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1日 星期三

11. 辯論與說服


日期:2014/6/6
地點:中國醫藥大學
紀錄:Andy, Jamila

I.         課程主題:辯論與說服

l  上完這堂課,你能夠學習到以下四點:
n   認識公共政策辯論的重要性
n   更進一步認識「說服」
n   認識M. Sandel’s的一個主要觀點
n   回顧本學期全部課程
n   發現本課程的另一個目的

II.       課程內容

今天是最後一次演講課程,下週就是同學們的報告。

到了學期末,讓我們再回顧一下這門課的主題,我們這門課程是「公共爭議與民主論辯」。可是,我們整學期似乎沒有討論過「論辯」、「辯論」的意義。我們今天希望稍微說明一下。另外,我們對於「說服」會有更進一步的說明。

l   公共政策辯論

最近因為馬英九總統來我們學校(中醫大)演講以及三四月的太陽花運動,我們校長認為學生關心公共議題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具體行動之前,希望能更了解公共政策的內涵。因此,他鼓勵學生社團舉辦公共政策「辯論」。

我們這門課正是圍繞在公共爭議與民主論辯上。

有些人可能受夠了電視節目上的政治性談話節目,對於辯論很反感。

但是,我想引一位美國著名的學者Christopher Lasch(著有《菁英的反叛》)的觀點。他指出辯論的好處在於當我們辯論時,才會真正思考爭議本身的真正問題,開始搜尋相關資料,開始串起自己說詞上的連貫性。

否則,我們一般只是「大概認為」、「這麼想」,可是一旦為了辯論,說服對方,其實也是說服自己,就會著手開始找資料,開始思考這麼說是對的嗎?有道理嗎?這是民主政治中很重要的一環,因為我們開始自己思考、作判斷。

但是,有人會說,我們今日的辯論還不夠嗎?政治性談話節目多的令人作噁。

其實,這裡的差異在於這是名嘴在想、政治人物在辯,人們只是被動地聽,結果是,很多人依自己的政治傾向,聽進(假如真有的話)自己偏好的說詞與結論。事實上,在台灣媒體立場鮮明的情況下,在綠營中的藍色政治人物往往被圍攻,甚至最後也跟著一起罵執政黨,反之亦然。

因此,這裡有兩個關鍵點:首先,一個好的民主政治機制,不是只看政治人物辯論而已,而是要進入民眾的生活,鼓勵辯論,讓各種資訊、問題、論證,可以獲得更進一步的思考、檢驗。這是促進民眾自己開始學習、開始作判斷,而不是人云亦云。當然,我不否認,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目前的社會發展下,很可能有人會因公共爭議而吵架,甚至打起來。

因此,我覺得在大學裡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人們可以「比較理性」地對待這些議題。

不過,我想強調一下,我們這門課想鼓勵的「論辯」,還有一個差異。就是,辯論者往往為了立場,努力說服對方,即使自己理虧,也會嘗試強辭奪理,就為了勝利。

但是 ,我們這門課程則是強調,我們之所以辯論是為了想要「接近」真理。倘若,我們發現自己真正錯了,實在講不出道理。那我們是「可以改變立場的」。譬如,原本支持核四,但是聽到更有說服力的觀點時,就可以改為反對核四。但是,倘若我們又聽到新想法時,經過仔細思考,又可以再改變。

我們是學生不是政客,我們不用堅持自己的立場,我們只是想跟著「真理」走。

l   說服

從破題開始,討論完了辯論。接著,我們談本學期的最核心主題「說服」。

我們請同學們體會一下,命令與說服的差別。

l   說服和命令兩者有何不同呢?
同學一:命令是要求或強迫某人做某些他可能不願意做的事。以我的經驗,如果我想邀請某人跟我一起出去,我不會用邀請的方式,我會直接要求他跟我出去,而這每次都奏效。
同學二:命令讓我開心,說服是讓別人開心。命令者的地位比較高,說服者的地位比較低。被說服者的地位比較高,說服者的姿態通常都擺得比較低。市民的地位比拜託選票的市長候選人地位更高。
同學三:命令就是只有一個觀點、一個立場,例如老師有最高權利提出要求,同學沒有理由拒絕。說服就是用許多理由來說服別人,而別人也有理由拒絕。
同學四:命令就是你不用給接受方任何理由,但說服就是要用各種理由或利益來說服別人。
同學五:命令者無法聽到不同的觀點,但說服者可以聽到或參考不同的觀點,然後加以妥協或修正立場。

「命令」:我們可以不顧對方感受,直接要求作某些事。這裡含有地位上的不平等。

「說服」:首先,我們永遠可能被「拒絕」,因此這意味說話者與聽眾間的地位是平等的(甚至有同學認為接受方的地位更高)。譬如,政治人物想要說服我們,無論是支持政策或者投票給他們。我們可以說「不」。雖然政治人物可能擁有較多的資源、資訊、說話的機會,看似弱勢的聽眾,其實,還是保有決定與否的權力。因此,我會說這是一種平等,必須尊重聽眾的決定權,而不是命令。這是一種「平等的尊重」。

其次,因為我們想說服對方,就必須知道對方要什麼?說服去看電影,我們就不能只想自己的時間、影片,而是要詢問對方的意願、時間、喜歡電影的種類等等。這是一種關注、關心。我們稱為「平等的關注」。

因此,說服展現的是「平等的尊重與關注」(equal respect and concern)。這是美國法理學家Ronald Dworkin指出民主政治的核心。

另方面,我們也聽到有人對於「說服」的指責。

有人認為說服就是「操縱」而已,特別是政治人物的言說,善用說話技巧,意圖操弄人民的情感,進而獲得他的政治權力。

也有人認為說服,其實只是一種「迎合」而已。倘若,你喜歡巧克力勝過香草冰淇淋,我先知道了。我提議說,我們去吃巧克力冰淇淋好嗎?你可能說YES的機會比較大。同樣的,政客知道民意想什麼,譬如反對徵稅、反對油電漲價、反對廢除死刑等。就「迎合」民眾立場,成為一個受歡迎的政治人物。

其實,這兩種指責都有一定的道理,雖然看起來矛盾。

不過,我們再仔細看一下:「操弄」意味著我們可以統治聽眾,因為我們知道的比較多,或者我們有說服技巧;「迎合」則是被聽眾牽著走,被群眾統治。

等一下,這不就是「統治」與「被統治」的輪流之至(to rule and be ruled in turn)。這又是亞里斯多德著名的對於民主政治的特色之一。因為,民主政體中,人人平等,沒有一個人或群體,永遠高於他人。因此,在治理上,平等的方式,就是輪流統治,有時被治,有時統治。同樣的,說話者採行說服時,其實,也是有時在引領聽眾;有時則是被聽眾引領,這正是符合民主精神。

因此,無論是「平等尊重與關注」或「輪流之治」,都彰顯了說服作為民主政治中的核心精神。

l   Michael Sandel的正義觀

我們這門課的主要教科書或說視訊,是跟隨著Sandel的角度,在討論什麼是正確的事。我們學到了許多主義:功利主義、放任自由主義、康德、勞爾斯、亞里斯多德、社群主義等。

那麼到底Sandel教授自己的立場是什麼呢?事實上,早期大家將
Sandel 歸納在社群主義的陣營中,因為他批判自由主義,強調社群裡的共同善、共同價值與目標。不過正如有同學質疑的,若我們身處在野蠻社會,社會主張殺人是好的,我們應該接受這種價值觀嗎?

因此,Sandle的觀點,其實,更重要的是放在社群本身需要有一種「道德參與的政治」(a politics of moral engagement)。這可能有些怪怪的。

讓我們稍微解釋一下。當代政治哲學的發展,圍繞著個人權利、自由之上,特別是朝向更個人主義觀的發展。可是,在這樣的氛圍下,人們各有所好,彼此之間為了「尊重個人權利」,相互不了解彼此的觀點,以為這樣可以相安無事。

可是,社會中就只能談「金錢」、「情色」等,因為這些似乎迎合大眾的口味。若有人跳出來反對,則立刻會被指責干涉他人表達的自由、干涉他人自由權利等。所以,在彼此避免爭議下,相互不理解對方的觀點,使得民主政治乾枯成為資本主義政治、情色社會,沒有人願意將道德、良善社會、美好生活等概念納入公共討論。

Sandel希望鼓吹的,就是重新開啟對於社群中,道德、美德、良善生活等概念的討論,大家不要被「自由」、「中立」、「權利」等概念束縛住。其實,當我們試圖說服對方接受我們的立場時,我們才會開始聆聽、了解對方的想法。這反而是一種「相互尊重」的基礎。而Sandel認為有了這種「相互尊重」,我們才能期待一個更正義的社會。

所以,我們這門課程的目標有三:

一、      討論「說服」,如何讓自己想清楚、說清楚,所以我們學習了一些原理、原則。
二、      發展自我,發揮潛能。只有人具有理性言說能力,所以我們能討論正義、不義、利弊、榮辱,進而生活在群體中,使得政治生活成為可能。這是我們人類天性的特質,我們應該充發發揚。
三、      追求正義的社會。如Sandel的觀點,我們關注他人的立場,相互試圖了解,試圖辯論,我們一方面也在學習對方的觀點,了解對方也是為了追求美善的價值。而我們自己有了這層體認,更可堅定或者修正自己對於美善生活的追求。不談論這些,我們如何可能相互理解,如何可能彼此朝向美善生活發展。我們也就只能討論薪水、房價、帥哥美女,離正義社會更為遙遠。

最後的三個目標,與同學一起共勉。我們課程只能是一個開始,希望埋下一個美好的種子,仰賴各位自己的發展,大家可以共同促進一個美好社會,追求大眾幸福的生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