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如何撰寫摘要、心得、提問

在每次上課之前,通常會請同學撰寫指定閱讀範圍的摘要、心得與提問。因為沒有規定形式與字數,所以,有些同學往往不知道如何下筆,所以偶有人遲交或沒交。而呈現出來的作業,狀況也差別很大。

以下提供一些想法,或者可供作寫作業時參考。

首先,我希望看到的成果是,同學們大致掌握了章節內容,至少知道作者到底想解決什麼問題,提供了什麼解答。其次,瞭解同學的理解狀況,以便在上課時,知道上課進度的快慢。第三,期待看到同學們的提問,我也可以事先準備好詳細的資料,而非含糊的即問即答。

所以,建議作業方式如下:

1. 明白指出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她/他所提供的答案。所以,前言、序言、目錄、跋,就是同學必須多花些時間的地方,務必詳讀。

2. 摘述章節重點。有的同學寫的很細,耗費許多時間。其實,我並不希望同學抄寫書中的內容。我只是希望同學約略提到,這一章到底在講什麼?列點也可以,或者兩三句話帶過也可以。有的同學斷章取義,或者誤讀了,我在上課時,才能夠提醒同學,作者的原意。倘若同學摘述正確,我就知道讀懂了,我就可以補充些資料,或者帶過即可。

3. 「心得」是很有趣的部分。我會很想知道妳/你們的想法。有的同學是以情緒式的(比例要少一點,一般的作業最好不要出現)。譬如好難懂!好無聊啊!好多啊!這樣我可以知道同學對閱讀內容的反應,甚至考量是否份量減少或增加。比較正式的,是理性的討論。譬如對哪項說法特別感興趣或表達不贊成的,可以針對某一點、某一段多加發揮。在上課時,我也可以多討論這方面議題,甚至,其它同學跟我也都可以學習到妳/你的獨到見解。

4. 通常同學比較少寫「提問」,這是蠻可惜的。我強烈建議,每次作業至少準備兩個問題。因為,抱持著疑惑閱讀,是一個非常積極的閱讀、上課方式,有助於瞭解(因為想要找答案)。另方面,如果上課前提問,我也可以先準備好詳細的解答,或許對同學會比較有幫助。而且「盡信書,不如無書」,保持懷疑的態度,才不會受限在書中的框架。

5. 倘若時間急迫,沒有辦法閱讀完全部內容。就試著看頭、看尾、看標題、看中間、看粗體。因為這是預讀,所以閱讀內容,在上課時還可以再學習。我並未要求同學百分之百懂,因為全懂了,也就不用上課了。只要瞭解個大概,知道該章在講什麼,作者起先說什麼?後來結論是什麼?中間分了哪些點?那些是作者用粗體強調的重點?把這些初步的瞭解,寫成摘要、心得,等你/妳上課完,就可以知道自己的理解(猜測)是否有誤或正確。無論正確與否,都可以幫助你的學習。別太擔心成績,重點是自己的學習效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