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最後一堂課:十個小提醒


時間過得很快,一下子就到了學期的尾聲。希望這學期的課程,讓同學能有些收穫----學到更多關於媒體的觀點、了解民主政治、對互動的想法,或者是新朋友、一些英文詞彙,又或者是勇於以英文表達的態度….

在學期最後一堂課,希望作一個學期總回顧,重新強調一些重點,讓同學們能有較深的印象。

1.     Poor English, Rich Communication
英文是世界語,一個與全世界各國人士相互交流的共通語言。我們要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即使英文能力有限、腔調不是標準美國腔、發音不盡正確,但重點在於我們敢開口說話,勇於表達自己的意思,並且用心傾聽,彼此就有可能會有很好的溝通。
希望將來各位無論是在工作場合、讀書求學,英文不會是個障礙,而是幫助我們走向世界的跳板。
2. 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網路上現在有許多開放的課程,尤其以英文居多。倘若各位想要體驗在國外上課的感覺,其實,打開電腦,就可以聆聽哈佛、耶魯等名校教授的演講授課。這些是練習英文聽力與自我學習各種專業課程的最佳素材。
趕快找一門課,試著有紀律地收看,開始上課吧!
另外,打一個小廣告,下一學期我在中國醫藥大學所開設的 ”Public Issues and Democratic Debate”也將全程錄影放在網路上,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選修或日後線上收看喔!
3.     媒體自由是民主社會的重要基石
媒體在民主社會中提供許多重要的功能,諸如提供資訊、教育群眾、作為討論平台、監督政府以及塑造集體意識等等。倘若沒有媒體,或者沒有一個享有自由的媒體,我們很擔心誰來揭發弊端?誰來提供我們判斷的訊息?何者可以作為方便的討論平台?
因此,我們在反思媒體時,一方面可以從媒體應有的功能反省;另方面,我們也不要一味的斥責媒體,它還是有許多重要的功能。
4.     平面媒體閱讀率衰退,但是仍具議題設定的影響力
普遍來說,現代人書本與報紙閱讀率不斷地下降,這與網路時代興起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人們寧可看滑手機看訊息,而不願買份報紙。
即使是台灣閱報率第一、第二高的蘋果日報,近來也轉向提供網路上的即時新聞,目前已取得極高的點閱率同時也吸引廣告商投入大量資金。這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市場轉向,平面媒體轉向網路媒體發展。
不過,以現有的媒體生態來說,報紙與雜誌媒體仍然主導深度議題的報導能力。一方面目前專業資深記者仍以平面媒體居多;另方面,電視媒體需要大量即時的影音畫面,網路媒體也是搶即時新聞,時間極為有限,當然這與閱讀習慣也有關。很少人願意在電腦上、手機上看長篇大論,只願意快速瀏覽,看輕薄短小的文章。
因此,國內目前主導議題走向,仍大多為平面媒體,這也是課程中「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的概念。電子媒體往往只是當日早上,追蹤平面媒體的重要新聞,補上畫面而已。
5.     電視媒體仍是一般人收看最多,網路訊息則是未來趨勢。
根據現在許多的統計數據來看,電視仍為最多數人收看新聞的管道。當然,這也與年齡層有關,在年輕世代已漸漸改變,網路已經開始佔最大比例。放眼未來,特別是通訊科技的進步,網路與電視頻道、平面媒體的結合,媒體呈現新的面貌。
6.     媒體競爭激烈,反而惡質化新聞品質
台灣以人口比例來看,擁有最多頻道、最多台的SNG車(新聞採訪車)。但是這種激烈競爭,反而導致媒體彼此間為搶奪收視率,而以煽色腥新聞取勝。因為以煽動、名人花邊、清涼圖案、血腥暴力,容易引起讀者、聽眾的注目。但是,這種惡性競爭下,我們擁有諸多的電視頻道、新聞資訊,可是報導的卻是一些沒有新聞價值(News Value)的內容。
我們可以這樣想:社會中的多數人喜歡觀看娛樂、運動、星象、劇情等節目,媒體公司為了迎合多數人的喜好,所以製作這類的節目。至於少數人可能關心國際情勢、環保、勞工等議題,偶有節目針對這些族群,但是這些人可能多數不看電視。因此,這類節目的收視低落,會使得電視製作人寧可選擇多數人喜歡觀看的節目類型。
但也因此,迎合大眾口味的節目,反過來,成為塑造大眾口味的資訊來源。換言之,低俗的節目造就低俗品味的群眾,閱聽者的價值觀就被型塑在星象、減肥、美食、八卦、算命、購物、正妹、人魚線之中…..
因此,這成了惡性循環,相互強化的效果。所以有評論稱為「弱智媒體誤國」,當我們有低素質的公民時,我們又如何期待民主政體可以深化鞏固呢?可以做出良好的決定呢?
7.     媒體選邊站,分化台灣社會
台灣媒體的另一個特色,就是所有媒體幾乎各有政黨標籤,而缺乏一個中立、公正的媒體。英國的BBC電視,是人民額外付費的公共電視。可是台灣因為過往對於「公共電視」(人們認為會受執政黨滲透)沒有信心,收視率低的可憐,另外也因公共電視高層人事糾葛與政黨惡鬥,短期內似乎沒有復興的跡象。此外,在有限的預算下,製作的節目也很難以高品質取勝,持平的內容又沒有商業台的煽色腥新聞吸引,所以,只能慘澹經營。或者反過來說,縱使以大量預算製作高品質的節目,因為收視率不佳,同樣會遭到國會的質疑,認為這是資源浪費。
當然,電台選邊站,也與社會群眾本身的高度政治色彩有關。台灣在歷經民主轉型,許多人都涉入政治當中。人們喜歡看與自己政治色彩相近的電視台,因此觀看偏好,也連帶影響電視台本身的走向。美國FOX電視台,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商業經營模式,以保守的意識形態立場,爭取保守派民眾的高收視率觀看。因此,即使屢屢被自由派學者、民眾批判,也在所不惜,仍維持其高收視率。
但是,立場鮮明的媒體,提供截然不同的政治解讀,似乎提供兩種不同的現象世界。媒體無法克盡提供共同體意識的功能,反而分化共同體的意識,人們就難以尋得共識,這對民主政治的運作而言,是值得擔憂的。
8. 媒體壟斷與中國因素
媒體競爭激烈,無論是平面、電子、網路媒體,彼此廝殺。尤其隨著傳播科技的發展,掌握最新技術,才能提供最快、最即時的資訊以及引人注目的畫面。但是最新、最快、最炫的科技也往往意味著要大量的資金投資,雄厚的資本,才能做出更吸引人的節目。甚至,有些媒體本身營運困難,端賴其他產業的利潤彌補。又或者,有些媒體經營者看中媒體在台灣社會的重要性,藉此作為在中國大陸經營產業的籌碼。
因此,媒體經營仰賴大財團的財力;大財團又看中媒體在台灣的影響力。特別是中國大陸對於台灣的政治主張,也因此引發國內許多公民團體、學者、學生的反彈與擔憂。在可見的未來,這仍會是爭議議題之一,台灣媒體如何保持自主性,如何提供多元的聲音,仍是努力的方向。
9. 注意「製造共識」(manufacturing consent
 
當輿論似乎形成了一股意見時,我們也需要謹慎小心,這真是透過理性論辯得 
  出來的結果嗎?又或者只是社會中既得利益者,試圖引導輿論方向,提供偏狹 
  的資訊,民眾自以為做出了正確判斷,但事實上,只是服膺了少數全貴的利益  
  而已。
10. 反思民主:「我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們會問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做什麼樣的事?在有生之年之中,我們到底要追尋什麼?
在試圖回答這些人生大哉問時,我們首先要了解我們所處的環境。人們的決定,其實多半取決於當時時空的價值判斷與條件。我們身處在民主政體中,我們會認為能言善道、平易近人、平等尊重會是好的德行與價值。尤其是在當前媒體時代,大眾媒體還告訴了我們更多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幸福?什麼是快樂?
在大學中,恰恰是提供我們一個出社會前的一個反省機會,讓我們重新省視這一切價值觀,與其他觀點對話,進行批判。人生只有一次,我們希望自己知道我們為何做出這些判斷?為何追求這些目的?為何想要成為這樣的人?
才不會在短短數年後,或者白髮蒼蒼之時,才發現自己的價值觀不過是輿論的曇花一現而已。大半輩子的追尋,不過是一場空。
我們希望更了解外界的現象,其實是希望更了解自己,更確認自己生命的意義。


最後,祝各位假期愉快!

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馬基維利「君主論」成書五百年

題目:馬基維《君王論》成書五百周年」座談會
主持人:
張福建(中研院人社中心)         


引言人:
蕭高彥(中研院人社中心)
主題:馬基維與政治創新
張旺山(清華大學哲學所)
主題:馬基維與國家理性
蔡英文(中研院人社中心)
主題:馬基維與後現代思想
  (政治大學哲學系)
主題:台灣社會意象中的馬基維
時間:20131211()下午2:30-4:30
地點: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第一會議室

一,發言時,準備發言稿,特別對於哲思性的發言,有助於聽眾的了解。同時,自己的思路也重新整理過。@其實上課似乎也是如此,有講稿,讓思路已經想過一遍,這樣不會遺漏,也不會跳躍。
二,對於M來說,有兩本書對照:西賽羅的論義務;比奥修斯的哲學的慰藉。
三,M對於人民的力量,共和主義的傳統,突破了貴族(中道)的德行。
四,M在政治傳播、對群眾的重視。
五,台灣用昇華、持續、深化,這些受到M的政治思維的影響。
六,@哲思程度高的座談會,應該立即寫下心得,否則,現在回想,很多都忘了。


2013年12月9日 星期一

ASEAN: The next economic tiger?

Topic: The Next Asian Tigers? Economy in ASEAN

Venue: Foundation for Scholarly Exchange 
Speaker: Dr. Daniel Indro, 2013-2014 Fulbrighter
Associate Professor, Dept. of Finance, Penn State University Great Vally, School of Graduate Professional Studies.

1. ASEAN was created by 5 countries, Indonesia, Thailand, Malaysia, Singapore and Philippine, now 10 countries.
2. 613million people.
3. GNP 3.6 trillion.
4. Notice cultural difference
5. Politics: Pro-China (Cambodian) vs. anti-China, Pro-democracy, Economic competition.

2013年12月7日 星期六

通識教學心法要訣

日期:2013.12.6
地點:中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一,主講者:林文源副教授:「走出專業藩籬:跨領域教學理念、規劃與心得」

@一位非常誠懇的學者,談到面對不同學門結合的困境,如何跟不同學門的對話。是需要一個新的基礎。一個接合的基礎。

主講者提到當前學界的危機:

(一)只傳授專業知識,沒有幫助學生面對現實環境
         學生以為目的是考試,而不是做出實踐。
(二) 學生中,只有百分之十,從事學術研究
          但是,老師卻以專業領域。對於其他從事實際工作者,怎麼辦?
@其實,也不盡然。有的是,提供執照考試。另外,每個都要變成「人」。
   所以,通識教育在幫助作為全人教育。

(三)提供專業知識動機、感受力與價值評判能力
         @在上課時,要提醒同學為何我們要學這項科目。著重核心能力的培養,基本的知識。

 (四)一個非常有趣的「蠟燭難題」的啟示(我們很容易把事務界定在特定功能,而忘了其他可能的變化。另外,急功近利的獎勵,反而會減慢我們的創意。複雜問題上如此,簡單問題,是有效的。)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77mNwMoWBBIT1lJRGRxbGl3UTA/edit?usp=sharing

(五) 林文源的教學網站
http://wylin.gec.nthu.edu.tw/

二,主講者:黃俊儒副教授

課程架構 (圖解)

公民核心素養







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國關學會2013

日期:2013.12.7

地點:中央研究院
會議:國關學會年會
發表文章:馬基維利與軟實力

 @很驚訝,一個年會的場合,可以這樣多的參與者。在政治年會上,雖然也是一年一度的舉辦。但是,平均分攤場次下來,每個會場往往發表者比參與者多。不過,這次場合,竟然人數這麼多。

不過,就國際關係的各種理論來看,坦白地說,對我而言,真的又是另外的一個學門,我不是很了解,這些理論、名詞,一個又一個,當然每個學門都有其專業性。

此外,這次準備也是為倉促,下次還是要寫發言稿,這是需自我警惕。

不過,提到一些有趣的觀念

一,權力平衡的概念,已經不能用了。太多的混淆論述。權力平衡不能談「體系」,可以談「狀態」。

二, 許多與會者,一而再、再而三,提到西方的理論,不能運用在東亞的政治體系當中,因為,國關理論還是有西洋哲學、西洋歷史的基礎之上,這些與東亞文化是不同的。

這也就呼應到,前日談到中西文化思維。一方面,社會科學學者,認為自己是全盤西化,完全不會有文化的考量。可是,事實上,在研究的對象,可以發現,西方理論其實奠基在西方的歷史哲學當中,所以,這些理論套到非西方國家,就出現很多的困境。
國際關係理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有趣的是,多數提出這些觀點,就是學術界的資深教師。在他們歷經數十年的介紹西方理論之後,最後他們反省,這些理論的侷限性。

年輕輩的學者,理解尚且都來不及了。又如何能夠,提出這樣的反省。當然,年紀也是一個問題。年紀到了,會發現自己更接近文化、習俗傳統之中。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中西思維的差異

主講者:周成功教授
地點:東海大學角落習齋
日期:2013/12/06

@偶然的機緣,看到一群人在擠在一間房間中,遂搬張椅子在旁聆聽。講者以非常清楚好聽的聲音,講述中西思維的差異。講者是一個著名的科普作家,一位醫學院的教授,之前主編科學月刊。

講者雖然自謙是理工學者,不會講話,不會論證,深層思考。可是,講述特別清楚、自然。

很驚訝這樣的主題,會有這麼多的學生在聽,當然其中發言者以陸生與港生的居多。有台灣同學認為這是大國思維,台灣已經沒有這種思維了。

所以,我想,在聆聽時,我以為走入了時光隧道,回到了二十年前。我想,我當時聽這演講時,應該會感動落淚。

不過,現在聽有一種既熟悉,也有些不同意見。

倒不是我對於中國文化失去緬懷之心,只是還不斷的尋找。其實,自己沒有東西,這才會永遠的自卑。我以為一個社會要有自己的一套價值,不是永遠在學,是學不起來的。

唯一在一場演講中,我發言特別多,這也符應了我的建構主義的理論。我自己也深受影響

@討論時,有一個問題:孝道是否只適合農業社會。
其實,這是一個很唯物的一種思維,過去,我雖然不喜歡,可是也無力反駁。近日,突然想到,這個問題跟家庭制度一樣,或者跟愛情一樣。我們當然可以很唯物的說,愛情就是繁衍後代,就是為了增加後代生存的機會....

這類的答案不能說錯,這或許就是「生物性」「演化心理學」「演化生物學」可以回溯的。但是,人真的只是生物、動物,求生存嗎?
當化約到這種動物、生物性,那麼這個女的愛這個男,就是為了要繁衍,男的愛女的,就是要繁殖。

愛情被說成這麼單薄時,人生變得很沒趣。

我們當然可以這樣解釋,但是,我相信人有更豐厚的面向與意義等著我們。事實上,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可以做出超越原本社會框架、動物性賦予的意義。譬如:犧牲、奉獻、愛情....等等。

當然,我不否認自私的基因之類的,總是可以去自圓其說。但是,我寧可看其精神的正面意義,而非一直束縛在生物性。


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第九堂:政治操盤手(Spin Doctor)


在媒體政治中,有幾個詞彙很難找適當的中文翻譯,spin doctor就是其中一個。字面上的意義,是一個會丟旋球的高手(棒球),運用在媒體政治上,就成為一個善於操縱媒體、民意的政治操盤手。

事實上,這個引申意義,也是近二十年才開始流行。特別是在英國首相Tony Blair與美國總統Bill Clinton時代,特別流行。隨著他們的幕僚人員在書中或訪問時,透漏當時的公關、媒體操作,更使得人們證實這些謀士的存在。人們對於這些政治操盤手,非常感冒。因此,這些人非常具有爭議性,特別是媒體記者想要修理的對象。不過,當他們位高權重時,很難被修理。或許是因為掌握政治資源、資訊,記者不敢翻臉。可是一旦卸任後,很多批評的文章,蜂擁而來。所以,這些曾經風光的操盤手,往往聲譽不佳,千算萬算,卻未能替自己謀得好名聲。

我們課程之所以介紹政治操盤手,其實是從「製造共識」(manufacturing consent)開始。政治操盤手能夠製造民眾的共識,另外一個則是後面要介紹的媒體大亨,他們也有這種操控的能耐。因此,似乎是一個相當負面的角度。

事實上,我自己本身就做過政治幕僚,就曾想當一位呼風喚雨的操盤手。假使我們知道(認為)自己是為正義而戰,為好的政策而戰,政治操盤手又何罪之有?退一步來說,面對媒體與對手的猛烈攻勢,任何政治幕僚都希望自己的老闆能受到媒體的青睞,受到民眾的愛戴。否則縱使有遠大理想,在民主政治中,無法獲得民眾的認可、同意,又如何能獲得權力,做出有益的貢獻?

所以,不希望同學把政治操盤手認為就是邪惡的。其實,他們本來存在有其意義。只是,拿捏之間,有些原則不能跨越,否則,就成為欺騙或是玩弄。當然,藉此謀個人私利、犯法,更不是我想要為之辯護的。

超人的故事

在課程中,我曾穿插一張超人的照片。那是我在當立委助理時,我的老闆要登記參選連任,在登記那一天,我穿著超人裝,希望製造一個話題,給記者報導,成為隔日報紙或地方電台的新聞花絮(這個主意不是我出的,是小老闆指示)。這樣可以增加這位立委的曝光度。

  當然,現在回頭看,當時真有點蠢。我印象中,隔日報紙(地方版)只是約略帶過。造勢活動似乎不是很成功。事實上,我們當時為了博取版面,做了許多「秀」,包括街頭發放保險套、簽署器官捐贈等等。

除了增取曝光度,我當時還負責青年軍拉票,找了一群年輕人掃街拜票、車隊遊行。另外,還有負責電話拜票中心,在一間房間牽了十數條電話線,然後招募一些大姊,來這裡進行民調與電話拜票。

事實上,我本來是在立法院辦公室裡,擔任法案助理,主要工作是寫文章、擬質詢稿,待了四個月左右。因為選舉在即,就調到地方開始輔選。當時,幾乎沒有休假日,從早到晚。除了在文宣組外,有時也跟著去拜票,站在遊行車隊上,吹著寒風,向沿路的民眾揮手。其實,真的蠻好玩的。

這是我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八個月後,我就失業了。因為,我的老闆選輸了。不過,這對我而言,是非常有意思的經歷。以前只是在學校知道一些理論,關心的總是中央層級的國家大事。到了地方,才知道立委要處理紅綠燈問題、水溝通不通、土地糾紛等等這些大大小小的事。

成功的政治幕僚

當時,覺得能當一位成功的政治幕僚,真得很不容易。尤其是要能讓政治人物曝光,而且受到新聞媒體的正面的報導,進而獲得更多選民的認識以及願意支持。這並不簡單。以前在學校就是習慣找書、找資料,可是真正要運用時,真有些傻了,不知道從何開始。腦袋似乎讀傻了。坦白地講,我也不喜歡「騙人」、不喜歡「耍花招」、用計謀。加上個性有些害羞,所以,才知道自己其實不是很適合實務政治這條路。後來,轉到政黨智庫當研究人員,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日後再分享。

強調一下,我並非指用計都錯。事實上,當我們讀三國演義時,大多數人不都稱讚孔明的多謀善慮。我可以欣賞這種政治上的作為,也知道這並不是容易之事。

稍微岔題了。不過,也是向各位說明,我在談政治操盤手時,其實還有一個從政治幕僚的角度在思考。各位或許會覺得有些遙遠。其實,若各位將來有意從政或者自己親屬、朋友有意參選時,各位會發現這些問題就一點也不遙遠了。此外,我們要作為一個明智的公民,慎選好的政治人物,對於政治人物如何操盤,我們也要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政治操盤手

在課程中,我們曾秀出一些政治人物與政治操盤手的名字。今日媒體時代,政治人物旁似乎都會有一兩位專責媒體溝通的幕僚。尤其媒體對政治影響力甚巨,因此這些幕僚往往是深受政治人物信賴的親信。甚至,有論者認為這些善於與媒體打交道的幕僚,在媒體政治當道的情況下,未來很有可能成為政治人物接班人。當然前提是,他的名聲還沒有臭掉。亦即,人們尚未覺得他只是化妝師或是強辯的炮手。

人們後來知道這些操盤手的作為,往往是透過政治人物的回憶錄或是幕僚出版的著作中得知,更加深了解他們當時的作為。也因此,我在英國上課時,就曾舉手問老師,為何他所舉的例子都是十幾年前,而當今操盤手消失了嗎?他當然說不是,只是這些正在發生的進行式,原則上,當然保持低調,外界的報導或指責,往往也是能猜測或是陰謀論的假定,實情如何,比較難知道。

五大工作

接下來,我們談到政治操盤手的工作。我分為五大類,以下扼要說明:

一、      形象塑造(image building
這是首要工作。一個政治人物,尤其是透過媒體讓民眾認識的政治人物,首要要了解自己的特質,經適當修飾後,傳達給民眾,讓民眾易於了解與認識。譬如,陳水扁在擔任立委時,就是以揭露弊端聞名。人們一想到有弊端,就會想到他。又譬如,有人認為馬英九優柔寡斷,他的幕僚立刻幫他修正為「沉默的魄力」。試圖化負面形象,轉為正面。
一個政治人物要做的事可能千百種,在確立好自己的形象之後,就可以知道哪些議題不要碰,哪些議題的立場為何?反應態度為何?
這裡接近心理學所說「協調一致性」理論,民眾的認知,喜歡接受一個具有一致性的認知,否則會產生不舒服,甚至拒絕接受。強化這種一致性,有助於民眾的認識與加深記憶。
二、民調 polling
民調的目的是要了解民眾的態度,同時可以找出目標群眾,將有限的廣告經費,投入在特定群體當中。譬如發現較受到國民黨籍、五十歲以上的男性、高教育程度者的支持時,就可以考慮在這群民眾觀看電視的時段,插入他們可以接受的廣告宣傳。譬如,訴諸的議題,可能不是青年失業問題,而是稅制改革、年金、健康政策等。
另方面,由於民調往往可以透過操弄文字,而達到不同的答案,進而有不同的民調結果。因此民調往往也被用來「形塑」民眾的認知。譬如,有些政治人物喜歡發表自己的民調,告訴民眾自己的支持度已經在一二名之間,請民眾繼續支持。民眾若信以為真,為了避免自己的選票浪費(投給落後的人,沒有機會當選),就有可能開始轉向這位支持者。
三、      演說(Speech)
媒體政治當中,如何透過演說、新聞記者會、新聞稿、訪問等與大眾溝通,成為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政治人物如此忙碌,很難每次都自己寫稿,往往有ghost writer代筆。政治操盤手或許擔任此一角色,或許指出大方向,強調某些特定的概念。
我們在介紹時,特別強調兩個概念:
sound bite (訪問、演講中最重要一段話)
因為現在電視報導,往往只能給你十秒鐘,表達你的意思。倘若你不能用幾句話表達重點,很抱歉,你就沒有辦法在新聞裡曝光,因為電視台的編輯不知道如何剪輯播出。也就不是能用的新聞。
你可能覺得,這又有什麼了不起呢?我們可以用金錢作一個衡量(因為實際金額有些範圍,此處只是粗估,提供一個概念)。
根據粗估,電視台播十秒的廣告是3萬元。倘若二十四小時的新聞台,願意在八小時的新聞報導裡提到你這則新聞。
就是3*8=24萬元
若有八家電視新聞願意播放:24*10=240
恭喜你!成功的sound bite已經使你的曝光收益賺了240萬元。
而且著名的公關大師曾說:新聞的效益是廣告六倍。因為,大家比較相信新聞的真實性,對於廣告則視為是宣傳而已。
所以,240*6=1440萬元。
但是,倘若你沒有把握這個原則,沒有提出簡短精要的語句。很抱歉,這一千多萬元的效益就飛了。
另外一個概念是「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
同樣也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同樣一件事情,當我們用不同的認知角度看問題時,我們往往會有不同的答案。
譬如,當有人說,倘若你這麼做,有三分之一的人可以得救。
請問你,願不願意做?(直覺回答)

又有人問你,倘若你這麼做,有三分之二的人會死掉。
你願不願意做?

可能多數人直覺回應,會同意前者,對後者猶豫。
同樣地,在媒體政治上,也有同樣的操弄。當政治人物說「那些享受年金、政府津貼的人們」與那些「貧困無依、年老無助的人們」,幾乎是兩個不同的景象。但事實上,可能談的,卻是同樣的一群人。
這也是我們常聽到的「話語權」、「詮釋權」,誰能界定這些問題,受到輿論、大眾的接受,大眾的思考或態度就比較受到影響。
四、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
        一個好的操盤手,知道自己陣營的優缺點,就會努力彰顯優點,避免缺點。
譬如,執政黨在經濟表現不佳,可是推動了一些新的教育措施時,就會努力召開「全國教育會議」,推出「教育元年」、「教育是國家的基礎」之類的活動或口號。這樣有可能轉移人們的注意焦點。
事實上,在台灣最有常用的招數,就是統獨、省籍問題,只要一丟出來,藍綠選民選邊站。人們看得不是經濟成長、失業、社會貧富不均等等。這些變成次要的議題,只要基本盤夠大,就可以獲得勝選。
因此,議題設定是操盤手善用的手法,這是我們在關注選舉新聞時,可以小心的地方。
五、      公共關係(Public Relations)
             操盤手要能獲得媒體的青睞,必須營造良好關係。其實,政治活動就像做人一樣,沒有良好的關係,很難獲得媒體、公共團體等的支持。
當然,人們也不是傻蛋,偶爾的花腔技巧,可能欺騙一時。但是,一旦被揭發,失去信用,就沒有關係可言。
事實上,公共關係一個概念,可以成為一個學系的學習內容。我這裡只是簡單帶到,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參閱相關的書籍。

總的來說,政治操盤手在試圖「製造共識」,型塑人們的意象,讓人們以為是自己作決定,事實上,只是在接受扭曲後的資訊,做出的判斷。一般的操盤手,在欺騙幾次之後,被人們發現,進而唾棄。

而真正的高手,則是讓人們死心踏地的支持,甚至成為一種信仰。當然慶幸地,歷史上,這麼高竿者,似乎不多。



研習:總整課程 Capstone course



主講者:周瑞仁教授
題目:總整課程簡介與推動經驗分享
日期:2013/12/3
地點:中國醫藥大學
1.     總整課程:Capstone course,學系課程的最後總整。結合學系基礎學科的各門知識,做成一個綜合能力傳授。不是再細分。
@政治學系的學生:能夠批判、參與、玩政治
  講者一再強調,總整課程對於學系出路較為明確的學系,比較重要。
模擬選舉是一個很有趣的事。結合政治系所學的知識。
@通識學系:作為一個人,需要的能力
  批判思考、文學藝術薰陶、語言
2.     有趣的是,講者認為語言很重要。不只是外語而已,而認為民主時代,要有本事在會議桌上說服別人,就是決策者,擁有權力的人。
3.     現在學習,強調學生的「學習成果」
甲、不是老師多會教,而是學生到底表現出多少的成果
                      i.            但是,學生成果也與學生自己的原本能力與知識有關
4.     現代教學,重點在於培養
甲、核心能力
乙、而非背誦的知識
                      i.            因為永遠趕不及
                    ii.            當然,有些知識背誦之後
1.        才能進一步推論
甲、這些是必要的
乙、否則沒有任何基礎
5.     總整課程的特色:整合、收尾、反思、過度
甲、就是能夠說自身已經可以投入職場。
乙、可以作一個會思考、學習的人
6.     設定課程
甲、學習目標à核心能力-à課程規劃-à檢視成果
乙、學習目標:
                      i.            關心公共議題
                    ii.            能夠理解各方觀點
                   iii.            試著做出判斷
                   iv.            說服他人
丙、核心能力
                      i.            公共性
                    ii.            邏輯推理
                   iii.            理性思考
                   iv.            溝通力
丁、課程規劃:
                      i.            簡介
                    ii.            討論公共議題的意義
1.        政治人
甲、Pericles 政治人(真正的人)
乙、蘇貞昌:自己的公園、大家的公園   
                   iii.            如何理解公共議題
1.        各方意見
2.        為何要了解各方觀點
甲、避免偏見
                   iv.            試著做出判斷
1.        論證
2.        邏輯思考
3.        哲學原則
                    v.            說服他人
1.        民主說服
2.        朝向更好的良善社會
7.     如何檢視學習成果
甲、口頭報告
8.     推薦網站:
甲、台大演講網
                      i.            How to identify citizens,leaders and scholars of the future
                    ii.                                    林夏如博士

 9. 講者非常推崇「翻轉教室」,認為這是一個趨勢。我想現在主事者一頭熱,可是根據我自 己的經驗,除了少數有名的講者之外。可是,真正能夠靜下心來,看完課程者,恐怕是少之又少。除非一些技術性的知識,否則,這種課程,我覺得只是一窩蜂而已。
仔細想一想,這種翻轉課程不就是事前預習。學習者過往自己看書,一樣可以反覆咀嚼。現在時代,再加上一個影音效果,但是,真正願意預習者(除非一些強迫的機制),否則,效果極為有限。試想,有多少個課程影片,我們會耐住心子聽呢?TED著名的演說時間是三分鐘,就是一個非常有名的例子。
至於未來是否只會剩下名師,其他學者都會失業?我沒有那麼悲觀,人的惰性,很難完全自律。否則,圖書館有這麼多書,又何必學校呢?

但我不否認,現代教育確實需要一些轉型。教學內容的轉型,特別重視學習者的學習效果(講者提到Academically drifted 一書中強調,另外佐藤學也是如此 )。另外,就是強調「核心能力」的培養。

因為,知識爆炸,剩下的只有「能力」留下來。

溝通力、學習力、批判力、解讀力、語言能力......

但是,這些能力也不完全是空的,也需要實際的內容支撐。譬如,溝通力也要知道溝通時應該注意哪些?語言能力也要夠,還有說服技巧,甚至曾閱讀過許多動人演說等。

所以,我覺得其實學生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翻轉教室可以作為輔助,但是,未來還是需要好的老師引領。

當然,老師的工作也是更繁重。一代的知識傳下一代。過往沒有這種薪傳的感覺,真正開始想這些問題,以及自身經驗與聆聽演講後,才慢慢有所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