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第二、三堂: 媒體與民主:衝擊&功能

-->

MOOC

我們這門課程以英文教授政治傳播相關議題,除了專業知識外,我們也會希望提供一些同學們學習英文的資源或方法。

就練習學術英文來說,事實上,網站上現在提供許多課程,可以幫助同學學習。這些不僅可以增加英文聽力,更可以學習專業知識,特別是對於日後想要出國進修的同學,這類課程絕對是非常好的模擬練習,甚至勝過TOEFL考試的模擬對話。

現在網路上有許多非常方便的學習資源,特別是美國名校的課程。這些在網路上提供大眾的學習課程被稱為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事實上,我們教育部也在推動這類的計畫,稱為「磨客師計畫」。我也曾到台大聽過這類的訓練課程,教育部與資策會在努力推動,許多老師都躍躍欲試,似乎未來這會是個趨勢。

坦白的說,網站上若有相類似的課程時,那麼我們這堂課,至少在演講的部份,似乎就相形遜色了。因為這些名師,除了學養豐富之外,英語更是母語(雖然有的腔調很重,而且也不是那麼有趣),同學們真正要練習聽力,這些課程就是非常好的選擇。

當然,我也不是自我貶低。首先,我覺得現場教學是線上課程無法比擬的,教室裡的互動氛圍,很難在線上重現。而且我們的課程還有台灣的資料。國外老師講得再多,常常與台灣社會有很大的差別。此外,同學們會發現要能夠「有紀律」地主動自修,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到學校來與同學一起學習,是比較有趣的。更重要的是,在網路課程中,同學們無法練習表達、討論(雖然有的課程可以參與討論,但不是口說表達,而是書寫)。一門課程,可能有十萬人選修,那會是一個比較龐雜的討論,無法進一步深入。所以,我在課堂上寧可多放一些時間讓同學們討論、發言,這些是實體課程的優點,所以請同學務必把握口說的機會。因為,真正要練習聽力,這些網路課程,會是很好的機會。但是,口說表達則要在我們課程中,才比較有機會。

有關MOOCs對傳統教育的衝擊,這是一個很熱門的議題,同學稍微Google一下,就可以發現很多文章在討論。這裡我就簡單的說明個人意見。

就優點部分,若同學們在課前聆聽,老師在實體課程中,就只要解題,請同學提問即可,節省了很多時間。上次我在台大聽演講時,那位教授就是採這樣的教學方式。此外,我們可以輕易地聽到名師的課程,不用花大筆的機票與學費,大多是免費的。有心自學的同學,有更多的資源可以學習,而無須四處奔走,教師的角色就應該扮演解惑為主,或者以誘發同學們學習,刺激不同思考,按部就班的演講授課,大可交給網路課程即可。

不過,負面來看,有的老師擔心最後只剩下名師了,或者會風趣談笑的「娛師」(會娛樂學生的)。過去正規的教學,會視為落伍的授課方式。這對於學校來說,也是節省資源的方式,要求學生觀看,自行學習即可,可以減少聘用老師。但是打著網路課程化的新科技教學,不能提供學生們面對面的解惑、啟發、對話、質問,每個人容易自以為是,缺乏更多元的思考。而且,真正能夠專心一致,看完全程的人,其實非常有限。許多網路測驗,也容易有舞弊的方式,沒有辦法測驗出是否真正學會。事實上,網路教學與過去的課前預習(自己看教科書)其實有些類似,學生們不再以閱讀文字作為練習,而期待影音的輸入,甚至參雜笑話的學習,這些到底真的是強化學習能力?還是,反而減弱了學習能力與反覆思考的練習。這有點像是倘若一直只看漫畫學習,卻沒有辦法吸收大量的文字,或咀嚼文字背後的意涵,那麼如果沒有人製作這類影像、音效式的教學課程時,自己是否就無法學習?

當然,隨著科技的演變,傳統教育定然受到衝擊,若一味的守舊,其實也似乎有些時空錯置。就像寫毛筆雖然好處很多,但是現在有多少人在寫毛筆呢?時代的變化,當然就會帶來不同的學習面貌,我們需警覺可能的盲點,但確實很難回到過去了。

Open Yale Course

我第一個推薦的MOOCOpen Yale Course (http://oyc.yale.edu/)。雖然嚴格來說,這個網站已經算是比較舊版的MOOC,功能較少,缺少評量、互動的機會。不過,一方面Yale大學是頂尖名校,許多師資都是學界的佼佼者。另方面,他提供的免費視訊、MP3下載都非常方便,都有基金會支助,不會像許多多功能的MOOC會有很多限制,甚至開放觀看的時間也有限。

但是,最吸引我的,就是此網站甚至提供全文逐字稿。我們在聆聽時,特別是新的領域,許多單字聽不懂,很容易打退堂鼓。可是之有了全文逐字稿,在事前查閱生字後,就可以在有空時聆聽MP3,比較容易懂大部分的意思。

另一個比較個人的理由,我曾經到Yale大學進修一年,至少有三位錄製課程的老師,我曾上過他們的課。甚至有一門課,更是我從頭聽到尾,當時有些細節沒有聽清楚,可是透過再次聆聽錄製後的課程後,發現有更多的意思值得咀嚼。附帶一提的,以前在台灣的時候,大學時代的老師照稿念,我們當時認為老師不認真。可是在Yale的老師,有些是照稿念,則認為這是大師的表現,這樣課程上完後,老師就可以出書了。這種準備會讓課程內容比較系統,而且用字遣詞會更為精準。這裡真有點外國月亮比較圓的心態,同樣的事,卻有截然不同的,真是值得﷽﷽﷽﷽﷽﷽﷽﷽﷽﷽﷽﷽﷽﷽﷽﷽﷽﷽﷽有偏見的預設。想法,真是值得注意。

大眾媒體對於民主政治的衝擊

雖然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出生時已經處在網路時代。不過,若仔細回想,還是可以看到許多在媒體、網路與傳播上的變化。若把時間再稍微拉長到五十年、一百年,就更可以驚覺這是一個很大的演變,一個在傳播/溝通(Communications)的革命。

從我們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看,現在Facebook(2003)蔚為風潮,Line(2011)在手機上也開始更為普遍,再早一些是MSN1995)或者有些人曾使用過BBS(1978),這些變化都是短短幾年間的時間。甚至我們原本大多是觀看有線電視提供的各種頻道,必須依節目表觀看。現在有的家庭申請中華電信MODMultimedia on Demand,多媒體內容傳輸平台),可以隨時觀看想要的節目(有的要再)
而在中國大陸最熱門的社群網站則是微博(Weibo(2007),類似於國外有許多人使用Twitter(2006)。若再往前看,網路的發明也不過始自1969年,Email稍早在1966年。所以不到五十年間,我們的生活型態與傳播樣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若在從傳統的媒介,電報是在1792年,電話約於1860年發展,收音機是1891年,電視約在1925年,當然這些從發明到商業化、到普及化,以及真正在台灣普及等,在時程上還要往後延。但至少,可以知道這些變化也是在這一百年間,大幅的改變。

我們更關心的,這類傳播/溝通科技上的改變,對於我們的民主政治產生了什麼影響嗎?

這也是Marc F. Plattner在其Media and Democracy: The Long View(2012)中所關心的事。不過有趣的是,Plattner除了簡單提及現在的情況快,他主要試圖從一個更長的歷史面向,告訴我們過往如何。希望我們有了過去的知識,對於未來的預測,可以有更多的信心。

Plattner提到的現狀,他指出雖然新媒體/數位媒體(指的是網路)對於諸如「阿拉伯之春」(2011年發生在中東、北非許多國家中的民主化運動)的抗議活動的影響,抗議群眾透過社群網站(Facebook, Twitter等)廣發訊息,並隨時可以透過手機照相,傳播當現場時況。

但是,即使如此,Plattner認為電視媒體仍然是主要影響力來源。因為,大多數人仍是以觀看電視為主(年輕世代例外)。事實上,這也是符合台灣的統計數據,大部分民眾仍是觀看電視。另外,還有一個鮮明的例子。大家知道,歐巴馬在競選時,從網路上獲得許多小額資金的支持。不過,最後他們陣營投入最多的競選經費卻是購買電視頻道的廣告,就可以知道電視目前仍是主戰場。當然,未來是否會有所改變,因為年輕世代的習慣改變,就值得繼續注意。

對於台灣媒體的現象,從花錢來說,電視廣告仍然是最貴的,也是觀看時間最多的。但是,若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影響力,雜誌、報紙可能更為重要。可能有些人會有些訝異!因為大家可能很久沒有買報紙、看報紙了。這些傳統媒體為何還有影響力,似乎有些超乎常識。

簡單的說,電視台需要畫面,當電視記者四處奔波,等待面對面的畫面時,有多少時間可以深入調查?可以深入訪談?可以發掘事件背後的真相?所以,大部分的電視新聞都是跟著報紙走,看到當天報紙標題後,然後派出採訪小組去拍畫面,然後報導給觀眾。特別是在複雜的政策上,報紙記者一般被行政機關視為較難纏的對象,因為平面記者可以書寫較為複雜的分析,有時評論下去,就決定了輿論的走向。電子媒體就緊跟著這些方向走。

報紙記者還是要疲於趕稿,提供每日新聞。雜誌記者則往往有一周、半個月或一個月的深入調查。再加上某「數字週刊」已經享有敢於爆料的名聲,許多人會主動爆料。因此,當每週固定時間,這週刊出版時,許多報紙、電視開始跟進,報導後續新聞。因此,這些平面媒體的影響力,雖然觀看人數表面上不多,但實際上,也有很大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大眾媒體的功能 

在社會、政治學門的研究中,「功能」(function)的概念是一個常見的研究途徑。事實上,這種思維是來自生物有機體的概念,人們在研究某個器官或是系統時,總是會問對於整個生物體的功能、目的何在。從這種類比,應該可以更清楚知道詢問「功能」的意義。

另一個探討「功能」的理由,就是我們要先從媒體對於民主政治的正面影響開始討論。有的書上,甚至認為這是理想性的情況。不過,我們有了一個初步的正面輪廓後,接下來,我們再討論實際運作上,媒體帶來的負面效應。因為,即使許多人批判媒體,但是,大多也都承認媒體對民主政治的重要性,我們也不應忽略這個面向。

那麼媒體對於民主政治有哪些功能?我想最基本的就是傳遞訊息(to inform)。直接民主只能局現在小群體當中,當社群的人口擴增時,代議民主出現,而代議士如何號稱代表民眾,如何訴諸民眾?這就需要媒體的幫忙。早期以書籍、雜誌、報紙,後來有收音機、電視到今日的網路時代。民主政治的核心過程是選舉,可是候選人如何爭取民眾的支持,就需要媒體傳播訊息,爭取民眾的選票。

其次,傳播訊息的更進一步,就是教育。現代社會資訊複雜而且多元,許多事務都需要民眾的配合。譬如,環保、能源、健康、法治等等,媒體更進一步扮演了教育的管道,不僅僅是傳播資訊而已。許多需要民眾配合的資訊,都要進一步透過媒體的宣導、教育,讓民眾知悉。

第三,媒體確保了民主政治政治中言論自由、意見表達自由的展現。民主政治預設了個人自由,包括生命、財產、人身自由,諸如意見表達自由等。可是,個人表達意見,若沒有媒體的協助,也無法傳遞。就如同一個人在深山中吶喊一樣,縱使享有了意見表達自由,但是無從讓人聽到。

當然,有的人可能會認為,現實中,我們想要表達意見,可是卻沒有媒體報導?如何能說是保障、實踐我們的自由呢?對於這一點,有層次不同的思考。首先,我們想要表達意見時,可以透過書寫部落格、出書、張貼標語等形式,發布我們的意見。所以,媒體在這一層次仍是有基本的功能。可是,大家都有意見發表,誰的意見能成為多數報導的內容呢?這裡就有市場法則(誰的訊息受到大眾喜愛)或者權力法則(誰有權力,不是權利)在影響,因此有傳播程度上的差別。

在有的國家,為了確保發生權相類似,規定所有參選政黨都可以獲得相同時間的電視廣告時間,表達他們的意見。我們台灣中選會規定的政見發表會,也有類似的規定。以總統候選人為例,有的總統候選人雖然支持度很低,但是只要成為候選人,就可以獲得同樣時間的電視政見發表時間。當然,除了這種法律保障外,商業力量介入的廣告時間,則又扭曲的傳播曝光的時間。

第四,媒體被稱為第四權,被視為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權之外的另一項重要的權力。舉例而言,通常一個要參選的政治人物,縱使在立法部門位居要職,行政部門也要尊敬三分,沒有不法事證,司法部們也無可奈何。但是,一個發言不遜、態度傲慢或行為不檢點(未違法,只有道德層面的責任)。媒體的第四權若強力批判,這個政治人物甚至有可能退出選舉,或者嚴重影響個人政治前途。因此,媒體對於政治人物以及政府的監督,有時更甚於立法、司法等權責機關的影響力,更為即時。

第五,提供公共領域的討論。民主政治不僅是政令宣導、政治教化而已,很重要的一個面向,還要能雙向溝通討論,彼此辨析政策得失、好壞,而公共領域就是這樣的一個場合,讓公民可以發聲、對話的場域。從早期法國、英國的經驗,公共領域仰賴在私人沙龍聚會,彼此交換訊息,對辯審議。不過,現在媒體提供這樣的機會,讓不同聲音可以透過媒體發聲,彼此交換意見。

第六, 塑造共同體意識。民族國家誕生之初,印刷術扮演很重要的功能,推廣了各民族語言的傳佈。這種以語言為根基的共同體意識,才能激發成員對於群體的貢獻與服從,同樣的,媒體在今日也扮演很重要的凝聚角色,讀者、觀眾透過閱讀、觀看媒體傳播的內容,而產生對於群體的意識以及認同感。當我們在報章上看到諸如「中華隊旗開得勝」或者「台灣之光名揚世界」,就更加深我們對於作為群體一份子的印象。

 The Newsroom(新聞急先鋒)
前面的概述,似乎頗為冗長,違背網路書寫的原則,呵呵。

我想,最後一段,就放輕鬆一些。就是推薦HBO影集 The Newsroom,現在演第二季,第一季已經有DVD可以租。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假期時觀看一下。了解媒體的生態、問題,以及劇中主角的解決方案。

簡單的說,就是還不錯的影集,值得一看喔!至於與我們課程的關係,等同學看完,我們再來討論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