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經師與人師

從事教學工作是我的志業,希望透過課堂中課業的傳授,將知識、生活經驗與心得,傳給願意聆聽的人。

曾經相信,教學也是一種買賣,學生交錢,老師販售知識。因此,老師不能隨便教,因為現在學費越來越貴,多少學生的父母辛苦賺錢,就是希望老師好好教育他們的子女。我也以此警惕自己。因為,我曾經在高中時,就有這樣深刻的體認,那時,學校課程浪費我的時間,我真想離開學校,去做我該做的事。(那時父親因為摔跤開刀,家裡生意忙得不可開交。千趕萬趕到了學校,學校軍訓課竟是放電影,令我錯愕。)


不過,最近對於這種知識販賣的理論又有新的想法。

如果教學的理想,真的只是知識販賣,那麼老師就很可能就會稱斤論兩,選擇一個投入與報酬的平衡點,而不會全心投入。那是學生的損失,也是老師的損失。而且,縱使企業也有「企業責任」的概念,我想,教學就不會只是知識的販售。天下之大,有人願意坐在台下聆聽,暫時勉強聽我們說話,我想這是一種緣分。值得好好珍惜。也正因為我自己曾經受過這樣的感動,課堂中老師的話,常常影響我的作為。所以,我相信這種說服的力量。這輩子沒有作過什麼好事,很希望在課堂中,能作些有益的事。(我在醫院中,就非常羨慕醫生與護士,他們則是常可以幫助人的人。而且,有時,他們也犧牲了自己。)

因此,我覺得教學的理想,因該還是人師,因為把握這種緣分,全心投入,學生們相信的不只是知識、語言而已,而是真實的人格。亞里斯多德在《論修辭》中,就提到說服,除了注重聽者的情緒;說話的內容;還有說話者的品格。我想後者確實是說服力的來源。我自己也不是有德之人,不過,真的希望能朝這個方向去作。

2009年3月26日 星期四

柏拉圖《理想國》第三、四卷

第三、四卷閱讀的重點,可以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1. 統治者是否可以說謊?什麼是謊言?
2. 什麼是高貴謊言(noble lie)?為何蘇格拉底要提出這個謊言?
3. 一般城邦,事實上不是「一個」,而是好幾個城邦,為什麼?
4. 蘇格拉底如何對貧、富階級的分析?
5. 蘇格拉底所提的文學(音樂)教育中,為何要有這麼多的限制?
6. 什麼是「體育」教育的宗旨?
7. 什麼是國家的正義?在此卷蘇格拉底已經揭曉。
8. 什麼是個人的正義?
9. 個人的正義與國家的正義真的可以類比嗎?
10. 什麼是激情(血氣)?

以下檔案為閱讀摘要,供參考!

2009年3月12日 星期四

蘇格拉底的答辯詞

蘇格拉底七十歲時,受控腐化青年與不敬神,他首次到法庭中(501人的集會)上,為自己辯護。
這篇辯護詞,生動地闡述蘇格拉底的哲人生活,以及他關心城邦中人們靈魂的善。
蘇格拉底最後還是被判死刑,未能成功地說服聽眾。
不過,Allan Bloom認為《理想國》承接蘇格拉底辯護的主題,是柏拉圖以更大的篇幅,以及在適當的方式,為哲學作辯護。
因此,在研讀《理想國》之前,我們也需要先知道,蘇格拉底(哲人生活)受到哪些控訴?以及哲人生活的樣貌?哲人與城邦間的關係?

2009年3月5日 星期四

Featured Speaker_唐欣偉_Information War

About technologies and new war, we invited 唐欣偉, who is associate professor at 佛光 University, doctor from 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 The following is his PPT file of his speech.

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

洞穴中的囚犯

下文是一篇很久久以前,我在閱讀《柏拉圖理想國》之後,又看到當時政治情勢,
有感而發的一篇短文。

我真的覺得好的經典,其實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隨時皆可以成為我們反省當前的一些思考上的活頭源水。
當然,絕不是要照單全收,這是一種偏執了。
我很喜歡理想國中,在談哲人教育時,辯證法要5年,實務訓練15年。
可見柏拉圖也不是真的那麼不食人間煙火,沈溺在理型世界。他是真的有心從政之人,
知道現實世界的複雜。



洞穴中的囚犯


【胡全威/大學生(台北市)】
日前,看到許多篇報導,說是有許多家庭中、朋友之間因為支持的候選人、政黨不同而起爭執,小則心存芥蒂;大則反目成仇。筆者希望「洞穴之喻」能提供大家對「政治爭辯」更多面向的看法,而在爭吵時能「輕鬆一下」!

「洞穴之喻」是出現在西方政治思想經典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書中,它將人類的處境比作洞穴中被鍊著的囚犯,四週一片黑暗。有一些人手持著動物、人、器具的肖像躲在囚犯後方,遠處有火光照過這些肖像投射到牆上,形成陰影。對看不到洞外真實世界的囚犯而言,只能看到這些扭曲的陰影,並以為這些就是「真實的事物」。

對譬喻作詮釋,而放到現實政治生活來看,手持肖像的這些人,不就像是政客、學者嗎?他們製作出真實的仿品,來教育、傳達訊息給一般的民眾,並塑造了我們的世界。

說這故事的人--柏拉圖──提了一個解決方案,就是有一位掙脫鐵鍊的囚犯逃到洞穴外,看到真實世界的真相,此人就是「哲王」。他像個雕刻家,腦海中是真實的景象,而將眼前的世界大刀闊斧一番,以符合真實。回到我們的政治世界中,「哲王」卻不僅不是可欲的,還是有害的。因為不符合他理念的人,都要被趕下台灣海峽,現實中我們無法分辨出「暴君」與「哲王」的差別。因此,沒有「哲王」告訴我們真相,我們一般人對「政治爭辯」似乎難以避免;但希望天家在爭吵時能想想自己與對方所持的理由,可能不過是政客、專家們製造出模糊、扭曲的「陰影」,若因此而傷害彼此「真實的感倩」,豈不就以小失大了。

近幾年來,台灣人民的情感似乎被接踵而來的選舉熱潮所掩沒,當親朋好友的政治選擇不同於自己時,似乎原本溫暖的親情友情就「著涼了」,真心期待下一屆總統為大家辦桌講和,選在一個充滿陽光約午後,你、我坐下來「大和解」。


【1996-03-23/聯合報/11版/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