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

政治學乙:第6週_政黨政治概論

政黨政治概論

指定教材(請自行連結下載)

鄭敦仁(2004),〈民主台灣之政黨:比較觀點〉,許文英(譯),《台灣民主季刊 》,1卷1期,頁27-40。http://www.tfd.org.tw/docs/d1t1/027-040.pdf
盛治仁(2006),《單一選區兩票制對未來台灣政黨政治發展之可能影響探討》,《台灣民主季刊 》,3卷 2期,頁63-86。http://www.tfd.org.tw/docs/d3t2/03.pdf

推薦讀物

Lijphart, Arend(1993),《當代民主類型與政治》,陳坤森譯。台北:桂冠,Ch. 7。


上課投影片
 
1. 連結下載:政黨政治概論 (請按左列字串下載)
 
2. 線上瀏覽
 

好書推薦:《我比別人更認真》

會看這本書,主要是因為承接《讓天賦自由》的閱讀,這本書有論者說是《讓天賦自由》的實踐版。

《我比別人更認真》主要在談成功人物的背後,並非來自天賦,而是「刻意練習」(deliberative practice),作者將「刻意練習」,界定為幾個重點:
一,指導者從旁協助。優秀的運動員、音樂家都需要專業的指導教練、師傅引入門,糾正錯誤,才能避免走冤枉路,也不會原路踏步。如果缺乏這樣的指導者,就必須從歷史中學習,從各種成功人物的典範中,特別是這一行的傑出人士的成功典範,來學習。

二,能多次反覆進行。特別是針對自己的弱項,一而再,再而三的反覆練習,直到成為一種反射動作。這種練習是枯燥乏味,毫無趣味的,這也是傑出人士,為何能夠脫穎而出,與一般人不同的重大原因。

三,對練習結果持續提出反餽。不斷的檢討自己的表現狀況,透過錄音、錄影等方式,看看自己的表現,哪裡有缺失,哪裡可以改進。

「刻意練習」可以讓卓越者,反應更快,看得更遠,懂得更多,讓他的神經組織與眾不同,記憶更多等。

作者似乎支持提早學習的論調,讓孩子贏在起跑點上,特別是音樂,才比較會有成就。另方面,人們為何要投入這樣枯燥乏味,甚至自以為是的生命歷程。作者強調熱情,但也指出,這些熱情,也是因為從早期的成就感,或是逐步練習之後,可以讓熱情開始持續、擴大。所以,我們一般人也常會自省,我對於什麼東西都沒有熱情,如何找到我的努力方向呢?其實,許多傑出人士的熱情,也是逐步而來,從小小練習之後的成就感開始。所以,趣味是在下過苦工之後,我們沒有辦法期待,淺嚐即止的學習,就可以很有趣味。

坦白說,這本書,我覺得不是很好看,許多論點以及整體結構,有點是強說項。不過,「刻意練習」(deliberative practice)的概念,我覺得是很棒。特別是,搭配自己的天賦(並非指天才能力,倒不如是說個人的偏好、喜好,以及多少有一些小才能),透過「刻意練習」,藉由指導者協助,反覆練習,隨時回饋糾正,我想,是一個人可以朝向成功道路基礎。當然,還要看個人如何定義「成功」,自己要過怎麼樣的生活。

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好書推薦:《浮萍男孩》(Boys Adrift)

雖然,這一本書的讀者應該預設是養育小男孩的父母,但是,其中有許多觀察與觀點,我覺得頗為貼切,也很適合一般讀者,瞭解當前社會的教育問題,以及男女關係。

作者主要提出「男孩危機」,他指出現在美國大學中,女生比例高過男生(58:42),而且通常在學校成績優異,職場表現出色的,往往是女性。作者指出許多男性沉迷於電玩世界,沒有競爭心,成年後也寧可與父母同住,不願意建立自己的家庭(電影:《賴家王老五》的情節)。

作者是一位心理醫生與家庭醫生,他對這樣的症狀,提出五點理由:

一,學校教育的變化。現在,特別是幼稚園教育,提早開始教閱讀與寫作,這其實只適合小女孩。好動的小男生無法安靜的坐下來學習,所以,容易討厭學校教育,沒有成就感。特別是,許多幼稚園老師都是女性。所以,也多希望男孩子可以像女生一般的靜靜地坐在位子上。這使得小男生容易從小就不喜歡學校。

作者還提出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他認為「知道」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聽到、看到的瞭解;另外一種從「做中學」、經驗中的瞭解。他認為男孩特別需要(當然女生也需要)從做中學,從經驗生活中來理解,接觸大自然,或是實際做實驗,抓蝌蚪、觀察植物等。但是,現代教育喜歡以「電腦」來取代,並不適合男孩的學習方式。

二,玩電動會燒壞腦袋。當然,作者沒有這樣的用詞,他用了很專業的說法,認為玩電動會造成腦部的某部分傷害,最後將真實世界與虛幻世界結合,失去了在真實世界奮鬥的意義。作者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鼓勵孩子從事真實的競爭活動(譬如球類等運動),孩子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成就感。

三,ADHD的藥物,也是一般所說的治療「過動兒」的藥物,作者認為這些藥會產生後遺症,造成孩子懶散,沒有進取心。

四,環境雌激素的影響。作者認為塑膠遇熱會產生有毒物質(包括礦泉水瓶曬到太陽),這些有毒物質(環境雌激素)會讓男性骨頭脆弱、精子減少,而且成為中性傾向。(更有些通俗的觀點,認為我們吃的雞肉、牛肉,為了促進生長,打了太多的荷爾蒙,也是來源之一)。

五,男性缺乏適當的典範,一些人誤以為「壞男人」才是男子氣概。作者另外舉了美國流行電視劇的父親角色,早年諸如「天才老爸」,父親是一個萬事通,也深具理性說服能力。可是,近來美國流行的是「辛普森家庭」,老爸成為家庭中最笨的人。

總結作者提出的解決方案,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

一,作者鼓勵中學分為「男校」、「女校」。作者認為這樣男生、女生在青春期時,可以專心在課業上,以及在同性之間,學習合作、競爭,而不會只是為了吸引異性,扭曲了自己的成長。作者認為這種「準備階段」,有助於未來進入兩性社會中,表現得更好。

二,鼓勵做中學,接觸大自然。對於男孩的成長,諸如童子軍、服兵役等活動,都可以幫助男孩成為男人。也就是讓他們從實做中,嘗試與體驗。

三,儘量少玩電動。

四,參加競爭性活動,適當地抒發男孩的暴力性。也不要想將男孩的衝突性,完全壓抑,這會有害男孩的成長。


這本書對我,有許多觀點與我過去觀點不同,我還在思考中,包括:

一,我以前反對男女分校,我自己就讀了六年男校,我一直以為是悲慘的命運。但是,作者的觀點,讓我又重新思考。

二,我過去以為「中性」最好,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能剛能柔。呵呵!但我可能是荷爾蒙吃多了。或許,男性就要有男性的特質。也就是兩性要有其特色(這裡並沒有不平等的意涵)。

三,不要將男孩的教育與女孩的教育,視為同一方式。

四,少玩些電動。

五,最大的感觸,就是「做中學」的概念。我父親學歷不高,但是他從小就告訴我,他是從「經驗中得到的教訓、知識」。我們有時候太依賴書本、網路,容易生活在想像、虛幻中,其實,實際經驗可能比較真切,而且得來的知識,會更穩固。當然,我們不可能經歷一切事情,J. S. Mill提供的另外一種方式,就是藉由「討論」,從正反兩面的辯論,真切地瞭解各方論點,瞭解事物可能的面貌。

2010年3月25日 星期四

政治學乙:第5週_國會政治概論

「國會政治」概論

◎指定教材

盛杏湲(2005),〈選區代表與集體代表:立法委員的代表角色〉,《東吳政治學報》, 21期:頁1-40。http://www2.scu.edu.tw/politics/journal/doc/j21/1.pdf  (請自行連結下載)

◎推薦遊戲與書籍

http://www.parliament.uk/education/online-resources/games/mp-for-a-week.htm
MP for a week    MP: Member of Parliament

陳淞山 (1995),《國會制度解讀—國會權力遊戲手冊》,台北:月旦。

◎課程投影片

1. 下載「國會政治概論」(按左列字串進入連結下載)

2. 線上瀏覽


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政治學乙:第4週課程PPT檔以及指定教材

第4週:分析「政治問題」的框架


◎指定教材

浦薛鳳(1981),〈中華民族對於政治學之貢獻〉&〈研究政治學五十餘年所積愚見綱要〉
,《政治文集》。台北市:台灣商務。(請按上述字串即可連結下載)

◎推薦教材

王紹光(2002),〈西方政治學與中國社會研究〉,收錄於朱雲漢, 王紹光和趙全勝主編, 《華人社會政治學本土化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台北: 桂冠:頁21-55。
石之瑜(1999)。《政治心理學》。台北:五南。
彭滂沱(2007)。《打造美國總統—從羅斯福到柯林頓的決策領導》。台北:時報。
◎ 課程PPT檔
 
1. 下載「分析政治問題的框架」PDF檔(請點選左列字串)
 
2. 線上閱覽

政治學乙_推薦讀物

上學期課程中,沈老師推薦三本政治學著作,同學可以依上課主題,閱讀相關章節。

Roskin, Michael and Robert L. Cord (2002)。《政治學的世界》,劉厚安和洪聖斐譯。台北:時英。
Heywood, Andrew (1998)。《 政治學》,林文斌和劉兆隆譯。台北:韋伯文化。
Levine, Herbert M. (2003)。 《最新政治學爭辯的議題》,王業立、郭應哲和林佳龍譯。台北:韋伯文化。


本學期主要推薦兩本政治學著作,非參考書類型,較像通俗讀物,供同學參考,有興趣者,可以自行購買閱讀。

Stoker, Gerry (2009)。《 別當政治門外漢》,龐元媛 和李佩怡譯。台北:博雅書屋。
本書試圖回答為何一般人討厭政治,可是為何政治又是人們無法迴避的問題。作者在書中,並且提出一些解決方法,包括鼓勵一般公民參與社團組織、電子式民主、公民教育等,希望人民藉由實際參與政治,瞭解政治的複雜性,降低對於政治的過渡期望,能以更務實的態度面對政治。

◎Boyett, Joseph H. (2009)。《選民進化論:如何選出最佳候選人》。顏湘如譯。台北:遠見。
這本書像是一本給一般公民的教戰手冊,破解政治領導者操弄群眾的花招。作者認為唯有被領導者,亦即一般公民自我教育,更為成熟,我們才能對未來抱持希望。

2010年3月12日 星期五

98下台大_政治學乙_第3週:相關資訊

這週上課,我們很榮幸邀請到 Ramy K. Inocencio, Jr.(夏威夷大學東西文化中心「領導學程」的研究生)。他曾經在美國、中國大陸等地擔任記者、電台DJ、電視台VJ等職務。倘若同學想要進一步與他聯繫,詢問有關「領導學程」(leadership program)、「獎學金」等事務,或者其它事情,可以直接與他聯繫。E-MAIL:ramyinocencio@gmail.com

此外,Ramy也提供了「領導學程」的一份PDF簡介,可以按下列字串下載:「領導學程簡介」。

如果同學對於上課時,提到的「傅爾布萊特獎學金」有興趣,亦可點選左列字串,可以看到官方網站的介紹。

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

政治學(乙)_台灣大學(98學年度第二學期)

第2-3週 課程PPT檔下載:

方式一:

點選下面的連結「2-3_何謂政治」後,進入下載的網頁,依該網頁指示(網頁右方欄位),輸入該網頁隨機顯示的識別碼後,點選「下載」即可。

2-3_何謂政治.pdf (請點選左方字串,即可進入下載的網頁)


方式二:

直接在線上檢閱(如要下載,點選投影片左下方的menu,其中有一選項為Download Presentation,需在該網站上註冊後,亦可下載)






第2-3週指定閱讀教材(請自行下載,或至圖書館影印)
(1)廖元豪,〈司法與台灣民主政治:促進、制衡,或背道而馳?〉,《台灣民主季刊》,4卷3期,頁161-172。
http://www.tfd.org.tw/docs/d4t3/007.pdf

(2)江宜樺(2005),〈西方「政治」概念之分析〉,《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2期,頁1-57。
http://homepage.ntu.edu.tw/~jiang/PDF/B13.pdf (之前連結有誤,感謝同學提醒,業已修正)

上課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進度※

第1週 2/26 停課:碩士班考試(場地布置)

第2週 3/5 課程介紹、何謂政治(I)

第3週 3/12 何謂政治(II)

第4週 3/19 分析政治問題的框架

第5週 3/26 國會政治

第6週 4/2 政黨制度

第7週 4/9 政治經濟學

第8週 4/16 何謂政治哲學?

第9週 4/23 期中考試

第10週 4/30 民主政治及其反省

第11週 5/7 國際關係

第12週 5/14 兩岸關係

第13週 5/21 公共行政(演講)

第14週 5/28 媒體與政治(演講)

第15週 6/4 政治演說與民主政治

第16週 6/11 法律人的政治之路(演講)

第17週 6/18 政治作為一種志業

第18週 6/25 期末考

※註:課程進度依實際上課情況或演講者時間調整

2010年3月2日 星期二

推薦:《讓天賦自由》

在上完《論自由》導讀課程第一堂時,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書店中,暢銷書架上的這本《讓天賦自由》(The Element: How Finding Your Passion Changes Everything)。我隨意翻了一下,驚覺這不就是John S. Mill所強調發揮「個人獨特性」的另外一種陳述方式。所以,立刻買回家,仔細讀了一遍,作了一些摘要。希望可以給修這門課的同學,另外一種證成個人獨特性的參考。

書中強調教育不是齊頭式的,也不應要求每個人在數學、語文等科目上齊一發展。其實,每個人都有其「天命」,亦即獨特的才能與偏好。人們只有在自己的才能(擅長之事)與喜歡之事相結合時,才能充分發揮潛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我們的體內其實已經存在著成長的元素,所以必須設法發現並培養自己獨特的資質與心中的熱情,這才是確保個人成長的最佳途徑」(p.310)。

為什麼要強調個人獨特性,難道我們應該要接受數學O分,英文O分,生活O分嗎?社會應該樂見於這種畸形人的發展嗎?

作者認為強調個人獨特性的發展,有幾點好處:
1. 人們樂在其中時,才會全力以赴,獲得比較好的成果。
2. 大環境變動過大,倘若我們只是按部就班,依照現成的方式受教育,一旦環境變動,現成的工作消失了,我們如何面對變動?可是,結合個人特質與興趣者,則可以勇於面對外在變化的環境,因為這是他的興趣與專才,他願意持續下去,配合環境的變動。反之,沒有興趣的事物,一旦遇到變動,自己就放棄了,沒有辦法再從中發展與變化。
3. 去個人化,會導致暴民行為。人們不在仰賴自己的判斷,而是順著群體走,成為失去判斷力的群氓。

至於如何培養個人找到自己的天命,作者提出了一些方式:
1. 打破固有的「智力」概念,智力測驗本身一直受到質疑。人的才能遠遠超過「智力」所能含括的。所以,一定有屬於我們的才華。可能是數學、音樂、繪畫,或者是科學喜劇(用喜劇方式表達科學),可以區分的很細,因為人的才能本來就不是一致的。
2. 找到好伙伴,一同發展。
3. 找到良師,欣賞你的伯樂。
4. 堅持你的熱情,不要被世俗的價值擊退。
5. 運用「想像力」,想像你的無限可能性,然後透過適當的媒介(繪畫、演說、電影、企業……),經想像力實踐,成為一種「創意」。這就是你的力量的展現。

@我自己作為一個父親,要如何利用這本書的宗旨,教育我的孩子?
當我孩子說,最喜歡的事,是打架、看電視、賭錢,我要認為這就是他的熱情所在,這就是他的天命嗎?尤其有些孩子,一會說喜歡做化學實驗,一會兒又說喜歡彈琴,那他們的「天命」到底是什麼?其實,就算我們自己,也會很好奇,自己的天命又是什麼?確實對一些事情有興趣,可是,又知道有時候,也不是這麼確定,也沒有那種忘卻一切辛勞的準備。而且自己也懷疑是否是真的有興趣。
我想,我們有的時候,是因為作為一個人,尤其是社會中的「人」。其實,除了個人的興趣嗜好,還有很大程度,是與家庭、人際關係相結合。我們除了天命之外,還有角色扮演。人生本來就是在取這中間。放棄了家庭,只追求個人成就,我個人比較不偏好。

我想人本來就有千百種,同樣在追求「天命」的過程中,也許,需要時間去發掘。不用急著立刻宣判,但是,將心力放在自己有興趣的事,這是值得努力的方向。譬如喜歡科學實驗的人,會試著開始學英文、數學、繪畫等,為了追求他想要的科學實驗。而無須先急著他要有英文等學科的能力,這種逼迫,反而容易讓他不知道自己的天命所在。因為,他還沒有找到自己的人生樂趣。

【佳句摘錄】

「人之所以為人的獨特之處,就是來自於想像力。」(p. 91)
「群體的力量在於認可成員的共同利益,集體思考的危險則是抹滅了個人判斷力,一個團體若思想一致、行動一致,那麼跟一群於有什麼不同?」(p.187)
「教育體系其實不需要改革,他們需要轉型。轉型的關鍵也不是追求一致性,而是要適應個體的需求,發現每個孩子的個人天賦。我們營造的教學環境必須讓孩子產生學習欲望,並自然發現自己真正的熱情。」(p.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