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很快,一下子就到了學期的尾聲。希望這學期的課程,讓同學能有些收穫----學到更多關於媒體的觀點、了解民主政治、對互動的想法,或者是新朋友、一些英文詞彙,又或者是勇於以英文表達的態度….
在學期最後一堂課,希望作一個學期總回顧,重新強調一些重點,讓同學們能有較深的印象。
1.
Poor English, Rich
Communication
英文是世界語,一個與全世界各國人士相互交流的共通語言。我們要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即使英文能力有限、腔調不是標準美國腔、發音不盡正確,但重點在於我們敢開口說話,勇於表達自己的意思,並且用心傾聽,彼此就有可能會有很好的溝通。
希望將來各位無論是在工作場合、讀書求學,英文不會是個障礙,而是幫助我們走向世界的跳板。
2. 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網路上現在有許多開放的課程,尤其以英文居多。倘若各位想要體驗在國外上課的感覺,其實,打開電腦,就可以聆聽哈佛、耶魯等名校教授的演講授課。這些是練習英文聽力與自我學習各種專業課程的最佳素材。
趕快找一門課,試著有紀律地收看,開始上課吧!
另外,打一個小廣告,下一學期我在中國醫藥大學所開設的 ”Public Issues and Democratic Debate”也將全程錄影放在網路上,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選修或日後線上收看喔!
3.
媒體自由是民主社會的重要基石
媒體在民主社會中提供許多重要的功能,諸如提供資訊、教育群眾、作為討論平台、監督政府以及塑造集體意識等等。倘若沒有媒體,或者沒有一個享有自由的媒體,我們很擔心誰來揭發弊端?誰來提供我們判斷的訊息?何者可以作為方便的討論平台?
因此,我們在反思媒體時,一方面可以從媒體應有的功能反省;另方面,我們也不要一味的斥責媒體,它還是有許多重要的功能。
4.
平面媒體閱讀率衰退,但是仍具議題設定的影響力
普遍來說,現代人書本與報紙閱讀率不斷地下降,這與網路時代興起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人們寧可看滑手機看訊息,而不願買份報紙。
即使是台灣閱報率第一、第二高的蘋果日報,近來也轉向提供網路上的即時新聞,目前已取得極高的點閱率同時也吸引廣告商投入大量資金。這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市場轉向,平面媒體轉向網路媒體發展。
即使是台灣閱報率第一、第二高的蘋果日報,近來也轉向提供網路上的即時新聞,目前已取得極高的點閱率同時也吸引廣告商投入大量資金。這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市場轉向,平面媒體轉向網路媒體發展。
不過,以現有的媒體生態來說,報紙與雜誌媒體仍然主導深度議題的報導能力。一方面目前專業資深記者仍以平面媒體居多;另方面,電視媒體需要大量即時的影音畫面,網路媒體也是搶即時新聞,時間極為有限,當然這與閱讀習慣也有關。很少人願意在電腦上、手機上看長篇大論,只願意快速瀏覽,看輕薄短小的文章。
因此,國內目前主導議題走向,仍大多為平面媒體,這也是課程中「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的概念。電子媒體往往只是當日早上,追蹤平面媒體的重要新聞,補上畫面而已。
5.
電視媒體仍是一般人收看最多,網路訊息則是未來趨勢。
根據現在許多的統計數據來看,電視仍為最多數人收看新聞的管道。當然,這也與年齡層有關,在年輕世代已漸漸改變,網路已經開始佔最大比例。放眼未來,特別是通訊科技的進步,網路與電視頻道、平面媒體的結合,媒體呈現新的面貌。
6.
媒體競爭激烈,反而惡質化新聞品質
台灣以人口比例來看,擁有最多頻道、最多台的SNG車(新聞採訪車)。但是這種激烈競爭,反而導致媒體彼此間為搶奪收視率,而以煽色腥新聞取勝。因為以煽動、名人花邊、清涼圖案、血腥暴力,容易引起讀者、聽眾的注目。但是,這種惡性競爭下,我們擁有諸多的電視頻道、新聞資訊,可是報導的卻是一些沒有新聞價值(News Value)的內容。
我們可以這樣想:社會中的多數人喜歡觀看娛樂、運動、星象、劇情等節目,媒體公司為了迎合多數人的喜好,所以製作這類的節目。至於少數人可能關心國際情勢、環保、勞工等議題,偶有節目針對這些族群,但是這些人可能多數不看電視。因此,這類節目的收視低落,會使得電視製作人寧可選擇多數人喜歡觀看的節目類型。
但也因此,迎合大眾口味的節目,反過來,成為塑造大眾口味的資訊來源。換言之,低俗的節目造就低俗品味的群眾,閱聽者的價值觀就被型塑在星象、減肥、美食、八卦、算命、購物、正妹、人魚線之中…..
因此,這成了惡性循環,相互強化的效果。所以有評論稱為「弱智媒體誤國」,當我們有低素質的公民時,我們又如何期待民主政體可以深化鞏固呢?可以做出良好的決定呢?
7.
媒體選邊站,分化台灣社會
台灣媒體的另一個特色,就是所有媒體幾乎各有政黨標籤,而缺乏一個中立、公正的媒體。英國的BBC電視,是人民額外付費的公共電視。可是台灣因為過往對於「公共電視」(人們認為會受執政黨滲透)沒有信心,收視率低的可憐,另外也因公共電視高層人事糾葛與政黨惡鬥,短期內似乎沒有復興的跡象。此外,在有限的預算下,製作的節目也很難以高品質取勝,持平的內容又沒有商業台的煽色腥新聞吸引,所以,只能慘澹經營。或者反過來說,縱使以大量預算製作高品質的節目,因為收視率不佳,同樣會遭到國會的質疑,認為這是資源浪費。
當然,電台選邊站,也與社會群眾本身的高度政治色彩有關。台灣在歷經民主轉型,許多人都涉入政治當中。人們喜歡看與自己政治色彩相近的電視台,因此觀看偏好,也連帶影響電視台本身的走向。美國FOX電視台,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商業經營模式,以保守的意識形態立場,爭取保守派民眾的高收視率觀看。因此,即使屢屢被自由派學者、民眾批判,也在所不惜,仍維持其高收視率。
但是,立場鮮明的媒體,提供截然不同的政治解讀,似乎提供兩種不同的現象世界。媒體無法克盡提供共同體意識的功能,反而分化共同體的意識,人們就難以尋得共識,這對民主政治的運作而言,是值得擔憂的。
8. 媒體壟斷與中國因素
媒體競爭激烈,無論是平面、電子、網路媒體,彼此廝殺。尤其隨著傳播科技的發展,掌握最新技術,才能提供最快、最即時的資訊以及引人注目的畫面。但是最新、最快、最炫的科技也往往意味著要大量的資金投資,雄厚的資本,才能做出更吸引人的節目。甚至,有些媒體本身營運困難,端賴其他產業的利潤彌補。又或者,有些媒體經營者看中媒體在台灣社會的重要性,藉此作為在中國大陸經營產業的籌碼。
因此,媒體經營仰賴大財團的財力;大財團又看中媒體在台灣的影響力。特別是中國大陸對於台灣的政治主張,也因此引發國內許多公民團體、學者、學生的反彈與擔憂。在可見的未來,這仍會是爭議議題之一,台灣媒體如何保持自主性,如何提供多元的聲音,仍是努力的方向。
9. 注意「製造共識」(manufacturing consent)
當輿論似乎形成了一股意見時,我們也需要謹慎小心,這真是透過理性論辯得
當輿論似乎形成了一股意見時,我們也需要謹慎小心,這真是透過理性論辯得
出來的結果嗎?又或者只是社會中既得利益者,試圖引導輿論方向,提供偏狹
的資訊,民眾自以為做出了正確判斷,但事實上,只是服膺了少數全貴的利益
而已。
10. 反思民主:「我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們會問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做什麼樣的事?在有生之年之中,我們到底要追尋什麼?
在試圖回答這些人生大哉問時,我們首先要了解我們所處的環境。人們的決定,其實多半取決於當時時空的價值判斷與條件。我們身處在民主政體中,我們會認為能言善道、平易近人、平等尊重會是好的德行與價值。尤其是在當前媒體時代,大眾媒體還告訴了我們更多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幸福?什麼是快樂?
在大學中,恰恰是提供我們一個出社會前的一個反省機會,讓我們重新省視這一切價值觀,與其他觀點對話,進行批判。人生只有一次,我們希望自己知道我們為何做出這些判斷?為何追求這些目的?為何想要成為這樣的人?
才不會在短短數年後,或者白髮蒼蒼之時,才發現自己的價值觀不過是輿論的曇花一現而已。大半輩子的追尋,不過是一場空。
我們希望更了解外界的現象,其實是希望更了解自己,更確認自己生命的意義。
最後,祝各位假期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