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

集集之旅_台大政治系EMPA校外教學

這兩天跟著台大政治系EMPA參加南投集集鎮之旅。這次主辦者是集集鎮長,在他的用心安排下,使得整個行程充滿地方特色與極具知識性。

我不打算作全程的簡述,不過記下一些想法,希望能提供參考!

在參觀「台灣特有生物保育中心」,聽到解說老師提到,生物多樣性,不僅僅是瞭解生物習性,其實,有的時候,也是來反省人類社會生活習性。譬如,他提到鳥類照顧幼鳥,就分有很多種情況。事實上,也不是單一的。有的鳥類(特別是公的,特別鮮豔),這類多半由母鳥照顧幼鳥。而有的則是公、母一起合帶,這類鳥類,特別是雌雄樣子差不多。還有一種鳥類,母鳥會輪流與數個雄鳥交配,約略圍成一個區域,然後這塊區域就是它的地盤。除了,禁止其它母鳥進入,另方面,也回巡視各個雄鳥是否認真在照顧幼鳥,據說,幼鳥長太瘦,母鳥還會毆打雄鳥。我不知道,這是解說老師在開玩笑,還是誇張一點說。不過,從鳥類的生活型態,可以想到,我們很容易從一些刻板觀念,來看待人類的行為模式。其實,鳥類生活如此多樣,人類的行為模式,又何嘗不是多樣,我們又何必只准一種型態呢?


解說老師,還提到我們常聽到的成語,譬如「鐵樹開花」,這本來是形容不易發生的事,可是在台灣的氣候,鐵樹開花卻是常見,所以,成語的運用,事實上,要看運用的環境。另外,通常所謂「只羨鴛鴦,不羨仙」,原意是指鴛鴦一定是雙雙對對,一夫一妻。但根據解說老師的說法,鴛鴦是一年一夫一妻制,隔一年就換換妻、換夫,所以,不知這詩句是否在指後者的情況。

另外,他還提到,保育動植物,最重要是維繫「棲息地」的存在,而非單一物種。有了棲息地,生物自然容易繁殖,甚至適量的捕捉,都不會滅絕。可是,棲息地一破壞,生物的生存就十分困難了。他提到水庫上的魚類是被淹死;水庫下游的魚類是渴死。所謂「淹死」,有的魚類需要含氧量高的水源,靜止不動的水,就不適合他們的生存。

而且,保持生物的多樣性,譬如有一種青蛙產卵後,會把這卵吞到肚子裡,然後等卵孵化為蝌蚪,小青蛙,再吐出來。如果能找到這種青蛙這方面的DNA,說不定可以研發很好的胃藥之類的。結果這種青蛙在1980年代已經絕種了。另外,譬如壁虎的斷尾再生之類的。多樣性生物,不知道何時可能成為面對環境變異、病菌的解藥,可是,許多生物的滅絕,就失去了這些可能性。

他還提到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植物為了確保繁衍後代,在遭到驚嚇或惡劣環境時,會盡可能的開花結果,趕快繁衍後代。所以,有的植物,若用全黑布罩住,不久就會開花。有的則是用鞭炮嚇,有的是戳樹幹,等等。讓這些植物立刻開花。這是生命力的展現。解說老師也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們也何嘗不是如此,正因有外在的危機,才會讓人更努力。

聽完生物解說,我們到了「集集攔河堰」,到了頂樓看到整個濁水溪上游的攔河堰,也第一次知道「溪」與「河」的差別。河是整年水量穩定;溪則是不定。所以,濁水溪雖然又長,面積廣,但水量極為不穩定,所以稱為「溪」。攔河堰管理中心的主任,在說明時,隱約提到一般對他們的攻擊。包括破壞生態環境,以及讓下游無水灌溉。而據他們的說法,他們在攔河堰有作魚道,甚至還有結繩讓蝦子爬上來,已經盡可能的請專家來指導。而,水源不足的問題。事實上,濁水溪本身水量極為不穩定,過去是由私人(水利會)自行製作小型的攔水設施,但是每逢颱風或大雨時,即需重新整修,費工耗時。所以,缺水、大水沖毀的問題,本來就有。他們只是幫助下游農田,含括雲林彰化兩地的農田,攔水,適當地調節水量,分給水利會,再由水利會統籌分配。他們只是做到,調節有無的功用。但是,倘若沒有這攔水堰,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嚴重情況。



這裡剛好跟上一個生態保育中心有些地方衝突。我想,攔水堰(水庫)一般視為破壞生態環境的元兇,甚至泥沙淤積,水庫壽命降低。但是,完全沒有這些措施,下游是否立刻會嚐到缺水之痛。人們可以忍受十年二十年的缺水之痛,直到上游生態保育復原嗎?我想是很困難的。

這兩個地方的參訪,立刻凸顯人類世界的價值(生態保育vs. 現實生活)衝突的問題。我沒有深入研究,不知道什麼是一個比較好的作法,但是,很高興能聽到這些不同的觀點。

中午時,參加地方喜宴,對於宴席的菜餚如此豐盛,以及幾乎準十二點開席,兩點結束,令人印象深刻。下午參訪綠色隧道旁的「添興窯」,才知道「蛇窯」的意思,原來是燒窯因為像蛇一般的長型,而官窯可以稱為「龍窯」,一般民間的窯,則只能稱為「蛇窯」。但事實上,現在用這種「蛇窯」燒陶太費工,也划不來。所以,事實上,以瓦斯窯取代。只是,窯主希望延續傳統,仍持續地使用「蛇窯」燒陶,延續這一個傳統。聽到有人想把「蛇窯」享有註冊商標,也令人莞爾。這種統稱的名稱,也要佔為己有,專利權的概念,有時真的太超過了。

另外,窯主提到「文化觀光」而非「觀光文化」,與之前看的嚴長壽的書,可以說有些補充。窯主的意思是「文化」才是重點,才能可長可久。如果只是配合觀光,興起的淺文化,或是商業文化,很快的就會玩膩,而且別人也很容易仿效,到時全國的特色都一樣。譬如,到處都有老街(傳統文化),可是,不進一步發展,深厚文化基礎,同樣無法吸引人繼續來。

另方面,窯主強調「生活陶」的重要性,他們製作的產品,不強調「藝術陶」的新穎。而強調真正能夠融入生活中,就是茶杯、碗、茶壺等器具,這些融入生活中的美感,會比一個小豬、奇形怪狀的藝術陶更能留傳。

而窯主也自豪於他是真正台灣製造,而不是像許多台灣廠商,事實上,是大陸製造。而且他也樂於結合竹碳與陶,發展竹碳能量陶之類的產品。他認為南投的竹是世界第一,所以,當然應該結合當地特色。我想,整個思維是對的,從發展本土的特色,才能真正面對全球化,因為有特色,才會吸引外人的眼光。不過,從行政的角度,可以想像,那些台灣廠商(大陸製造),也同樣會爭取自己產品也是台灣商品。當然,這裡可以想像的,大陸製的貪圖的可能是低成本的勞力與廠房。因此,兩相比較,一個精緻的台灣文化產業;另一個則是強調低成本大量產出的產品。後者,隨時會面對更低廉產品的取代,前者似乎可以真正可長可久。我想這也是台灣產品的出路,也是面對全球化衝擊、大陸低廉產品的因應之道。

不過,這也令人想起前陣子 B. Anderson(《想像共同體》的作者)提到愛爾蘭追求獨立建國,最後陷入地方主義的泥淖。我想,一個高品質的文化產品,除了標榜愛台灣,台灣製之外。還要有很大的胸襟,能夠融入各種文化,包括中國文化,日本,以及西方文化等。才不會孤芳自賞,也不會讓自己陷入經營的困境。我們可以發展自身的優勢,但是,不能排外。否則,大陸也可以強調他們要中國製,日本人要日本製,狹隘的地方主義觀點,容易造成彼此的仇恨,沒有包容心,也很難真正面進入全球化市場。

同行的老師與同學(在職生),個個都是在各領域學有專長,獨當一面的。但是,在相處上,大家都十分客氣、謙虛。特別是,有位算是女性政治人物,我看她除了適時的上台,展現歌藝,適當地帶動氣氛。另方面,她還要照顧三個小孩(最小的,還不到小班吧!),甚至吃不完的宴席菜,也打包回家(這是鼓勵不要浪費的美德,連有錢人家都是這麼做,那我們這些一般人,更不用礙於面子了)。我一直以為這些政治人物,通常都是有錢人家,所以小孩都有別人帶。可是,當我看到這些鐵人處理真實生活時,我真得很佩服他們。此次邀請活動的東道主鎮長也是,全程陪同,說學逗唱,還抽空換裝,主持婚禮,應對進退,令人佩服。這種生活,如果一兩天,我還可以想像,可是他們終年如此,真是覺得恐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