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好書推薦:《當中國統治世界》

根據朱雲漢教授的文章(〈世界的中國與中國的世界〉,《中國時報》,2010/5/07),最近在西方有三本著作在談中國對整個世界的影響,包括:法國《世界報》前主編伊茲拉萊維奇在二○○九年出版《當中國改變世界》一書;英國《獨立報》前副總編輯馬丁雅克(Martin Jacques)的《當中國統治世界:天朝的興起與西方世界的終結》以及英國劍橋大學資深研究員哈爾珀推出新書《北京共識:中國的威權模式將如何主導二十一世紀》。朱雲漢教授認為這些書,代表了西方世界驚覺(自我警惕)中國崛起的獨特性,不再是現代化、西化仿效,中國極有可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做為世界的領導者。




我在書店曾看過Martin Jacques的《當中國統治世界》一書的封面,隨手翻過,但還沒有衝動到想買,只覺得可能又是一本西方人一頭熱或是自我警惕的想法(類似中國威脅論、中國興起論等)。不過,當我在陪一群大陸來的學者旅遊時,又聽到他們在談這本書,而且據說是聯經目前最暢銷的著作,我就忍不住買回來好好看一看。



初看之下,確實有些嚇人。除了,宣告中國將在不久的將來領導世界,取代美國的帝國地位。最讓我覺得歷史的諷刺,就是他提到「朝貢體系」、「文明國家」、「大一統」、「儒家重視國家主權,政府的責任」、「中國人對歷史的重視」等。這些論點,其實,早在我們小時候,很多相類似的觀點,就已經耳熟能詳。但是,隨著台灣西化的程度越來越深,與中國大陸的距離越來越遠;中國大陸本身也在文革、馬列毛主義的引導下,似乎離中國傳統甚距。最後,當中國的國勢開始強盛後,無論是否只是資本主義作為動力,人民的苦難感轉化為類似清教徒的資本主義精神,讓中國儼然成為世界工廠、邁向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然後,整個論述開始轉變,中國的特殊性,重新被重視,重新被肯定。過去,在學界仍普遍懷疑,現代化除了西方模式外,真的有第二條路可以走嗎?現在,這些西方人似乎帶著稍微比較謙卑的態度,重新訴說中國的故事。而諷刺的地方在於,我在高中時,特別喜歡看錢穆先生的書,只是後來一直懷疑,錢先生口中的中國傳統「士、教育、政治學、、、、」到底在哪裡?兩岸似乎都找不到蹤影。但是,隨著中國的強大,這些東西似乎又跑回來了。整個論述開始重新說話,不再是由老先生們口中說出,而是西方人說出相類似的觀點時,也就是由「他者」的闡釋,似乎讓中國人重新肯定自己的傳統價值、特殊性。



但另方面,就我所知,在中國確實有這樣的學者、民間學者,重新在談儒學、中國文化、傳統習俗。



因此,我以為,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是相互伴隨著,光有精神力,沒有物質,人們會質疑精神的重要;光有物質,沒有精神,更不可能,因為人們是喜歡追尋理由的動物。





Jacques歸納現代中國的八大特徵:

一,中國是文明國家(civilization-state),而非民族國家。這裡的「文明」,並非指尊重人權、法治的文明。而是指中國是以文化、文明認同作為國家概念。所以,在中國,滿族、蒙族只要接受了中國這一套的文化觀,就成為這個國家的一份子。

二,中國可能發展「朝貢體系」與東亞交往。作者此處試圖比較西方的「西伐利亞體系」(民族國家體系),表面上雖然平等,但實際上,仍是大國主導整個國際秩序,對小國不利。但是,朝貢體系則是中國以其優越地位,「讓利」給東亞諸國,各國承認中國的優越性,但也獲得更大利益。作者認為這種關係,在歷史上以及地理位置上,只能及於東亞,而且日本(未來不一定)、台灣(我認為其實也被納入了)不在其內。

三,中國的漢民族的單一認同,以及大一統的思想,仍然主導中國的思維。這裡對內(包括台灣、西藏)有極強的固有疆域的高壓統治;對外,則有自我孤立的優越意識,不願意處理其他國際事務。

四,中國的領土廣大,不可能成為真的民主。而只是做到「一種文明,多種體系」,亦即「一國兩制」。作者認為歐盟即是可以相對照的例子,民主在歐盟的實際運作,也成為不可能。中國的方式,反而是比較務實的。

五,典型的中國特徵,政府代表國家,具有很高的崇高性。

六,中國的現代性之路,因歷史悠久,領土廣大,會有很漫長的時間。

七,「中國共產黨已經成功讓中國重新與自身的歷史、儒家主義和帝國的強盛時期相連結。

八,中國仍具開發中與已開發國家的特徵。



總的來說,這本書對於一個長期處在台灣,對於中國崛起處於懷疑、不相信、不理解或有些敵視的人而言,可以算是一種平衡思考。特別是,這是一個他者(西方人)的描述,而不是八股的「中國特色的XXX」。我不知道,這本書所傳達的是否正確,但是,內涵許多有趣的資料與觀點,值得參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