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日 星期二

王者之聲:修辭之必要

中國時報  2011.03.02


王者之聲:修辭之必要

胡全威

 電影《王者之聲》榮獲多項電影大獎,劇中描述患有口吃的英王喬治六世透過語言治療師的協助,成功地在二次大戰期間發表振奮人心的演說,激勵士氣,鼓舞群眾,堅定抵抗納粹德國的決心。戲劇張力,可能更勝於歷史現實。不過,若回想數年前,美國總統歐巴馬的演說魅力,亦曾震撼美國人民甚至世界民心。好的領袖演說,常可左右世局,引領風潮。

 事實上,整個西方民主政治傳統中,政治人物以公開演說方式說服群眾,一直扮演重要角色。這門學問或技藝,在古典稱為「修辭」(rhetoric),當代也有學者翻作「語藝」。伯里克利是創造古希臘雅典民主盛世的政治領袖,他領導雅典抵抗斯巴達的攻擊,在政敵與部分民眾的猛烈攻擊下,逆勢中以宏大的視野,動人的口才,試圖重新恢復民眾信心。伯里克利著名的「國殤講辭」更被視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演說之一。

 修辭的神奇力量,往往也受到野心政客、民粹煽動家的濫用。但是與其放任修辭「滑落」為詭辯,成為政客的利器。古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撰寫、傳授《修辭術》,他認為修辭絕不只是花言巧語或煽情演出,修辭的核心重點,還是在於理性分析。只是因為修辭談論的對象,多只具備「可能性」沒有絕對性。而且,因為聽眾無法接受冗長論證,所以必須輔以展現說話者特質(因人們往往相信好人說的話);適切地訴諸民眾情感。

 十八世紀受到啟蒙運動、科學革命的影響,修辭漸被歸類為與真理、理性相對的詭辯。但西方現代政治哲學的奠基者|霍布斯雖然在其早期著作中,號稱創立真正的公民道德科學,進而斥責修辭技藝,然在其後期的成熟巨著《利維坦》中,霍布斯又走回理性與修辭結合老路,善用各種修辭技巧立論。最明顯的,即其書名《利維坦》就是一個譬喻手法,以聖經中的大海怪,比擬主權國家。論者認為這種轉變,在霍布斯深切體認,沒有修辭的協助,「理性是乏力的」。

 當代修辭研究的政治面向,譬如在美國,特別是對總統的公開演說。有論者就稱為「修辭的總統職位」。這概念與《王者之聲》有些接近,就是關注國家領導者如何透過公開談話,說服其下的行政體系,代表立法權的國會,以及最重要的:群眾。

 民主政體權力原則,就是爭取多數支持,不是靠武力,而是言語的說服。有學者曾指出,說服不會如一般指責,只是單方面的操弄或只是迎合。真正成功的說服,須兼顧兩者,時而引導(操弄);時而被引導(迎合),這也符合民主「輪流之治」精神。

 近年來,國內一些重大政策引發爭議,許多論者也都著眼於政府缺乏和民眾溝通。政府部門往往因為政策的「敏感性」,擔心失去選票,常常祕而不宣,逼不得已公布時,反彈更大。政治人物應如何說服群眾,這是民主政體的核心技藝,而且這種技藝也有其規則脈絡可循,有其正當性,絕非一般以為的欺騙、煽情等伎倆。

 我們傳統文化中,向來讚揚「剛毅木訥」、「訥於言而敏於行」典範,其實是悖於民主。這個時代,不僅「民可使由之」,也要「民可使知之」,就是要透過成功的說服能力,如在《王者之聲》中,喬治六世所苦心營造出的動人演說。不過傳統文化中,對於修辭,也有值得遵循警語。《易傳》中的「修辭立其誠」,則仍應是當代政治人物與民眾溝通的根本原則。(作者為台大政治學系兼任講師,開授「政治修辭與民主政治」課程)

4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老師這篇寫的超好!
我可以轉錄到ptt2的個人版嗎?

LT 提到...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是"口吃"(吃音同及),不是"口給"

Andy 提到...

口「吃」業已改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