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

洞穴中的囚犯

下文是一篇很久久以前,我在閱讀《柏拉圖理想國》之後,又看到當時政治情勢,
有感而發的一篇短文。

我真的覺得好的經典,其實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隨時皆可以成為我們反省當前的一些思考上的活頭源水。
當然,絕不是要照單全收,這是一種偏執了。
我很喜歡理想國中,在談哲人教育時,辯證法要5年,實務訓練15年。
可見柏拉圖也不是真的那麼不食人間煙火,沈溺在理型世界。他是真的有心從政之人,
知道現實世界的複雜。



洞穴中的囚犯


【胡全威/大學生(台北市)】
日前,看到許多篇報導,說是有許多家庭中、朋友之間因為支持的候選人、政黨不同而起爭執,小則心存芥蒂;大則反目成仇。筆者希望「洞穴之喻」能提供大家對「政治爭辯」更多面向的看法,而在爭吵時能「輕鬆一下」!

「洞穴之喻」是出現在西方政治思想經典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書中,它將人類的處境比作洞穴中被鍊著的囚犯,四週一片黑暗。有一些人手持著動物、人、器具的肖像躲在囚犯後方,遠處有火光照過這些肖像投射到牆上,形成陰影。對看不到洞外真實世界的囚犯而言,只能看到這些扭曲的陰影,並以為這些就是「真實的事物」。

對譬喻作詮釋,而放到現實政治生活來看,手持肖像的這些人,不就像是政客、學者嗎?他們製作出真實的仿品,來教育、傳達訊息給一般的民眾,並塑造了我們的世界。

說這故事的人--柏拉圖──提了一個解決方案,就是有一位掙脫鐵鍊的囚犯逃到洞穴外,看到真實世界的真相,此人就是「哲王」。他像個雕刻家,腦海中是真實的景象,而將眼前的世界大刀闊斧一番,以符合真實。回到我們的政治世界中,「哲王」卻不僅不是可欲的,還是有害的。因為不符合他理念的人,都要被趕下台灣海峽,現實中我們無法分辨出「暴君」與「哲王」的差別。因此,沒有「哲王」告訴我們真相,我們一般人對「政治爭辯」似乎難以避免;但希望天家在爭吵時能想想自己與對方所持的理由,可能不過是政客、專家們製造出模糊、扭曲的「陰影」,若因此而傷害彼此「真實的感倩」,豈不就以小失大了。

近幾年來,台灣人民的情感似乎被接踵而來的選舉熱潮所掩沒,當親朋好友的政治選擇不同於自己時,似乎原本溫暖的親情友情就「著涼了」,真心期待下一屆總統為大家辦桌講和,選在一個充滿陽光約午後,你、我坐下來「大和解」。


【1996-03-23/聯合報/11版/民意論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