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1日 星期三

11. 辯論與說服


日期:2014/6/6
地點:中國醫藥大學
紀錄:Andy, Jamila

I.         課程主題:辯論與說服

l  上完這堂課,你能夠學習到以下四點:
n   認識公共政策辯論的重要性
n   更進一步認識「說服」
n   認識M. Sandel’s的一個主要觀點
n   回顧本學期全部課程
n   發現本課程的另一個目的

II.       課程內容

今天是最後一次演講課程,下週就是同學們的報告。

到了學期末,讓我們再回顧一下這門課的主題,我們這門課程是「公共爭議與民主論辯」。可是,我們整學期似乎沒有討論過「論辯」、「辯論」的意義。我們今天希望稍微說明一下。另外,我們對於「說服」會有更進一步的說明。

l   公共政策辯論

最近因為馬英九總統來我們學校(中醫大)演講以及三四月的太陽花運動,我們校長認為學生關心公共議題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具體行動之前,希望能更了解公共政策的內涵。因此,他鼓勵學生社團舉辦公共政策「辯論」。

我們這門課正是圍繞在公共爭議與民主論辯上。

有些人可能受夠了電視節目上的政治性談話節目,對於辯論很反感。

但是,我想引一位美國著名的學者Christopher Lasch(著有《菁英的反叛》)的觀點。他指出辯論的好處在於當我們辯論時,才會真正思考爭議本身的真正問題,開始搜尋相關資料,開始串起自己說詞上的連貫性。

否則,我們一般只是「大概認為」、「這麼想」,可是一旦為了辯論,說服對方,其實也是說服自己,就會著手開始找資料,開始思考這麼說是對的嗎?有道理嗎?這是民主政治中很重要的一環,因為我們開始自己思考、作判斷。

但是,有人會說,我們今日的辯論還不夠嗎?政治性談話節目多的令人作噁。

其實,這裡的差異在於這是名嘴在想、政治人物在辯,人們只是被動地聽,結果是,很多人依自己的政治傾向,聽進(假如真有的話)自己偏好的說詞與結論。事實上,在台灣媒體立場鮮明的情況下,在綠營中的藍色政治人物往往被圍攻,甚至最後也跟著一起罵執政黨,反之亦然。

因此,這裡有兩個關鍵點:首先,一個好的民主政治機制,不是只看政治人物辯論而已,而是要進入民眾的生活,鼓勵辯論,讓各種資訊、問題、論證,可以獲得更進一步的思考、檢驗。這是促進民眾自己開始學習、開始作判斷,而不是人云亦云。當然,我不否認,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目前的社會發展下,很可能有人會因公共爭議而吵架,甚至打起來。

因此,我覺得在大學裡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人們可以「比較理性」地對待這些議題。

不過,我想強調一下,我們這門課想鼓勵的「論辯」,還有一個差異。就是,辯論者往往為了立場,努力說服對方,即使自己理虧,也會嘗試強辭奪理,就為了勝利。

但是 ,我們這門課程則是強調,我們之所以辯論是為了想要「接近」真理。倘若,我們發現自己真正錯了,實在講不出道理。那我們是「可以改變立場的」。譬如,原本支持核四,但是聽到更有說服力的觀點時,就可以改為反對核四。但是,倘若我們又聽到新想法時,經過仔細思考,又可以再改變。

我們是學生不是政客,我們不用堅持自己的立場,我們只是想跟著「真理」走。

l   說服

從破題開始,討論完了辯論。接著,我們談本學期的最核心主題「說服」。

我們請同學們體會一下,命令與說服的差別。

l   說服和命令兩者有何不同呢?
同學一:命令是要求或強迫某人做某些他可能不願意做的事。以我的經驗,如果我想邀請某人跟我一起出去,我不會用邀請的方式,我會直接要求他跟我出去,而這每次都奏效。
同學二:命令讓我開心,說服是讓別人開心。命令者的地位比較高,說服者的地位比較低。被說服者的地位比較高,說服者的姿態通常都擺得比較低。市民的地位比拜託選票的市長候選人地位更高。
同學三:命令就是只有一個觀點、一個立場,例如老師有最高權利提出要求,同學沒有理由拒絕。說服就是用許多理由來說服別人,而別人也有理由拒絕。
同學四:命令就是你不用給接受方任何理由,但說服就是要用各種理由或利益來說服別人。
同學五:命令者無法聽到不同的觀點,但說服者可以聽到或參考不同的觀點,然後加以妥協或修正立場。

「命令」:我們可以不顧對方感受,直接要求作某些事。這裡含有地位上的不平等。

「說服」:首先,我們永遠可能被「拒絕」,因此這意味說話者與聽眾間的地位是平等的(甚至有同學認為接受方的地位更高)。譬如,政治人物想要說服我們,無論是支持政策或者投票給他們。我們可以說「不」。雖然政治人物可能擁有較多的資源、資訊、說話的機會,看似弱勢的聽眾,其實,還是保有決定與否的權力。因此,我會說這是一種平等,必須尊重聽眾的決定權,而不是命令。這是一種「平等的尊重」。

其次,因為我們想說服對方,就必須知道對方要什麼?說服去看電影,我們就不能只想自己的時間、影片,而是要詢問對方的意願、時間、喜歡電影的種類等等。這是一種關注、關心。我們稱為「平等的關注」。

因此,說服展現的是「平等的尊重與關注」(equal respect and concern)。這是美國法理學家Ronald Dworkin指出民主政治的核心。

另方面,我們也聽到有人對於「說服」的指責。

有人認為說服就是「操縱」而已,特別是政治人物的言說,善用說話技巧,意圖操弄人民的情感,進而獲得他的政治權力。

也有人認為說服,其實只是一種「迎合」而已。倘若,你喜歡巧克力勝過香草冰淇淋,我先知道了。我提議說,我們去吃巧克力冰淇淋好嗎?你可能說YES的機會比較大。同樣的,政客知道民意想什麼,譬如反對徵稅、反對油電漲價、反對廢除死刑等。就「迎合」民眾立場,成為一個受歡迎的政治人物。

其實,這兩種指責都有一定的道理,雖然看起來矛盾。

不過,我們再仔細看一下:「操弄」意味著我們可以統治聽眾,因為我們知道的比較多,或者我們有說服技巧;「迎合」則是被聽眾牽著走,被群眾統治。

等一下,這不就是「統治」與「被統治」的輪流之至(to rule and be ruled in turn)。這又是亞里斯多德著名的對於民主政治的特色之一。因為,民主政體中,人人平等,沒有一個人或群體,永遠高於他人。因此,在治理上,平等的方式,就是輪流統治,有時被治,有時統治。同樣的,說話者採行說服時,其實,也是有時在引領聽眾;有時則是被聽眾引領,這正是符合民主精神。

因此,無論是「平等尊重與關注」或「輪流之治」,都彰顯了說服作為民主政治中的核心精神。

l   Michael Sandel的正義觀

我們這門課的主要教科書或說視訊,是跟隨著Sandel的角度,在討論什麼是正確的事。我們學到了許多主義:功利主義、放任自由主義、康德、勞爾斯、亞里斯多德、社群主義等。

那麼到底Sandel教授自己的立場是什麼呢?事實上,早期大家將
Sandel 歸納在社群主義的陣營中,因為他批判自由主義,強調社群裡的共同善、共同價值與目標。不過正如有同學質疑的,若我們身處在野蠻社會,社會主張殺人是好的,我們應該接受這種價值觀嗎?

因此,Sandle的觀點,其實,更重要的是放在社群本身需要有一種「道德參與的政治」(a politics of moral engagement)。這可能有些怪怪的。

讓我們稍微解釋一下。當代政治哲學的發展,圍繞著個人權利、自由之上,特別是朝向更個人主義觀的發展。可是,在這樣的氛圍下,人們各有所好,彼此之間為了「尊重個人權利」,相互不了解彼此的觀點,以為這樣可以相安無事。

可是,社會中就只能談「金錢」、「情色」等,因為這些似乎迎合大眾的口味。若有人跳出來反對,則立刻會被指責干涉他人表達的自由、干涉他人自由權利等。所以,在彼此避免爭議下,相互不理解對方的觀點,使得民主政治乾枯成為資本主義政治、情色社會,沒有人願意將道德、良善社會、美好生活等概念納入公共討論。

Sandel希望鼓吹的,就是重新開啟對於社群中,道德、美德、良善生活等概念的討論,大家不要被「自由」、「中立」、「權利」等概念束縛住。其實,當我們試圖說服對方接受我們的立場時,我們才會開始聆聽、了解對方的想法。這反而是一種「相互尊重」的基礎。而Sandel認為有了這種「相互尊重」,我們才能期待一個更正義的社會。

所以,我們這門課程的目標有三:

一、      討論「說服」,如何讓自己想清楚、說清楚,所以我們學習了一些原理、原則。
二、      發展自我,發揮潛能。只有人具有理性言說能力,所以我們能討論正義、不義、利弊、榮辱,進而生活在群體中,使得政治生活成為可能。這是我們人類天性的特質,我們應該充發發揚。
三、      追求正義的社會。如Sandel的觀點,我們關注他人的立場,相互試圖了解,試圖辯論,我們一方面也在學習對方的觀點,了解對方也是為了追求美善的價值。而我們自己有了這層體認,更可堅定或者修正自己對於美善生活的追求。不談論這些,我們如何可能相互理解,如何可能彼此朝向美善生活發展。我們也就只能討論薪水、房價、帥哥美女,離正義社會更為遙遠。

最後的三個目標,與同學一起共勉。我們課程只能是一個開始,希望埋下一個美好的種子,仰賴各位自己的發展,大家可以共同促進一個美好社會,追求大眾幸福的生活。

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10. 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與共同善(common good)_東海


紀錄:Carol, Andy
I.        The aims of this course
l   說服:
我們這門課在談「說服」,其中一個核心問題,就是什麼是「對」的事?
   若我們可以證明哪一個事情是對的,那麼我們就可以有「理由」來說服他人。
   當然,不否認,人們不見得願意做「對的事」。很多時候,仍選擇做「錯」的
  
事。但是,我們總是希望自己更好、社會更好,做「對」的事,其實還是會
  
有些吸引力。
l   遵從本性成為有道德良知的人:
   
另外,我們換一個角度想,面對社會中不公不義的事,高得離譜的房價、貪官污吏、毀壞秩序的暴徒、濫殺無辜者,我們心理吶喊著「這不公平」、「這不道德」、「這是錯的」。這種「激憤」其實正是人性,我們內心渴望公平正義的社會。
           之前課堂中曾看過一個猴子實驗的短片,連猴子都會希望公平待遇。
      
因此,這是一種天性,即使在演化的過程中,在我們的深層想法裡,大
       
部分的人應仍會認為追求公平、正義、追求「對」的事,是有一定的說
      
服力的。
l   今日我們同樣在問「什麼是正確的事?」要從「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的角度來回答社群主義認為「共同善」(common good)是我們值得追尋的,而不是權利、利益。在進入社群主義之前,我們先討論幾個個案。


II.       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與共同善(common good
l   什麼是「對」的事?
n   論語 子路: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n   如果你父親偷羊或兒子偷羊,你會去作證?還是會替他們隱瞞?
u  葉公指出,若是他們鄉里的人,父親犯法,兒子會挺身指證 ;若是兒子犯法,父親挺而作證
u  孔子認為:「我家鄉正直的人和你所說的不同,人家是父為子遮瞞,子為父遮瞞,而正直也就在其中了。」
l   事實上,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條規定,親屬可以免於作證。
l   為什麼呢?法律之前不是人人平等?為何要有這種特殊規定呢?
n   孟子 盡心「桃應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叟殺人,則如之何?孟子曰,執之而己矣。然則舜不禁與?曰:夫舜 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則舜如之何?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訢然,樂而忘天下。」
u  若舜的父親犯了殺人罪,舜會怎麼作呢?
l   孟子認為舜還是會遵守國法,認為應該依法執行。但是,舜作為兒子,寧可選擇背負著父親逃跑,寧可拋棄天下。
n   你會贊成孟子的說法嗎?
l   Which one do you choose?
n   我們問同學們是會選擇HTC還是Samsung?或選擇稱為釣魚台?還是尖閣群島(Senkaku Islands)?若有能力捐款,會選擇捐到台灣?還是國外?如果選擇HTC、釣魚台、捐錢到國內,有些人覺得選擇HTC是一種愛國心態。
n   我們舉這些例子,是在凸顯,我們往往認為對的事,正是這個社群(community)裡面所崇尚的目標,認定的價值。更直接的說,就是效忠這個群體,對於這個群體具有義務(obligation)、團結(solidarity)與忠誠(loyalty)。
l   所以,什麼是對的事?
n   社群主義認為我們在判斷時,其實不是以「個人」身分在認定。而是從社群裡的價值觀。
u  這裡的社群可能是家庭、宗族、宗教、文化與傳統
l   我們在思考什麼事對的事,不是從一個普遍原理來想,而是從我們所受到的群體價值觀來看,每一個社群中會有他們自己認為是「對」的價值觀。
n   舉例一:對於在中國大陸,一胎化政策,在其社會中可能會認為這是不得不的政策。在普世原則中,似乎認為這是違反人權。
n   舉例二:在美國擁有槍枝權,事實上,這造成許多擁槍濫射的悲劇。從外國人的眼光,覺得本該立法限制槍枝,但是,美國社會仍有一股很強的聲音認為槍枝權是好的。
n   舉例三:西班牙的鬥牛,近來正因受傷的人太多,將暫停一些時候。外人會覺得危險至極,為何這社會還要繼續推崇參與者
n   舉例四:日本的相撲,我想,很少有外國人真正能欣賞,了解其中的文化
n   舉例五:甚至是我們自己的習俗,也有些外國人不能理解。對於台灣人燒香拜拜,尤其是許多店家拜拜,尤感驚訝與難以理解。可是對於許多台灣的人,甚至不管宗教,都視為理所當然,認為應該尊重。這就是我們社會裡,有我們社會的價值觀。
l   簡單的說,社群主義認為,對的事就是能促進、符合社群的共同善(common good)。共同善,就是社群中的成員共同認定為良善的之事。
n   舉例來說,台灣新娘在結婚時要撐傘,來抵擋晦氣,這是屬於我們的習慣;另外,縱使台灣有藍綠之爭,但是絕大部分的人仍是以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的福祉作為追尋的目標亦即共同善,只是大家認定的方式不同而已。
l   Story time再進一步討論社群主義的觀點之前,我們先談一下「人是說故事的動物(Human beings are storytelling beings.)」
n   請同學談論一下未來希望自己的夢想?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
n   然後,再請同學,思考一下「你是誰?」像是說故事一樣,介紹一下你自己
n   然後,再請同學思考一下自己的夢想?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
u  我是真的很希望,真有一些同學,在這個練習中可以有收穫
l   思考自己的過去,然後,對於自己的未來更有想法
l   Alasdair MacIntyre 在他的After Virtue1981 指出「人是說故事的動物」。對於自我的理解,就像是小說中的角色一樣,我們雖然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可是根據已經知道的情節、性格,我們的未來,其實已經在這故事中。但是在這個故事中,你覺得你想當甚麼?你覺得你是甚麼樣的人?
n   MacIntyre特別認為,人們對於自我的理解,其實,更是從角色中來理解。我們是兒子、女兒、校友、教友、台灣人、台中人、、、等等。
u  而我們認為對或錯之事,就是奠基在這些角色認知上,扮演好我們的角色,追尋應遵守的規範。
l   有同學可能會擔心倘若社群中規範有問題
n   譬如,野蠻社會中,人可能可以吃人、殺人、虐待等
n   其次,即使同一社群,價值觀也會隨時間演化
u  在演變時,我們為何說舊的不應改?新的是不對。倘若新的觀點成為主流時,社群主義是否又會認為新的才是好的。
n   Do you agree with the communitarian?
u  同學一:同意,我覺得人們會用社群主義的方向思考事情,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u  同學二:我覺得有時候不能全然以理性的想法去看待事情、處理事情。
Andy:那你覺得為什麼不能全然用理性思考呢?是什麼讓你放棄了理性的判斷?是不是有個東西更重要?
同學二:情感吧。
 Andy:那個情感讓你能夠去判斷,怎麼去看待或處理。就好像妳的男朋友是靜宜大學,但是你是東海大學的,在一場靜宜對東海的比賽裡,你可能會因為情感而改變你的立場。那同學們在做決定的時候,會照自己理性的判斷去決定還是會照社會給你的規範,就是你應該要怎麼做,這樣,同學們會怎麼做呢?
u  同學三:那「社會」的定義是甚麼?例如說死刑,可能有的國家沒有死刑的傳統,那他們可能沒辦法接受死刑;但是在一個君權主義的國家,死刑對他們來說可能是發揮正義的一種方式。「社會」這個詞,感覺是一個很模糊的詞,到底這個社會是 每個人生活的環境的這個社會,還是在更上一層的社會?
Andy:這也是社群主義者常常會被質疑的地方,社會這個字,常常會有不同層次的解釋。但是它試圖去辯護,根據不同「議題」,會有不同的社群範圍,這樣的話,範圍的界定也會比較清楚,但是我也必須承認,這是社群主義會有的問題。
l   社群主義的可能回應
n   (一)社群主義起初是反「自由主義」論述的主張,認為與其追求普遍法則,不如遵照特殊社會的規範
u  但是,社群主義提出有別於自由主義社會的典範,確實很少說服力
l   東亞儒家社會規範,或許可以成為一個可能的典範
u  譬如,對於家庭的重視,這不是個人主義社會會推崇的。但是,東亞儒家社會可以試著建立有別於自由主義的社會價值。
n   (二)有關生死的問題,我們試著設想一個問題
u  倘若兩個國家因彼此「不爽」,互毆,結果造成雙方互有人員傷亡
l   請問,A方的戰士發射飛彈時,殺死了兩位平民(現在美國無人飛機轟炸巴基斯坦,造成平民傷亡,雖然一直有團體譴責
,但似乎也無可奈何)
n   所以,我們會發現即使「生死」,也都是在社群之中的價值判斷
n   (三)退一步,倘若除了「基本人權」外,每個社會仍可以有其特殊的道德價值觀。
n   (四)反過來說,倘若一切交由個人權利、自由判斷,彼此相衝突性,是否更無解?因為,自由權利至上。
u  但是,若從社群價值觀著手,可是透過彼此溝通、論辯,找出眾人可以接受的價值。
l   要解決社會爭議,必須進入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