,還只是誤事,甚至成為被操弄的棋子(有時政治人物就是故意讓輿論反彈,讓一些學者跳出來當打手),或是格局不夠,層次不對,這些都是我們在評判現實政治議題時,應該要謹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