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在討論政治議題時,常常會有一種感嘆,為什麼政治人物這麼笨?這麼腐敗?或提出一些荒謬的政策,說出一些荒謬的言論。每個人在批判時,常常可以口沫橫飛,高談闊論。我們看到許多優秀人才投入政治,可是最後,表現的結果,卻還是一樣糟。我們當然可以如街頭巷議般的,隨意指責。不過,就我個人的觀察與體驗,我覺得有時評判時,還是要小心一點,可能還要有些面向需要考量。
一,層次的問題。我們一般評判政治議題時,往往是以個人的角度出發,抓住了一個理由,或是學理上的道理,然後盡情發揮。可是,執政者要考量的是整體的層面,考量多數人的意見(這關係到他權力能否維繫,也有正當性考量)。換言之,政治人物不太可以「縱使千夫所指,吾往矣」。這不是戀棧權力,還有考量他的權力來自多數人民,不太能與多數民眾相抗衡,這是十分困難的,也會失去正當性。
(1)學者當然可以堅持理想,可是一個務實的政治家,則要遷就現實,否則,就趕快離開吧!(有時離開也是好事,只是若真想「做點事」,就要衡量了)
(2)整體層次,也有妥協、折衝、交換的考量,政治家有時以退一步,進兩步的方式在操作,這也不是從單一事件可以客觀評量的。
A:譬如,有人將美牛事件與軍購,台美貿易結合在一起,這種操作,就不是從單一事件,就可以評量的。
二,做與說的層次。政治是一種實踐的藝術,有時可以做,不能說;有時可以說,不能做。有時學者以為看到了事物的真實面貌,大聲疾呼政府應該如何做。可是,政府有時只能默默做,不應該去說。說了,反而失去了功效,或是會遭遇挫折。
(1)舉例言之,有人倡議江陳會的「抗議專區」。理由是有秩序才會有自由。此說固然有理。可是,這種公開建議,只是引發反對民眾的激烈反彈,亦有違反人民集會結社之自由。這項公開宣稱的政策,反而受到阻礙。但事實上,可以想見,政府在施政時,真正施行的方式,還是封鎖一些地方,開放一些地方。這本來就是行政上的常理。譬如,可以在總統府前抗議,但是還是有一個BLOCK距離的限制。這在藍綠執政時期皆為如此。因此,提出此一觀點者,可能還洋洋得意自己的見解。但,這只是破壞了這樣的政策,到時有限制,還會遭到更大的反駁。
(2)曾聽過到有學者到中共方面,點破政府在兩岸政策的兩面手法。本來兩面手法,是一種政治技藝,未必有效,固然是可以被批判。但是,這種公開揭露,會更降低兩面手法的功效,對國家既有的政策更不利。那這到底是幫助國家,還是誤了國家。而這些學者原本批判兩面手法,是為了提出更好的,對台灣更有利益的策略。
我並不想為腐敗、愚蠢的政治人物辯護。我只是覺得,罵很容易,只是當人人皆可以高談闊論時,應該要小心,自己評論時,若站在真正想把事情做好的立場上,自己的批判,能否真正促成「好事」,還只是誤事,甚至成為被操弄的棋子(有時政治人物就是故意讓輿論反彈,讓一些學者跳出來當打手),或是格局不夠,層次不對,這些都是我們在評判現實政治議題時,應該要謹慎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