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1日 星期三

好書推薦:《學習樂觀‧樂觀學習》

Seligman, Martin E. P. (1997). 學習樂觀‧樂觀學習 (洪蘭, Trans.). 台北: 遠流.

這雖然已經是多年以前舊的譯作,我是在一場研討會上,聽到一位資訊系所教授反覆提及與推薦,才開始閱讀此書。

我一直認為自己在心態上偏於悲觀(雖然偶而會予人非常樂觀的錯覺),導致了生活一直不夠積極,常常自我否定,原本的理想抱負,很快就被我的悲觀消蝕了。因此,當聽到有這樣一本專業的心理學叢書,討論如何「學習樂觀」,令我非常心動,也希望能藉此進行自我治療。

書中一開頭,提到一個動物實驗。如果將一隻小狗關在柵欄中,予以電擊,起初小狗會努力逃跑。但是,當牠發現沒有辦法掙脫時,牠最後會放棄,停止不動。書中稱為「學習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書中也有提到動物實驗的倫理問題,以及作者個人的掙扎與最後的判斷)。作者指出悲觀的人們,在遭遇挫折時,會產生「學習無助」,最後自我放棄,不再力求突破。這是悲觀者的危險。

不過,作者從演化的角度,指出悲觀與樂觀都是人類生存所必須的。從實驗中,悲觀的人往往對事情的判斷比較正確;樂觀者則容易偏頗。因此,兩者各有其利。不過,作者認為如果事件並非具有危險性,而且失敗的成本很低,那麼抱持樂觀的態度,比較容易克服阻礙,達成目標。

作者認為悲觀的人,容易將挫折事件,解釋為「永久的」(時間:這次考試成績差,代表我很笨);「普遍的」(空間:我失戀了,代表「每個人」都不喜歡我);「個人的」(我被炒魷魚了,一定是我不好)。而樂觀的人,則會將挫折事件,認為只是「一時」、「就是這件事」、「別人也有錯」,很快地能繼續迎接下一個挑戰。

至於,如何學習樂觀呢?作者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認為人們可以透過記錄的方式,從以下五個步驟來練習:
一,不愉快事件:上課時,聽課同學睡著了
二,念頭:一定是我上課太無趣,我真不是一個好老師
三,後果:我應該考慮改行了。
四,反駁:同學打瞌睡,代表他累了。還是有些同學,聽得津津有味。
五,激勵:其實,我表現的還不錯,只是可以再強化一些技巧,或者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

另外,這本書有一個很有趣的一章,與政治選舉有關。作者指出:
一,悲觀的候選人,比較被動,較少公開演說,也不太會反擊對手。
二,選民不喜歡悲觀的候選人(實驗證明,人們不喜歡和悲觀、沮喪的人在一起)。
三,悲觀的人無法激起人民的希望。

政治人物的人格特質有點類似推銷員,適合很堅強的樂觀性格。

因此,「選民會選擇樂觀的候選人」,悲觀者會輸掉選舉。

這樣的答案,從候選人的演說、談話稿中,就可以得到預測。
作者分析兩大陣營的總統候選人的提名演說:
一,選出有因果關係的句子,請不知情的人評分。
二,選出評論不好的事件,但是沒有提供行動方案的句子,來除以全部句子的比例。
三,行動句子與全部句子的比例。
最後,作者得到一些量化的指標,並指出以此來檢驗十次總統大選,結果幾乎都是樂觀分數高者獲勝(9:1)。

演講稿是幕僚寫的?作者後來納入辯論會、記者會的言論,發現其實差異不大,可見幕僚也很容易受到政治人物的影響,「物以類聚」,會寫出相同悲觀或樂觀思維的演講稿。

更神的是,作者號稱還以此預測選舉,1988年的總統選舉以及參議員選舉,比民調還準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