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好書推薦:《浮萍男孩》(Boys Adrift)

雖然,這一本書的讀者應該預設是養育小男孩的父母,但是,其中有許多觀察與觀點,我覺得頗為貼切,也很適合一般讀者,瞭解當前社會的教育問題,以及男女關係。

作者主要提出「男孩危機」,他指出現在美國大學中,女生比例高過男生(58:42),而且通常在學校成績優異,職場表現出色的,往往是女性。作者指出許多男性沉迷於電玩世界,沒有競爭心,成年後也寧可與父母同住,不願意建立自己的家庭(電影:《賴家王老五》的情節)。

作者是一位心理醫生與家庭醫生,他對這樣的症狀,提出五點理由:

一,學校教育的變化。現在,特別是幼稚園教育,提早開始教閱讀與寫作,這其實只適合小女孩。好動的小男生無法安靜的坐下來學習,所以,容易討厭學校教育,沒有成就感。特別是,許多幼稚園老師都是女性。所以,也多希望男孩子可以像女生一般的靜靜地坐在位子上。這使得小男生容易從小就不喜歡學校。

作者還提出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他認為「知道」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聽到、看到的瞭解;另外一種從「做中學」、經驗中的瞭解。他認為男孩特別需要(當然女生也需要)從做中學,從經驗生活中來理解,接觸大自然,或是實際做實驗,抓蝌蚪、觀察植物等。但是,現代教育喜歡以「電腦」來取代,並不適合男孩的學習方式。

二,玩電動會燒壞腦袋。當然,作者沒有這樣的用詞,他用了很專業的說法,認為玩電動會造成腦部的某部分傷害,最後將真實世界與虛幻世界結合,失去了在真實世界奮鬥的意義。作者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鼓勵孩子從事真實的競爭活動(譬如球類等運動),孩子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成就感。

三,ADHD的藥物,也是一般所說的治療「過動兒」的藥物,作者認為這些藥會產生後遺症,造成孩子懶散,沒有進取心。

四,環境雌激素的影響。作者認為塑膠遇熱會產生有毒物質(包括礦泉水瓶曬到太陽),這些有毒物質(環境雌激素)會讓男性骨頭脆弱、精子減少,而且成為中性傾向。(更有些通俗的觀點,認為我們吃的雞肉、牛肉,為了促進生長,打了太多的荷爾蒙,也是來源之一)。

五,男性缺乏適當的典範,一些人誤以為「壞男人」才是男子氣概。作者另外舉了美國流行電視劇的父親角色,早年諸如「天才老爸」,父親是一個萬事通,也深具理性說服能力。可是,近來美國流行的是「辛普森家庭」,老爸成為家庭中最笨的人。

總結作者提出的解決方案,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

一,作者鼓勵中學分為「男校」、「女校」。作者認為這樣男生、女生在青春期時,可以專心在課業上,以及在同性之間,學習合作、競爭,而不會只是為了吸引異性,扭曲了自己的成長。作者認為這種「準備階段」,有助於未來進入兩性社會中,表現得更好。

二,鼓勵做中學,接觸大自然。對於男孩的成長,諸如童子軍、服兵役等活動,都可以幫助男孩成為男人。也就是讓他們從實做中,嘗試與體驗。

三,儘量少玩電動。

四,參加競爭性活動,適當地抒發男孩的暴力性。也不要想將男孩的衝突性,完全壓抑,這會有害男孩的成長。


這本書對我,有許多觀點與我過去觀點不同,我還在思考中,包括:

一,我以前反對男女分校,我自己就讀了六年男校,我一直以為是悲慘的命運。但是,作者的觀點,讓我又重新思考。

二,我過去以為「中性」最好,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能剛能柔。呵呵!但我可能是荷爾蒙吃多了。或許,男性就要有男性的特質。也就是兩性要有其特色(這裡並沒有不平等的意涵)。

三,不要將男孩的教育與女孩的教育,視為同一方式。

四,少玩些電動。

五,最大的感觸,就是「做中學」的概念。我父親學歷不高,但是他從小就告訴我,他是從「經驗中得到的教訓、知識」。我們有時候太依賴書本、網路,容易生活在想像、虛幻中,其實,實際經驗可能比較真切,而且得來的知識,會更穩固。當然,我們不可能經歷一切事情,J. S. Mill提供的另外一種方式,就是藉由「討論」,從正反兩面的辯論,真切地瞭解各方論點,瞭解事物可能的面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