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Danielle Allen: What to do with Sound-bites? 心得

Danielle Allen是劍橋大學古典學博士,又是哈佛大學政府系博士,所以兼具古典與政治學門的專業領域。她在這場演講當中,討論一個政治生活中常見的現象:Sound-bites,這個詞不好翻譯,不過勉強照意思翻,應該可以理解為「流行短語」、「標語」,意思是指公眾人物在公開發言時,媒體所摘錄的標題句或詞彙。譬如,我們曾聽到的「一路走來,始終如一」、「超越自己」「台北超越台北」、「愛台灣」、「我是新台灣人」之類的。

這些詞彙,其實很多概念起源於我們既有的文化或歷史知識,因此這些「流行語」,可以形成風潮,影響整個政治論述或者影響政治人物的支持度,甚至國家政策走向。特別是因為各種傳播管道能夠傳遞的訊息有限,不可能總是有機會長篇大論,所以一句簡語,就發揮很大的力量。所以,我們不能小看這些「流行語」。Danielle在這場演講中,首先從小布希和高爾的演講中,標示出小布希多使用簡單、具體的句子;高爾則多使用抽象、較長的句子,這也可對照修昔底德在記載雅典出征西西里島前,Nicias與Alcibiades辯論時的用語,一為繁複;一為簡單,Danielle告訴我們,「政治語言確實有所差異」。亦即,什麼特性的政治人物,我們可以從他的用語中,看得出這個人的特質。

 演講的核心,我覺得Danielle將sound-bites和亞里斯多德《修辭術》中的Maxim(gnome)(格言)劃上了等號。也就是使得古典文本裡對於「格言」的觀點,可以開始拿來討論「流行語」的重要性。可以簡述以下幾點:

(1)格言會蘊含一些前提,使得本身看起來精簡有力。但這裡蘊含的前提,必須是邏輯一致的(coherence),否則,會混淆不清,聽眾根本不知道表達的意思。譬如,「我是新台灣人」,本身就蘊含我愛台灣這塊土地,我不是中國人,我是屬於這塊土地一份子。不需要再加上許多額外的解釋,否則,變得冗長難以傳播。

(2)格言表達說話者得人格特質。若說話者喜歡說:「寧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就大可以知道此人的人品為何。聽眾正是從說話者得之言片語中,在解讀這個人。又譬如「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大概可以解讀這個人的堅持。

(3)倘若格言不清楚時,要加上解釋。這樣才不會誤導。

(4)流行語彼此之間會相互競爭,最後成為一個政治群體的核心詞彙。直到成為「陳腔濫調」時,又會出現新的修正,然後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5)網際網路對於「流行語」的影響:
負面:
A:擔心特定群體只在自己社群內對話,接受相類似的資訊。譬如臉書或MSN上的言論,都是同好觀點,沒有辦法接收到對方的論述。
B:有時網路是傳布非正確的訊息,已經難以更正。
好處:
A:便於找尋事實
B:而且政治人物的言論隨時可能全國化,而不會只是針對眼前團體的特定言論。所以,政治人物不敢隨意「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6)好的流行語,要讓能夠「一致」、具啟發性、不會混淆。

最後,Danielle提出三點結論:
(1)「流行語」是民主政治中的一部,甚至是有價值的一部份。透過這些「流行語」,可以引領方向,創造價值觀。

(2)政治人物應該要能夠試著濃縮自己的觀點,用一些簡單的話說明。這同時也是一個競爭,聽眾在比較各種觀點。

(3)聽眾則要能夠仔細讀和聽,才能聽出這些流行語背後的邏輯與言外之意,這是當代公民所應具備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