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1日 星期五

爭議:一個初步的思考

日常生活中,常常會有些爭議的問題,會讓我們感到困惑或者急於解決。譬如,應不應該支持核四興建;應不應支持死刑;生物能源有助於永續生存嗎?地球暖化是因為肉吃太多了嗎?有些可能是國家大事,有些可能是我們隨處可能碰到的。這些爭議問題,之所稱為爭議,往往就是沒有一個普世皆準的答案。但是,我們往往被迫去做出決定,譬如,我們要吃素食嗎?為了地球永續。大部份時候,甚至我們只好逃避這些問題。

往往,我們都希望做出正確的判斷,所以對於爭議的問題,我們希望找出一個正確的答案。就我所知,爭議有幾種形態:

一,理論上的爭議:不同學者、專家,提出不同的理論。因為奠基在不同的數據(事實) 或價值觀上,發展出不同的理論。這有時更因為研究的案例不同,也可能得出不同的解答。

二,利益上的爭議:事情往往不是侷限在理論上,往往牽涉到利益,而利益又會回過來增強理論爭議,甚至模糊理論爭議,使事情變得更複雜。舉例來說,倘若生物能源對於永續再生的爭議,投資生物能源的公司,當然會想盡辦法支持這類的論證,因為投資金額往往十分巨大。而且事實上,從一些個案中,也可以得到適當的佐證。但是,相反的,也會有人希望生物能源不要發展太快。譬如擔心糧食危機,或者就是能源替代的問題。

所以,我想有些人,就只是從哲理上討論,就一件事的原理、原則,在打轉。好處是,可以討論得很細緻,可是往往與現實太遠。而且,現實世界的爭議,常長焦點不與理論爭議不同。而且,現實的環境中,因為不同因素的組合,所以理論的抽象層次,很難全面顧及。

另一種討論,就是從現實利益著手。這種討論可能是黨派之爭、意識形態或者是政治經濟學的角度,譬如這個大公司是背後的操盤手之類。這種討論,好處是可以看到利益在哪裡。壞處則是幾乎也就不用討論,知道了分析結構,立場就出來了。

我想一個適當處理爭議的思維,應該兼具理論上的道理與實務上的運作,仔細分析兩者的交互關係,這種討論才不會流於空談,或者只是陰謀論之類的。

簡單地說,我覺得處理爭議問題,必須顧及:理論與實務面向,這樣處理才會比較周延,比較有意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