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6日 星期三

總統組閣的幾個雜想

關於總統組閣的雜想


倘若2012大選,總統與國會多數分屬不同政黨,總統會如何組閣?

關於這個問題,我自己初步的想法,有幾個關鍵:

一,國會多數是否超過三分之二。

因為,立法委員2/3以上通過,即可以「罷免」總統。對於立委來說,這是比「倒閣」權可能引發的解散國會,更可以安全行使的權力。而且罷免的理由,本來就可以輕易言之成理。尤其在藍綠對決情勢嚴重的強況下,很容易正當化罷免的理由。

國民黨之前罷免陳水扁,導因於核四問題。我想ECFA、18趴都可以成為罷免的理由。

當然,2012總統立委選舉,有沒可能在這麼多的時間差距內,產生總統、立委分屬不同多數的政黨,而且差異這麼大(意指立委2/3多數與總統不同黨)。

我覺得是有可能的。理由有二:

1. 分裂投票,在台灣亦屬常見。而且學者研究,當人們對於選制更熟悉時,分裂投票的比例升高。
2. 2008-2012藍營全面執政,執政成果並未如預期,人們對於全面執政失望。
3. 對於台灣社會內部的重大爭議,有許多民眾還有困惑,可是藍營可以多數通過。譬如ECFA、五都改制、安寧死等等。民眾可能又會朝向「制衡」的心態。
4. 由於我們的選制會扭曲得票率與席次率,譬如,2008藍營得票率只有53%,席次卻可囊括71%(超過2/3,66%的席次)。因此,兩黨差距不大,可是席次有可能懸殊。

小結:總統若執意選出同黨的閣揆,就有可能面臨立院的「罷免」武器。這對總統而言,等於增添風險。因為,立院的罷免案提出,只要全民投票的同意多於不同意,這對於總統是極大的風險。尤其是倘若當選時,僅是勉強過半。

二,「唐飛模式」與聯合內閣的可能性。

總統除了找同黨、不同黨的閣揆之外。還有另一個選項,就是找一個非在野黨領袖擔任閣揆,並且組成聯合內閣。

雖然這一模式,姑且稱之為「唐飛模式」,2000年的經驗是失敗的。但是,卻因為這也是當初理性計算的結果。可見,此一模式,尤其對於剛當選的蜜月期,有特別大的吸引力。

總統不願意成為虛位元首,因為,憲法賦予的權力有限,但是「直選」後,人民的要求無限。總統必須回應民意,不太可能完全退居二線。因此,找一個第三人(意指非本黨,也非在野黨黨魁),組一個類似聯合內閣(當時的口號:「全民政府」),就有可能又能勉強滿足立院的要求,又能符合總統的需要。

這裡的關鍵,在於在野黨是否買帳。擔任閣揆者,一定不是具有個人魅力,屬於做事者。這對於總統而言,才沒有威脅感。而對於在野黨而言,此人無異類似叛黨(如唐飛),所以,其實色彩越清越好。甚至,如CEO閣揆之類的,邀請非政黨人士組閣,成功率會大一些。

其次,聯合內閣中,根據憲法,總統掌有國防外交的大政方針。因此國防部、外交部、陸委會比較可以名正言順的任命自己人。其他部會,則要適當的放手。但是,總統也要對於當初「抬轎者」給予適當的酬庸,否則,如何可能繼續連任。因此,如果是中立第三人組閣,總統的權力還是很大。

最後,面臨的,就是國會多數的阻撓。因為,施政越好,對於國會多數黨越不利。行政、立法僵局,政黨之間的惡鬥無法解決。

所以,這裡的關鍵在於,總統要真正能放手,重要的內政、經濟相關部會,讓在野黨多數願意支持,才有可能避免這種內耗。

三,時間的變動,也值得注意。

在考量組閣問題時,我們也要納入時間的因素考量。在當選之初與一年之後,極有可能有不同的考量面。

當選之初,總統與國會都是新民意,因此,人民對兩個單位的期許,大家攜手共創美好未來的蜜月期。此時,總統比較願意放權,畢竟歷練一場艱困的選舉,此時懷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所以,當選之初,還有可能因為彼此還沒有真正摩擦,還保持一種善意。等到一年後,聯合內閣施政效率低落,彼此攻訐時,總統與國會真正的權力角逐開打。

四,總統的「說服權力」

根據美國憲法,總統的權力其實有限。可是,隨著歷史的變化,總統已經成為最有權力的人。論者指出,美國總統的最大權力,其實來自於「說服」。這裡的說服,一般會提到與國會之間的關係,其實,這裡的說服包括說服民眾。

總統是媒體的焦點。總統最大的力量,就是擁有這與群眾說話的優勢。而這種優勢,倘若面對的是在野黨的閣揆,尤其是施政失利時,更是具有代表民眾發聲,體民所苦的龐大力量。這已經類似「護民官」的角度。又沒有施政包袱,又能享有民眾的置高點。

這也是當年李登輝喜歡採用的方式,當執政失利時,自己再跳出來罵一罵,而不是像現在民眾接罵到「馬政府」。馬英九沒有站在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而是自己兼任閣揆般,盯緊每個環節,好處是榮辱與共。壞處是連帶責任,一點都沒有辦法脫離施政的包袱。

根據上述四點,對於總統(A黨)與國會多數(B黨)屬於不同政黨時,關於組閣問題,我的建議如下:
1. 立委席次多寡決組閣人選
甲: 若B黨立委席次超過2/3席次時
(1)對總統而言,最好的情況是任命第三人擔任閣揆,但是確立黨對黨談聯合內閣(權力分享)
(2)其次,B黨閣揆組閣,但總統取得國防、外交與陸委會的任命權(聯合內閣),但如何達成默契、共識,比較困難

乙:若B黨立委席次小於2/3多數

總統會任命自己同黨的閣揆,頂多象徵性的,尋找B黨或中立人士擔任內閣成員

2. 隨著時間,民意變化,以及實際運作情況,A與B黨的衝突加大。

3. 總統若善用「說服權力」,有可能成為最大贏家。

2011年1月18日 星期二

99-1 政治學乙 期末考評分心得

面對厚厚一疊,一百多份的期末考卷,要如何作出一個公正的評斷,讓我躊躇難斷。

不過,就批改這麼多份的經驗,對於答題內容與形式,有一些心得,希望與大家分享:

1. 這次考題中,有兩題比較特別。一題是寫信或投書,向國家領導人說明治國之術;另一題則是,向朋友父母勸說或站在反對立場。

這種題目,已經設定了對象以及方式,但是還是有許多同學比較放不開,將背誦的內容,再逐條搬過來,一點也看不出這是「信函」、「投書」、「勸說」。不過,仍有一些同學,掌握了題目的要求。以「馬總統閣下」、「阿伯、阿母」等稱謂開頭,展開整篇符合題旨的論述。

因為受限於形式,所以回答內容,也絕非把所有思想家的觀點,一一條列(除非能夠不互相矛盾,只有一兩位同學作到了)。而是要用一般的話,包含課程中所提到的重點:

譬如:蘇格拉底說政治是關心靈魂的善
一個國家領導者,最要關心的,絕對不是選票,不是經濟成長率,更不會是戰車、飛彈數目。最重要的,應該是公民靈魂的善,也就是公民的品德。
選票固然是權力的來源,但是民意起伏善變,只想媚俗討好,最後好的政策不敢施行;壞的政策,又不敢違背既得利益者,造成一事無成。經濟成長率高,可是「富者驕而為邪,貧者窮而為奸」,社會沒有公平正義,這只會造成更大的民怨。而且過度追經濟成長,更容易造成生態的破壞,沒有辦法成為一個永續發展的社會。國家的軍事戰力,更不應是首要目標,更何況全球化時代,衡量國力的大小,不再是靠「硬實力」,而是需要靠各種「軟實力」來競爭。
為何公民品德最重要?因為,這才是為政的真正目的。外在的榮華富貴,沒有辦法讓人安頓身心,只是在物慾橫流中,渴望與滿足的痛苦循環。可是,一個擁有良好的品德的公民,他們可以知道什麼是該追求的,什麼是不該追求的。他們極樂意扶助弱小,抵抗強權,追求社會公義,這種諸多良善公民組成的社會,才是政治追求的目標。
要如何培養公民的品德呢?一是教育,........一是領導者的以身作則.........法治也很重要........

譬如:支持自由主義中個體自主性的理由之一:使用增進說

伯父、伯母,我知道你們擔心,他們這樣衝動,容易作出錯誤的決定。可是,他們已經是成年人了,如果我們反覆告訴他們必須深思熟慮,他們還是作出同樣的決定。那麼,如果真的將來發生問題了,這是他們自己所作的決定,倘若結果是錯的,他們也才能自己從錯誤中學習,從刻骨銘心的痛苦中成長。否則,一切都是你們在安排、決定,幫得了這次,幫得了下一次嗎?他們沒有自己真正負責,真正做決定,將來如何在社會中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作出一些成就呢?


2. 對於一般的問答,在看答題時,如果同學分點論述,確實覺得比較容易。如果整篇密密麻麻的書寫,我還必須逐一找出答案,倘若沒有耐心,或者一時眼花,就很容易看漏。


因此,答案卷的篇幅很大,大可以多些分段、空行,務求清楚。這樣即使字跡並非漂亮,改題者還是可以比較清楚看到答案。


3. 關於總統、國會分屬不同政黨的問題。我覺得比較好的回答形式,就是能夠做好「分類」說明。否則,改卷者看到「一團」的答案,很難理解答題的重點在哪。

「分類」方式(僅供參考,非唯一標準答案):

第一種:(依各種可能性優缺比較)
(1)總統與閣揆同一政黨
        A:優點
        B:缺點
(2)總統與閣揆不同政黨
        A:閣揆人選
              (A)在野黨領袖
                     (甲)優點
                     (乙)缺點
              (B)非在野黨領袖
                     (甲)優點
                      (乙)缺點
       B:內閣組成
               (A)聯合內閣
               (B)單一政黨內閣
(3)其它考量因素
        A:政局變化
        B:民意
        C: .......
小結:我認為(X)方案最好,因為其優點.......其缺點可以透過.....補強。或者相比較之下,....缺點較易解決.........。

第二種(依現狀、慣例、未來實際運作的可能)
(1)憲政體制的解讀
(2)歷史經驗:2000-2008年
(3)可能情況
         (A)國民黨籍總統,民進黨獲得國會過半
          (B)民進黨籍總統,國民黨獲得國會過半
第三種 (依不同行為者的理性思考)

(1)總統的理性計算
(2)國會多數黨的理性計算
(3)民眾的意圖(解釋民眾分裂投票所欲傳達的訊息)
【附錄】
台灣大學 99學年度第一學期
《政治學乙》期末測驗
【任擇二題回答,每題50分】
1. 試運用本學期所學對於「何謂政治」的理解,寫一封私人信函或報紙投書,向國家領導者陳述治國領導之術(可採通論或就個案說明)。
2. 請從浦薛鳳先生提出的「政治五因素」或課堂中提出的「新政治五因素」分析任一你所熟悉的政治議題。
3. 如果2012年總統與立委選舉結果揭曉,總統(獲得過半選票)與國會多數政黨(超過2/3多數的席次)分屬不同政黨。請問,依妳/你對我國憲政體制的理解,以及考量過去的歷史經驗與未來的政治運作,請就組閣問題提出看法。
4. 阿庸與阿花(皆為21歲)兩人陷入熱戀,適逢民國百年,他們決定互許終身,預定在10月10日完婚,但是雙方家長反對。你/妳是他們的朋友,試從自由主義的角度,替他們說情。或者從其父母的角度,反駁自由主義者可能的論調,力勸這對情侶暫緩婚期。(支持或反對,擇一立場即可,但請說明理由)
5. 我國立法委員選舉制度由過去的單記不可讓渡(SNTV)投票制,改採現行的單一選區兩票制(又可稱為混合式選舉制度)。請問這種改變,(可能會)產生哪些影響?試分別說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