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9日 星期六

相對還是絕對?

有同學提到在討論死刑問題時,當聽到反對與贊成雙方似乎都有言之成理的理由,不知該如何作出贊成或反對的判斷。同學進一步擔心,難道這世界根本沒有真正的對錯可言?一切都只是相對的嗎?


這個問題是個大哉問。我在作研究生時,也是懷抱類似的問題,寫了一篇碩士論文。雖然畢業了,但事實上,對於這一個問題,我還是沒有找到可以說服我自己的答案。

不過,我想這樣的大問題,自古以來,不知道有多少先賢大哲試圖回答,也都未能提出眾人滿意的答案。(這問題的終極,應該是到底有沒有神,有幾個神的問題)。所以,回答不出,也應不意外。不過,也正因這問題十分重要(如果沒有標準答案,我們是否就可以違法亂紀,一切可為?),而且也非常吸引人,所以還是再嘗試回答,供同學作進一步探索的參考。

我想處理一些很抽象的大問題,倒不如還是先從眼前的具體問題,逐一討論,然後再看是否可以抽繹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問題與答案,這是我下文想使用的方法。

首先,有關於判斷的對錯問題,我試著想出以下幾個問題:


1. 西瓜好吃?還是蘋果好吃?

 當然是西瓜好吃!

 一定有人會抗議,不對!

 當然是蘋果好吃!

 也一定有人會抗議!

 因此,對於這類「偏好」的問題,我們似乎不能提出一個標準答案,更重要的是:我們也不想要有標準答案。所以,這類的問題,不是我們要花時間去煩惱的。

 這類問題,相類似的有:

 誰比較好看?

 哪一個地方比較好玩?

 哪一科比較有趣?

 我們或可將這類問題歸類為「偏好問題」

 我們應該接受這樣問題是沒有「唯一答案的」。

2. 如果胃痛,吃西瓜好?還是吃蘋果好?

 這問題乍看之下,跟上述命題有點像,不過是加個「胃痛」,加上一個目標

 在回答之前,我們不妨作個實驗

 A組:一群胃痛的人喝西瓜

 B組:一群胃痛的人吃蘋果

 結果:A組吃西瓜的人,十個裡面,有九個胃痛得更厲害

 A組:只有一個人更痛。

 所以,我們是否可以說「對大部分的人來說,胃痛時,應該吃蘋果,勝於吃西瓜」。

 所以,這樣的問題,似乎可以有標準答案。

 也就是為了達到特定目標X時,在選擇工具A.B.C.D時,我們可以採「實證」的方式,找到哪一個工具比較適合。

 我們可以稱這樣的問題為「目的-手段性問題」

 這類的問題,舉例如下:

 要考上大學,應該採用何種讀書法?

 想要促進台灣經濟進步,應該採取什麼種政策?

 要想減少犯罪率,應該採行什麼樣的治安政策?

 追求社會正義,應該廢除死刑?還是維持死刑?

 上述最後一個例子,看似屬於「目的-手段性」 ,可是還是有幾個困難

 (1)這類「目的-手段」問題,無法(不容易)作實驗,所以沒有辦法得出確切的答案

 而且因為「時間」的不可逆性,A政策在此時有用,不代表在上一個十年就一定有用。

 所以「目的-手段性」問題,有的不易找到正確的答案。

 但是,可以想見,倘若克服技術性問題(包括時光機的發明),這類問題應該會有得到「正確」答案的機會(縱使答案為「無解」,也是「正確」答案之一)。

 (2)有一個更令人困擾的問題,或者大家比較在爭執的問題。

 就是目的本身:「追求社會正義」,本身就有爭議

 我們或將這類問題稱為「價值問題」

3. 什麼是「正義」?殺人償命是「正義」?還是刑罰負有矯正的目的,所以不

能剝奪人的性命,這才是「正義」

 這問題就非常棘手

 這類似乎屬於「偏好問題」?

 我覺得殺人償命是正義;他覺得「教化犯人」是正義

 所以,這只是個人偏好問題

 如果真只是個人偏好,也就意味著這類問題,其實根本沒有答案

 這也是許多人接受的觀點

 或者即使不承認,但也默認的觀點

 所以,總是以一種多元分歧的心態,看待各種價值觀

 但是,也有人認為價值其實是可以「比較」的

 也就是「價值問題」≠「偏好問題」

 這裡有兩層意涵

 (1)價值之間的比較

 譬如,救護車闖紅燈與急於救人何者重要?

 大多數的人,都會認為「拯救生命」的價值>「遵守交通規則」,所以在我們的交通規則上,就可以有這類的阻卻違法事由

 (2)價值內部的比較

 譬如,徒手打蟑螂為勇敢;還是臥薪嘗膽,句踐復國才是勇敢?

 所以,大部分的人會認為當然應該是後者

 所以,價值問題有時不純然是「偏好問題」,有時是可以進行比較

 譬如勞爾斯就認為他的正義二原則就是優於功利主義,這也是價值之間比較的例子

4. 小結:我區分了三類問題:「偏好問題」、「目的-手段問題」與「價值問題」

 (1)偏好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可以各說各話。

 (2)「目的-手段問題」:

 理論上這類問題是有「標準」答案的,不過,有時技術上難以達成。

 但是,有時目的本身涉及價值時,就轉化為「價值問題」

 (3)「價值問題」:

 有時價值問題成為「偏好問題」,看你覺得經濟比較重要;還是環保

 很難有標準答案

 但有時價值問題,可以價值間相互比較;或是同一價值內涵的比較,是可以輕易地分出高低的。就可以得出一個大家比較會接受的標準答案

 所以:

 (1)「偏好問題」、部分「價值問題」沒有標準答案

 (2)大部分「目的-手段問題」有標準答案


如果我們再問,我們要如何下判斷,真得沒有對錯,都是相對的嗎?其實,我們可以用手用力敲一下桌子,或者用力用腳踢一下椅子。你會發現:

痛啊!

所以,我們可以得知,其實有時一點也不相對,這是真實的痛,絕對的痛。

或者,有人去搶東西,新聞說有一個人搶了「八元的皮包與一桶餿水」,被判了八個月的徒刑。所以,在既有的制度框架下,這些都非常真實,一點也不相對。我們還是有很多的框架必須依循!

不過,我們再反過來看,縱使司法的最高機關:大法官釋憲,都會出現「不同意見書」、「協同意見書」,可見偉大的「理性心靈」都還是會有不同的理性論述。不過,再進一步看, 釋憲後的解釋,經過多數決的結果,成為具有強制性的效力。亦即,法律、釋憲等,就像是霍布斯所言的主權者的意志,或他所使用的「公共理性」,就成為人們應該遵循的規範,這些也是真實的,人們若敢違犯,即有可能遭到強制力懲處。

因此,作為一個思考者,我們確實有時從重大爭議中的諸多理由,感受到相對主義的魅力,進而讓我們滑落到虛無主義的邊緣。但是,生活在真實世界中,我們又可以深刻感受,外在的框架,其實一點也不虛無,不相對,就是硬梆梆的在那裡,我們解也解不開。

在相對中,我們得到解構的力量;但從結構中,我們才能有前進的根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