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3日 星期日

Sunflower movement and Scandal of Watchdog

Media, Democracy and Global Communication

主題:Scandal and Watchdog
時間:2014/4/10
地點:靜宜大學

今日課程有兩項重點,首先是最近熱門的太陽花運動(Sunflower movement),這個以學生主導的社會運動,導因於對服貿協議(cross Strait trade agreement in services)的爭議。另一個重點則是閱讀的指定文章,從媒體的監聽醜聞,討論有關監督媒體的問題。

「太陽花運動」背景介紹

兩岸服貿協議在去年六月由兩岸兩會(海基會、海協會)在上海簽訂,台灣政府方面將服貿協議視為行政命令,簽署後將送交立法院備查。因此,依照備查的程序,在立法院進行相關程序。

立法院內原本兩黨在去年協商時,將召開十六場公聽會,廣邀各方發表意見。但是,執政黨方面擔心在野黨與其他公民團體的杯葛,希望早日完成「備查」程序。因此,除了倉促開完公聽會外,在3月17日時,國民黨立委張慶忠在混亂中,宣布法案在委員會已經擱置了90天,依照立院程序,超過時效後的「備查」議案,應該直接送到全院聯席委員會進行最後表決。

此項決議,引發當日聚集在立院外的抗議團體,十分憤怒,最後在人數優勢下,衝入立院議場,展開為期二十四日(預計4月10日退場,恰是今日上課,不過是否順利和平退場,還是未知數)。

政治爭議

有關太陽花運動的政治爭議,有同學認為政府對於抗議學生的無動於衷,是讓學生十分憤怒的理由。有的同學認為,自由市場是不可迴避的趨勢,中國大陸市場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或是全世界都面臨的問題。不過,也有同學認為台灣依賴大陸市場過多(根據陸委會資料,台灣對外出口的對於中國大陸+港澳的依賴度約40%) ,危及國家安全,政府一味的加速交流的腳步,置台灣主權於不顧,最讓人憂心。台灣人民不見得要多賺那些錢,還要顧及主權。也有同學認為抗議發生是好事, 能夠促成政府重視這些事情。但是,佔領國家政府機關,則跨越了一定的規範。

媒體與民主

課堂中,我們聆聽了同學意見,希望聆聽不同的聲音。此處也試著分享幾點與本課程有密切關係的觀察:
(一)    網路媒體主導,傳統媒體為輔。
甲、    商業媒體
i.    即時新聞
1.    此次太陽花運動,最受矚目的是壹電視、蘋果日報以及風傳媒,透別是透過即時消息的方式,報導在抗議現場的即時新聞。除了即時外,立場上支持此次學運,也是重要關鍵。
ii.    政治立場
1.    另外,受到推崇的媒體就是自由時報。
    自由時報也受到參與學運者的青睞,與其政治立場上的支持也有關係。所以此次也有募資刊登廣告在其報刊上。
iii.    討論
1.    有兩個說法,說明蘋果日報支持學運的理由
甲、    因為,蘋果日報希望台灣的學運引入香港,希望香港的大學生能夠更激進一些,所以大幅的英雄化此次學運領袖。
    蘋果日報的老闆:黎智英希望藉此與中共當局對抗。
乙、    蘋果日報現在主力在衝「即時新聞」 ,最大的顧客群是年輕人。所以選擇站在年輕族群這邊。
乙、    社群網站
i.    除了既有的媒體管道外,社群網站Facebook、BBS站的更是學運中大家互通訊息的媒介。尤其是進攻行政院當晚,警察驅離時,Facebook上的許多支持學運的同學,都以「黑夜」作為大頭貼,並且不斷地轉貼警察驅離佔領行政院者的民眾時,民眾受挨打的流血畫面。
ii.    此外,也有團體架設直播(g0v.tw)網站,可以觀看議場的動態。
1.    許多同學在FB上表示,如此才能避免傳統媒體的扭曲。為了與世界接軌,此一網站,也有英文播報版,幫助全世界關注。
2.    另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還有逐字報導,沿襲了網路文字直播的作風。
丙、    向世界發聲
i.    此次社會運動,也非常重視向世界宣傳。
ii.    透過網路募集資金網站(Crowdfunding website)FlyingV募集到3621個民眾捐款支持,在The New York Times亞洲版(3月31日)刊登整版廣告,據說約六百多萬台幣。
iii.    並且試圖串連各地的抗議活動,引起國際媒體的矚目。
(二)    「民意」vs. 「不友善媒體」(傾中媒體)
甲、    過去傳統媒體因為仰仗著有傳播媒介,被媒體扭曲報導的受害者,只能默默承受。
i.    但在這次學運中,似乎出現相反地現象,形勢比人(媒體)強。若有媒體批評學運,則遭到網路搜索,除了查出報導的記者,而且在現場採訪時,會遭到噓聲。
1.    在立法院的國會記者,向來自視甚高,因為交往者皆國家政要。此次,在議場中,不僅出入受到學生限制,甚至,若有批評的報導,立刻會被學生敵視。
甲、    過往,認為不要得罪媒體。但是,在網路的效應上,此次媒體也不得不節制。
    當然,這種媒體是否只能「報導學運正面」的一面,不能批判,事實上,也是值得反省的。
1.    倘若,各位有興趣看「動物農莊」的故事。就會深刻體會,「權力使人腐化」,一個沒有受到制衡監督的權力是非常危險的。無論,原本的主張可能有多正當。
2.    當然,後來出現「新聞龍捲風」抹黃參與學運女生這一段確實令人氣憤。
甲、    這也是媒體似乎大到不受節制?倘若不是此次恰在風頭上。否則,通常被「物化」的女子只能默默承受。根本沒有機會受到平反。
    倘若網路社都能這樣主持正義,那麼對於一般的商業媒體應該有很大的嚇阻力。拒絕點擊不好的電子報。
1.    但問題是,誰來節制網路搜索,在匿名的背後,酸民的力量,更是身具破壞力,而且無從指認對象。這是目前網路時代,必須深刻正視的問題。
(三)    與民主的連結
甲、    公民集會、遊行抗議,本來是彌補代議民主的不足。讓社會大眾、輿論聽到不同的聲音。但是,倘若佔領國會、行政機關,中斷國家機關的正常運作,這就違背了民主政治中自由與法治相互依循。
i.    當然,有不同的學者,並不認同這樣的觀點。
1.    有人稱為「公民不服從」權
甲、    當政府違背憲法、傷害人民權利時,人民就可以站出來行使抵抗權
2.    也有人稱為「憲法時刻」,主權者現身,甚至就是革命
ii.    以下為我個人的觀點,並非定論,謹是個人意見,供參考
1.    服貿過關,到底會有多大危害?   
甲、    有的說有利;有的說有害。因此,利害是有待評估的。
    對少數人有利,對多數人有害
1.    倘若少數人有利,可以帶來更多的資源。政府可以透過重分配的方式,譬如課稅、補助受損產業等方式。若總結來說,仍有利於全體社會,仍有能被接受。
2.    反之,若少數有利,又未能照顧多數時,這項政策就沒有正當性。
乙、    可是,是否危及到,此時非佔領政府機關,才得以挽救?
    沒有任何民主程序可以挽救嗎?
    我認為,改選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不是一定要採取佔領的方式。
1.    此外,倘若服貿一旦實施,就像任何貿易協議一樣,也是逐步產生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可能多是數年的時光。
甲、    想像一下,就算陸資大軍入侵,炒房價,也要先有交涉、買賣的時間。更何況,倘若台灣真的有成為經濟重鎮的可能性嗎?難道會因為隨時政黨輪替,導致陸資也擔心血本無歸,台灣真的是投資好地方嗎?
    因此,這也沒有立即性。
丙、    因此,在民主與法治上,我認為沒有必然性也沒有立即性,實在很證成佔領公署機關的正當性。
乙、    不過,不可否認,「反中」已經是一個主流思維,再加上台灣民族主義的長期教育。這已經是不能回頭的路了。
i.    因此,從民主政治的角度,這裡還有一個更深層的民族主義建構的問題。
ii.    先民主而存在的心理偏好,也因此為何有人認為佔領的意涵,事實上,就是「革命」,就是要公民制憲、兩國論入法等等。
iii.    這些事實上,就不是民主政治本身的問題,這是一個先存的政治偏好,因此上述的討論,仍只及於表面而已。
iv.    同樣的,無論是媒體、政治人物,也都只能順從這種民族主義的情勢,對大陸資金、人員往來的恐懼與不信任,還有對於執政者過於與大陸往來的不信任。
v.    一時情感,固然難以化解,但是,情感也很容易變動,因為隨著環境的變化。
1.    譬如,我們有時會很高興,這時,很難突然要求大家靜下來。
2.    但是,隨著環境的改變,譬如,過去執政者在推動台灣獨立運動時,民眾反而更為務實,寧可選擇一個支持兩岸友善往來的政策。
3.    因此,固然民意結構有其現實比例面,但是,這種民意也非鐵板一塊,也呈現非常務實的反應。
    當我們思考媒體與民主問題,就應更深層地思考民意的結構與反應,這樣討論問題才會更為貼切。

媒體醜聞,誰來監督
   
這堂課的原先重點,鎖定在媒體作為看門狗(watchdog)的角色。總的來說,媒體在民主政治負有傳遞資訊、教育、提供公共論壇、實現意見自由、避免政府濫權的看門狗角色,以及建立群體意識。

有關避免政府濫權的看門狗角色,可是, 一旦媒體本身自己出問題,誰來監督媒體呢?


譬如,媒體報導不實、扭曲評論、惡意攻擊、侵犯隱私….等等。此次閱讀的文章是在談「世界新聞報」(News of the World)的違法竊聽事件,遭竊聽人數高達八百多人,在竊聽名單之列有四千多人。

當然,媒體犯法本來與應接受法律制裁。所以此次媒體醜聞,致使這家有百年歷史的報紙關門,而且也遭到起訴。更因這家報紙隸屬於媒體大亨梅鐸(Rupert Mudorch)的旗下,備受全世界矚目。

因此,英國輿論對於媒體一些失序行為,非常氣憤。英國首相卡麥隆遂命大法官李文森(Justice Leveson)針對近年來日益荒腔走板的英國媒體行徑進行調查報告,並提出建議。

參與調查報告的聽證人數高達337人,另有近三百份書面意見。報告中涉及的問題很多,包括近日台灣沸沸揚揚有關媒體寡占的問題,報告中也有強調,認為將會破壞言論自由的多元性。此外,英國媒體與警察關係、媒體與政治人物過於親近〈首相卡麥隆與梅鐸就關係菲薄〉、媒體對個人隱私的傷害等等,都有長篇論述。

不過,在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報告中針對媒體紀律的管制辦法,英國媒體爭論焦點也多在於此。報告中指出,現行英國媒體自律的「報刊投訴委員會」〈The Press Complaints Commission〉 根本無法發揮效用,是「無牙的老虎」。因此,報告建議成立一個新的媒體紀律組織,而非一般媒體與學界喜歡強調的「媒體自律」。這個號稱要獨立於政治與商業 力量之外的組織,設計有半強制入會的誘因機制,而且對於會員的違紀事項,一旦做出處罰決議,具有相當司法的效力,最高可處罰一天營業額的百分之一,最高不超過一百萬英鎊。

反對者大多以言論自由將遭到破壞為由,反對設立這種管制媒體紀律的獨立機關。事實上,討論任何制度,都很難單純放在真空的世界裡,討論優缺。媒體自律成功的 國家,譬如挪威,但這也導因於該國媒體自律組織能夠發揮效用,各家媒體能夠認同自律組織,願意遵循該組織的決議。同樣的,這種組織若放到台灣,可能成為另 一個政黨與媒體、藍與綠間大戰的場域。要成立這樣的組織,除非是發生重大事件,否則只是徒惹爭議。因此,英國諸多媒體倘若真要反對,本身也要能提出一個合理的辦法,不是一直高喊言論自由就可以。

誰來監督「看門狗」

因此,在課程中,我們就請同學發表關於我們是否應該有一個能夠監督媒體的獨立組織?亦即有一個看守「看門狗」的「看門狗」?

有的同學認為媒體應該到管制,因此有一個具有執法能力的監督新聞機關是必要的。

但實際運作上,一方面媒體會高喊言論自由、新聞自由,所以,通常對於這些「獨立機關」的管理十分反感。尤其是,媒體本身擁有傳播的媒介,因此,當媒體群起反對時,很容易形成一股輿論的力量。這些獨立組織的成員,也常常會被媒體點名攻擊。其次,許多發言的網民,較多支持自由派的聲音,對於獨立機關的「管理」,多持反對的聲音。最後,新聞媒體常宣稱依靠「媒體自律」的機制,反對外在的管理。

此外,由於台灣目前的政治氣氛,對於公視、國家傳播委員會等組織,仍然缺乏信任度,認為會受特定的政治影響。

當然,倘若在處罰的效果的有限下,許多媒體為了搶收視率、賺取廣告費,寧可被事後處罰,先達到其希望的效果,後續的懲罰,一則時效已過,人們失去關注,許多媒體已經造成的傷害,則難以彌補。

沒有留言: