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論「正義」
Carol, Andy
I.
Recap
l John Rawls’ Two Principles of Justice
1.Basic equal liberties(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權利,享有完備體系下的各項平等自由權;而其所享有的自由與其他每個人所擁有同體系下的各項自由權相同)
2-1. Equal opportunity principle (各項職位及地位必須在公平的機會平等下,對所有人開放)
2-2 .Difference
Principle(使社會中處於最劣勢的成員獲得最大利益)
l 舉例:考慮要不要拆掉舊房子,並蓋一棟新的?
放任自由主義Libertarianism會認為這是我的房子,我有權利決定要不要拆除。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會認為雖然那棟老房子裡面有住,但是打掉蓋棟新房子能夠給更多人住、為更多人帶來利益,所以應該要拆掉。
Members
|
Benefit
|
Least advantaged
|
300
|
Ordinary people
|
100
|
company
|
200
|
John Rawls會認為我們要照顧最弱勢的人:Social and economic
inequalities are to satisfy two conditions. 2.2.they are to be the greatest
benefit of the least-advantaged members of society.
除非想要拆除老房子者能夠照顧到弱勢者,滿足以上的條件,最大利益不應該由企業得到,而應該給最弱勢者,這樣才是對的。這個例子裡,可能會有兩種最不得利益者,一是由大財團賺到的錢經由政府的稅收制度去幫助、回饋到社會中的最弱勢者;另一種就是原本住這間老房子的人,因為他們是這事件裡最不利益者,所以應該給他們最大利益。
II. 德性(virtue)
我們這門課程在談的是說服,說服的要點在於:搞清楚自己的原則與立場。其中借助的一個問題:什麼是對的事?
什麼是對的事?
有些人認為「有利」就是對的,所以,告訴別人這是「對大家有利的」,這就可以成為說服的方式。有些人認為「自由」、「權利」最重要。譬如,「我們不能傷害別的人自由」、「要尊重少數的權利」等。但也有人會有「義憤填膺」的時候,會說「這是不道德」、「這是不對的」
有些人認為「有利」就是對的,所以,告訴別人這是「對大家有利的」,這就可以成為說服的方式。有些人認為「自由」、「權利」最重要。譬如,「我們不能傷害別的人自由」、「要尊重少數的權利」等。但也有人會有「義憤填膺」的時候,會說「這是不道德」、「這是不對的」
、「這是不公平」之類的。這裡常常圍繞著一種想法,就是認為一些處事行為應該「遵循一些規範」,否則就是不對的。譬如:性交易、兵役、代理孕母、同性婚姻等議題。在性交易問題上,有人會認為用錢換取性關係是「不道德」的、「不正常」的;有些人認為,男人就是要當兵,當兵才能使他們成為男子漢,認為服兵役是社會制度中很重要的一環;有人認為「代理孕母」是一種「商品化」女性身體,是一種「辱格」,是違背道德的。
很多人喜歡用「不正常」、「不道德」這樣的字眼來評論某些事情,或者會聽到「德性」這樣的字眼。現代的媒體總是對某個議題不停打轉,不去報導其他議題,像是之前的黃色小鴨,為什麼呢?功利主義者會說:「因為觀眾愛看、我能夠賺到更多錢啊!」或者放任自由主義者會說:「我要播報什麼是我的自由啊!而且這是一個自由開放的市場!」。即便功利主義者跟放任自由主義是這樣想,但是我們仍然認為不妥,因為媒體不應該過度報導一則訊息,而是應該讓閱聽眾知道更多各式各樣的知識、資訊,媒體不應該只是考慮到自己的利益。當你達成你應該做的條件,就能夠被稱為「德性」,如果你沒有達到,你就是做錯了,就不是一個好的媒體。另一個例子,利用幫助他人來賺錢呢?幫助他人把車子從泥沼裡拖出來,但是要三千元,你們怎麼看待這件是呢?。
→同學回應:這就像「災難財」,雖然災難不是他們造成的,可是他們試圖從災難去賺取利益,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
→同學回應:這就像「災難財」,雖然災難不是他們造成的,可是他們試圖從災難去賺取利益,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
→Andy:這是不公不義的、趁人之危。
為什麼當代很少再去談「道德」呢?
這其中到底有甚麼問題呢?事實上,當代正義理論其實不喜歡談「道德」,最大的問題,就是「道德」的爭議性,大家的觀點不同。舉個簡單例子,一場簡單的慈善餐會,若有吃肉,環保、佛教人士認為不道德、不環保;而另一派可能認為這是照顧弱勢的作為等。例如,當整個社會多數都是功利主義者,選擇用錢解決一切的問題,而且認為這樣是正確的,為什麼呢?因為當我們有了比較好的生活,我們只需要去討論錢、權利,這樣要簡單多了。但是,即使如此。我們可以完全不談道德嗎?一切只有權利?利益?難道不能設置一些其他規範?譬如,對於男子氣概的界定?對於性與金錢關係的界定?
Sandel認為這是可以的,而且也是無法迴避的。任何對於「正義」、「什麼是對的事情」,諸如此類的問題,是不能迴避「道德」的問題。所以,他認為與其努力迴避,不如試著彼此辯論、溝通、說服,大家不是相互冷漠疏離地「尊重」(其實只是逃避,不想試圖理解對方)。Sandle認為進一步的討論彼此的道德觀,其實,有可能助於社會之間彼此的了解,有可能朝向一個正義的社會。
以下,先以亞里斯多德的觀點為例,說明正義就是必須面對目的、德性的問題,這是無從迴避的。
III.
亞里斯多德論「正義」Aristotle on Justice
n 正義就是讓「平等的人,得其應得」:“persons who are equal should have assigned to
them equal things”
u 所以,一桌吃蛋糕,大家平均分配蛋糕
l 這是公平的
u 但是,課堂成績,全班分數平均分配,大家都一樣
l 這是公平的嗎?
n 成績依身高來分配,長得高的人,分數一樣?或者依體重?
u 相信,大家認為這是不公平的
n 所以,平等的人「得其應得」:Equal in what respect ? That depends on what
we’re distributing– and on the virtues relevant to those things
u 這裡「平等」,也要看「哪一方面」
u 成績上,當然就是看「學業努力」之類的面向
n 舉例:Suppose we’re
distributing flutes. 我們應該把最好的笛子給誰?
Aristotle’s answer: the best flute players(吹得最好的人) 為什麼?Aristotle:because that’s what flutes are for—to be played
well.
因為「物盡其用」,但是我們的社會通常會把最好的給最有錢的,然而,卻可能浪費掉、暴殄天物。
l 這裡有兩個重點:
n 首先,在考量正義時,就必須考量這件事的「目的」(telos)。
u 學業成績分配的目的是什麼?
l 學習最好
u 球類比賽的目的是什麼?
l 誰分數最高
u 分蛋糕的目的是什麼?
l 假設,分蛋糕的目地是獎勵「減肥比賽優勝」
n 那麼平均分配時,對於減肥第一名,餓了快昏頭了。本想大快朵頤,自認應該分的比較大塊。他會覺得公平嗎?
u 所以,公平與否,要看這活動的「目的」為何
n 其次,在這目的下,就要看那些事情是被推崇的、被獎勵的(honorific)
u 譬如,打球分數高
l 所以,獎勵那些技術好的、團隊精神佳的
n 而不會是獎勵不相關的特質
l 亞里斯多德認為當我們在談論正義時,就不能迴避事務的目的、應受獎勵的特質
n 因此,對於亞里斯德而言
n 舉例:Suppose we’re
distributing flutes. 我們應該把最好的笛子給誰?如何分配「最好的笛子」?
u Aristotle’s answer:
the best flute players(吹得最好的人) 為什麼?
l because that’s what
flutes are for—to be played well.因為「物盡其用」,但是我們的社會通常會把最好的給最有錢的,但是,最好的笛子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演奏出好音樂」因此,「能演奏出最好音樂者」是最值得擁有。
n 我們應該去思考,「目的」是甚麼?
l 當你跟伴侶發生爭吵時,你可以想想目的是什麼?是你們要一起共度一生。
l 學業成績→目的是學習,最高分者應是最努力、表現成果好。
l 政治上→目的是:追求良善生活,且最值得擁有權力者,應是能促進良善生活者。
l
「目的」是可以變動的
n 從目的論的觀點來看「同性婚姻」,有可能會得出什麼樣結果?Do you agree with same sex marriage?
u 有的人反對同性婚姻,喜歡提到「婚姻目的」是「傳宗接代」。因此,同性婚姻無法達成此一目標,所以不值得鼓勵。
u 但是,事實上,「目的」是可以被討論的,倘若有更好的目的。
n 以「同性婚姻」為例What is the purpose of marriage?
u 有人會認為「婚姻的目的」是為了「傳宗接代」。
u 可是「婚姻的目的」,也可以界定在彰顯兩人之間的彼此承諾、相互扶持、互相尊重等特質。
l 倘若這個目的,更貼近一般人的理解時,那麼這樣的「目的」更具說服力。你會認為一對異性戀夫妻沒有生小孩,就不是婚姻了嗎?
l 因此,符合這一目的的人,當然值得賦予婚姻這樣的身分,譬如「同性」之間若真得能履行這些特質,完成婚姻的目的,當然不應受到排斥。
IV. Human being is by nature a political animal.人是政治的動物
前面談亞里斯多德的正義觀。有一個更根本的一個主張,也與本課程息息相關,甚至將揭發本課程的一個秘密。
亞里斯多德說:「人依其天性是政治的動物」。因為,只有人才有「理性言說」的能力,討論義與不義、利與不利等,而這些關係不正是使得政治生活可能。
而「自然不做無功之事」,既然上天賦予人類「理性言說」能力,人們就應該努力發揮這個自然本性,才能從一個種子,進展到大樹一般。當我們看到小樹苗時,可以指望大樹是小苗完整的呈現。
同樣的,本課程的「秘密」在於,我們雖然一再強調本課程是在談「說服」。可是有一個更深層的意義,就是,我們希望藉由討論這些利與不利、義與不義,讓我們的理性思辨、言說論談能力得以充分發揮與展現。那麼,這時我們就是在促成「完滿天性」(fulfil our nature),使得我們可以成為有德性的人。
各位對這裡「德性」先不用想的太複雜。眼睛之德是看的清楚;耳朵之德是聽明白。也就是能充分履行應有功能稱為「有德」。因此,當然完滿天性,懂得善用理性言說,就是推展個人天性的完滿。
希望本課程可以促進這樣的目標,讓我們成為一個有德之人,因為得以發揮我們的潛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