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3日 星期日

立論的「雙流轉測驗」



歷經二十四天的立院抗議活動,終於暫告一個段落。看到學運領袖步出議場時,被在場群眾像英雄般地擁護。不少輿論也高度地讚賞,彷彿宣告一場公民民主運動的勝利。

衷心希望真是如此。尤其看到這麼多年輕人,在這次事件中展現的熱情與長才,暨感驕傲也非常欣慰,絲毫無須為台灣的未來競爭力憂心。

但是這陣子以來,對於自己所學、所認知的政治學常識以及對於民主政治的信念,則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根本的衝擊。拜讀諸家觀點,表態的學者中,多數似乎亦支持此運動的正當性。因此,希望藉由意見論壇的機會,略述拙見,向方家請益。

首先,有不少論者認為此次衝入立法、行政機關有其正當性。因為服貿審查通過在即,因此在緊急時刻採取非常手段,以吸引公眾輿論注意,有其不得不的正當性。事實證明,此一非常手段,確實也獲得輿論支持與政府的讓步,可見其確有成效。

但是,立院審查議案的「程序」問題,似乎上不足以構成進佔立院的正當性,否則立院早該被佔領了。想必是議案造成的「結果」十分嚴重,才會有緊急煞車的必要。但是,服貿協議是否有「立即而必然」的危險性,實在令人懷疑。

首先,就「立即性」而言,服貿通過後開始實施,產生影響結果,至少也是一、兩年以上了。如像傳聞中所言,台灣美容業將倒閉云云,也不可能對岸連鎖店一來,我們的店家就立刻倒閉。這些需要數月以致數年的影響。而此一歷程,早就經歷年底的七合一以及後年的國會、總統大選,人們屆時再從結果中來判斷,以選票作選擇,有何不可?兩岸相互往來,本來不確定性就大。換黨執政,屆時人民可能寧可選擇捍衛主權,強化國家安全,停止三通、限制大陸觀光客來台等,服貿協議就只會是空文而已。

更何況,這又牽涉到「必然性」的問題。大多數的公共議題,都只有「可能性」,沒有必然性。有的人認為服貿對台灣有利;有的人認為有害。為什麼可以因為這種非常不明確的「可能性」問題,就可以佔領國會、行政院呢?倘若日後有人認為核能有「可能」危險,是否更該有正當理由佔領呢?

此外,也有論者認為此次是國會怠忽職守,原本只是對服貿「備查」,現在才被逼迫立法監督條例。這事實上,也是一個政治學ABC的問題。現在台灣的立法、行政機關屬於同一政黨,對於同一政黨推行的政策,國會當然希望減少節外生枝的衝突,所以執政黨的立院黨團希望以國會備查方式通過即可。倘若,行政、立法屬於不同政黨時,立法權當然會想盡辦法立法監督,這是一個政治學的基本常識。

但是行政立法一貫,就叫做獨裁嗎?那大多數的內閣制國家,恐怕都可以被視為獨裁國家了。事實上,行政、立法一貫有其施政上的優點,可避免兩方僵局,造成死結,如美國政府關門的窘境。放到台灣的現實環境,數年前,許多人抱怨行政、立法分屬二黨,政黨互鬥、政策空轉,讓台灣停滯不前。現在民意透過選舉,讓行政、立法多數黨屬於同一政黨,似乎就是希望有魄力地施政。更何況,有許多人抱怨領導者「無能」,不就是反應了希望執政者多所作為嗎?

其他違反政治學的常識,尚有應聽黨意還是民意?這問題其實也不是如表面上預設的。事實上,倘若黨意真的一直不顧民意,這個政黨早就被選舉淘汰了。但是,立委若都只顧選區裡的民意,國家如何可能推動全國性政策?而且,所有決策都是跟著民調走,那麼也不要選出代議士、民選官員了,只要即時投票就好。可是,一方面這種政策很可能只有短效性,長期是不利的。譬如是否要調漲健保費?要凍漲油電價等。另方面,屆時也不會需要政治遠見、領導負責,因為都是跟著民意走,政治人物為何需要負責,責任政治也因此落空。

另外這次「人民公審」、「人民主權」等概念響徹雲霄。但是,一個最根本的問題,「代表性」哪裡來呢?不能因為我走出來,高舉一個道德理想,又恰巧獲得多數民意支持,因此我就是展現人民主權。譬如我主張性交易有罪化,因為我認為性交易不純潔,又恰巧獲得多數民意支持。所以,我就是伸張人民主權,可以高過原有的立法機關嗎?

其實此次爭議,我覺得政治學裡面有一個很好的概念,可以拿來借用。有著名學者提出「雙流轉測驗」(Two Turnover Test),原本是指一個民主轉型國家,若能和平度過兩次以上的政黨輪替,就可以大致算是鞏固的民主國家。同樣的,這次支持太陽花運動的論者,倘若下次也能以同樣國民主權、憲政時刻等概念支持「贊成兩岸緊密交流」的民眾佔領國會、行政院時,我覺得這些立論才會真正堅實,而非只是用學理去正當化某些政治偏好。

以上對於政治學常識的淺見,錯誤之處,還請指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